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企“管家”经历的那些事儿》
第22节

作者: 顺德天外天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12 09:49:15

  顶着董事会的不满和压力,俺立即召集中层主管、经理们开会,先让他们阐述各自的理由。听到他们不外乎说出一些春节期间别人如何辛苦,如何不回家也愿意加班之类的“苦劳”之后,俺压着心中的火气以低沉的语调问了一句“你们是不是想打土豪、分田地?”。看到众人不吭气了,俺再一一解释:
  第一,这个“3+1工资政策”,是公司对特殊时间内加班的员工给予的特殊关照,是法外开恩的行为。政策在公告之后,无论是各级管理者,还是基层员工,当时全体表现出拥护的态度,而且这一政策在春节前就早已公告过,并不是现在才制定和公示的,具体的条款在公告中也详细举例说明清楚了,为什么当时没有任何异议,而现在涉及到部分员工的利益了,这些员工和我们各级管理者都站出来说话了?

  第二,管理是严肃的事情,公司的政策公告出来之后,也应该同样严肃地对待,为了增大部分人的利益随意改变政策的做法,会带来得寸进尺的恶果。现在,公司并没有食言,愿意坚定不移地执行公示过的政策,而我们部分员工却贪心不足,这样下去,将来股东们谁还愿意给予我们更多的福利?
  第三,加班5天、8天、11天、14天者,他们的加班时间与政策的切口之间,因为差距不大而被排除在线外,这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并不是我们提前为谁量身定制的。如果我们现在开一个缺口,放开标准给这些涉及到的对象另加1天工资了,那么,下一步就会有加班4天、7天、10天、13天者提出同样的无理要求,也希望另加一天工资,不满足他们的要求,他们同样也会感觉不公平,也会感觉自己“亏”了,我们是不是再一次放开标准,也给他们再加上一天工资呢?即使满足这批人的要求了,还会有加班1天、2天的对象,他们也可以提出同样的要求。这样循环下去,今后遇到同类的边缘问题,即使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屡次放开缺口,也仍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任何政策始终都会有一个钢性的切口,切口邻近的对象也始终还会再一次提出扩大利益范围的要求,希望政策网开一面照顾到自己,将自己划归到获取利益的范围之内,我们是不是需要无节制地放宽政策、一味地迁就下去?

  主管、经理们一个个低下头来,俺继续上课:优秀的管理者,应该事事表现出职业化的一面,应该在给劳资双方同时争取利益最大化的理念下,遇事多一些换位思考,多一些将心比心,而不应该表现在单方面打着为下属争取利益的幌子,不顾及基本的诚信与公平,不分青红皂白地参与到得寸进尺的起哄之列,这不是管理人员的职业化表现!
  会场出现了少有的寂静,俺开始布置工作:各就各位去向自己的下属解释清楚,今后,任何试图随意改变公司政策的想法和要求,都不会得到公司的支持!
  事后,在中层领导的详细解释和说明之下,这部分员工的情绪逐渐平息下来。这一事件,最终也由坏事变成了好事,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一次规范化、制度化解决问题为导向的开端,许多管理者懂得了对待问题应该站立的角度,从此,类似事件基本上不再出现。
日期:2012-09-12 16:30:31

  【13】以人性化思维,化解工作与伦理的冲突
  2007年夏初的一天早上,HR经理手中拿着一张员工请假条,疾步走进俺的办公室,还未落座就侃侃道来:
  一名设计工程师在产品开发实验的关键阶段要求请假。这名工程师因为父亲病重住院长达两个多月了,在此期间,工程师忙于新产品的设计开发、参数修订、实验试产,一直未曾开口向领导说明家中的变故,也从未提出过请假回去照顾老人的要求。昨天下午,工程师接到电话,家乡的医院已经下达了病危通知书,于是,这名工程师要求请假10天回去尽尽最后的孝道,处理完家事之后马上回来上班。

  请假条交到技术部经理手中之后,一直关注着这款产品开发进度的股东知道了此事,私下授意技术部经理不要批准他的假期,理由是,现在是新产品实验的关键阶段,离开了主导工程师,这个系列产品就会滞后推出,就会影响公司新产品投放市场的进度,从而影响公司销售部门的业绩。股东希望技术部经理想法说服这名工程师以公司利益为重,以大局为重,克服个人困难,最好是不要请假。
  技术部经理感到为难,不批吧,有悖人之常情,自己不仅在工程师这里不好开口回复,对身边的其他职员也不好解释;批准吧,又有违旨之嫌,股东交待得明明白白,自己抗旨不遵将会导致今后难以面对股东的局面。
  左右为难、几番斟酌之后,技术部经理利用昨天晚上的时间,带着矛盾的心理找到HR经理去诉苦和求助,希望HR经理帮忙请求由俺出面来化解这件工作与伦理相冲突的难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