《私企“管家”经历的那些事儿》
第36节

作者: 顺德天外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21 08:14:09

  【27】避免硬碰硬,建起缓冲区
  企业经常要接受政府部门方方面面的检查、审核,而这些应对与接待工作,从俺进入企业之日起,经过与董事会策划,私下达成了一个基本的共识,接待工作统统由俺出面,老板和各位股东表面上不再过问,遇到难题时暗中再商讨应对之策。
  最初几年,倒也平平静静,偶尔才有那么一两次极其荣幸地迎接检查人员的机会。可是,人怕出名猪怕壮,随着公司偶然之中被地方政府抬举为当地“明星企业”之后,政府各部门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各类检查、审核、参观的队伍络绎不绝,俺出面接待的频率也越来越高。
  HR经理看在眼里,忍不住私下悄悄地问俺:“这些大爷们每次光临,开口就问老板在哪里,闭口就让把老板找来,你为什么不直接让老板出面接待,却硬要把这类吃力不讨好的活儿往自己身上揽?”。
  俺开玩笑似地启发他:“如果行驶中的车辆以高速直接撞向墙壁,墙体是不是要受到严重损伤?假如我们紧靠墙面堆放许多厚厚的海绵,让车辆以同样的速度先撞击海绵,经过缓冲之后再撞向墙壁,墙体受损的程度是不是就轻微了许多呢?”。

  HR经理愣愣地看着俺,似乎还未明白过来。
  俺笑了笑,点拨他:“这是一种十分高明的布局!你以为俺天生喜欢抛头露面,喜欢显山露水出风头啊?俺只是不得已而为企业甘做海绵,起到一种如同墙体被撞击前的缓冲作用罢了。你仔细去想想,上门检查的官员,哪一个不是大爷?哪一尊菩萨我们得罪得起?他们之所以先要找老板,是因为与检查内容有关的任何事情,只要老板发话了,就成了板上钉钉的事情,这是他们最希望看到的结果。这种时候,如果老板亲自出面接待,检查人员提出某个难办的问题,比如那些耗费银子为他们装点门面之类的面子工程,比喻那些摊派性质的捐款赞助,老板作为公司最高领导,没有了回旋的余地,也不能当面回避,只有‘同意’或‘不同意’两种选择。老板答应对方,同意按要求不折不扣去办吧,企业或许又要付出更多的费用;不答应对方,回复不办吧,那就是不给对方面子,或者‘硬碰硬’地违抗指令,老板在场面上如何抹得下这个面子?不同意之类的答复让检查的官员们如何能下台阶?检查人员每个人都可以代表政府,人人都有借钟馗打鬼的本事,老板稍有怠慢,矛盾激化,硬碰硬之后再修复关系的成本就更高了。所以,这种关头,由俺出面接待,由俺来与检查人员慢慢周旋,具体问题上就可以讨价还价,甚至可以阳奉阴违,口头上先应承下来,但过后拖延不办,能拖过去就过去算了,实在不能蒙混过关,或者对方认真起来,甚至追究责任,再由老板出面收拾,老板就可以把前面的责任推卸得一干二净,不会影响公司与外界的关系。公司建起这样一个由俺出面接待的程序,在老板与检查人员中间人为地设置一个‘缓冲区’,对于减少企业的麻烦,对于一些微妙的事情,总比由老板亲自出面,让对方长驱直入、直抵墙头的效果要好多了吧”。

  说话之间,恰逢一名担任厂长助理的女孩从身旁经过,俺有所感触地提示HR经理:“今后,有必要对秘书、助理岗位的员工进行类似缓冲方法的培训,在上下级垂直领导之间,我们也需要建起这样一个缓冲区”。
  HR经理不明就理,再次转头望着俺:“在企业内部,没必须玩这些花招吧?”。
  俺告诉他:“你误会了,俺的意思并不是要在内部也玩这类花招,而是变通一种缓冲的方式。你可以发现,俺每次布置工作任务时,总是黑着脸将任务强势‘压’下去,有时甚至在会上直接点名批评个别诸候或部门领导。可是,任务是‘压’下去了,俺当众也批评完了,会后,具体的工作还是得依靠这些下属去完成,许多人从会议中感到了压力,个别人受到了点名批评,心里哪能马上舒坦得起来?这个时候,如果俺继续黑着脸去出面跟踪,他们的压力就会更大,受过批评的诸候甚至会产生怨恨的心理。这些抵触情绪如果得不到缓解和释放,就会直接影响到工作,或者传递给他们的下属,弄得人人紧张;反过来,如果俺会后转身便改换成一副笑脸去过问垂直下属的工作进度,那么,俺在会上给大家施压时的威严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施压的作用就会全功尽弃。此时,秘书小姐就应该开始出面发挥作用了,她的任务就是主动地、周期性地跟踪会上布置的工作进度,舒缓领导与垂直下属之间的紧张和压力,冲淡或化解下属对领导的不满情绪。此时的秘书、助理,相当于就是在垂直下属与直接领导之间,起到了一种缓冲与调和的作用。咱们公司大多数岗位的秘书、助理基本上以女性为主,针对秘书、助理进行的这类培训,其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女性自身的性别优势,利用她们天然的亲和力,去建起一个缓冲区。比喻,各分厂厂长与车间主管之间,厂长助理就可以起到上下之间的缓冲作用;你这个HR部门经理与派驻各分厂的HR主管之间,你的助理们也可以起到同样的缓冲作用。有了这个承上启下的缓冲区,就可以避免硬碰硬,减少了上下级之间的磕磕碰碰”。

  HR经理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想得真是周到啊”。
日期:2012-09-21 09:16:39

  【28】招聘中的真真假假现象
  2008年初,公司HR部门奉命向周边人才市场和部分人才网站发布了两则招聘信息:一是高薪诚聘技术工程师若干名,二是招聘同行业车间主管若干名,具体的岗位职责、任职资格、薪酬待遇一一说明得清清楚楚。

  随着应聘者隔三差五地前来面试,内部相关岗位的职员由紧张、惊诧到迷惑不解,私下开始议论纷纷:公司现有这么多设计工程师在相应的岗位上工作,这么多车间主管之中,好象也没有听到有人要离职出走,这些岗位处于饱和状态,目前并不缺人,为什么还要大张旗鼓地对外招聘?纵观公司以前的用人原则,特别是一线基层和中层领导,一般采用先内部招聘和提拔任用,确认没有合适的对象之后,才考虑外招的方式,而这次却一反常态,未向内部发出招聘信息之前,为什么就突然开始了外招?而且已经启动了面试流程,莫非下一步准备大量炒人、大量换血?

  许多人想到了假动作,想到了鲶鱼效应,想到了震慑作用,许多人担心这类不向内部公开解释的招聘,会不会在企业内搞得人心惶惶,浪费人力、物力、财力?
  就在大家真假难辨之时,公司“意外”地录用了一名工程师、一名车间主管。工程师以项目开发的岗位进入试用,车间主管以厂长助理的身份进入车间,然后,HR部门迅速停止了这两个职位的招聘,一些关联岗位的职员这才放下心来。
  其实,这类看似不明不白的对外招聘,公司绝对是预先经过了通盘考虑,绝对是有的放矢的动作:第一,急于解决技术上的瓶颈问题;第二,为后期发展储备必要的人才;第三,对相应岗位的现有人员起到震慑作用;第四,变相宣传公司,进一步提高知名度;第五,调查了解外界的薪资和待遇行情。
  这类动作,很多企业都在周期性地使用,许多内部职员“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你以为是假动作,那么,面试中,如果发现了特别合适的人选,企业也会“见才起心”,假戏真做,顺便将满意的人选招进来,再考虑替代不满意的职员;你以为是真招聘,但管理者也许只是希望通过这一动作,让在岗者感受到压力,从而在工作中更加勤奋,在行为上更加检点,间接地起到一种敲山震虎的作用。

  面对这类真假难辨的动作,职场人士必须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只要对自己的职责不懈怠、不放松,只要自己具备了一定的“能量”,那么,无论是真动作,还是假动作,都不会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什么实质性的冲击和影响。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