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七大宰相风云录——治国之路上相权与皇权的爱恨情仇》
第37节

作者: 行光唱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03 13:15:37

  狄仁杰:左右逢源、兴复大唐的护国良相
  ●作为封建时代的政治家,他忠于皇室,为李氏、武氏竭心尽命,鞠躬尽瘁;他勤于吏职,重视人民,走一处治一处,政绩颇为卓著;他刚正不阿,敢于抗颜直陈己见,受到世人的拥戴;他有胆有识,不向邪恶势力曲从,昭彰后世;他具有远见卓识,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立下了一定的功勋。他是武则天手下的千古名相——狄仁杰。
  小档案
  姓名字号:狄仁杰,字怀英
  籍贯: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公元630年
  逝世日期:公元700年11月11日
  属相:虎
  职业:武则天时宰相
  父亲:狄知逊,国家公务员
  母亲:不详
  妻子:不详
  子女:狄光远、狄景晖、狄光嗣
  生平大事:举荐张柬之、桓彦范、姚崇等数十位官员,后来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
  结局:病逝于家中

日期:2011-11-03 14:26:09

  一、上调中央,仁义仁杰公正执法
  狄仁杰上任时,大理寺积压了许多的旧案,监狱里人满为患。狄仁杰见到这种情况,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就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人之多,而且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又多,质量又好,工作真是没得说,狄仁杰一炮而红,成为朝野推崇的先进工作者。
  1、临别忆事
  唐上元二年(675年)四月,春雨霏霏,老天爷一连十几天不露笑脸,并州(今山西太原)城东门外五里地的悲欢亭里,一班朋友正在给狄仁杰设宴饯行。原来狄仁杰已经接到了朝廷的调令,要到长安城任大理寺丞。
  大理寺是唐代最高司法审判机关,相当于现代的全国最高法院,大理寺丞职位不算太高,但权力却很大,负责摆平下面摆不平的问题。由地方官升为京官,本应是高兴的事情,但并州是狄仁杰的家乡,毕竟故土难离啊!另外,并州的一帮好哥们也不想让狄仁杰走。不过圣命难违,平日的那些故交只好怀着惆怅的心情来到这里和他道别。
  饯席持续了很长时间,亭外的雨渐渐小了,送行的朋友觉得再喝下去就高了,于是纷纷告辞退席,有几人还折了几枝嫩柳,递给狄仁杰的家人。送走了朋友,悲欢亭一下安静下来,狄仁杰站起来打了个酒嗝,望着灰蒙蒙的天空出神,一幕幕往事又涌上心头。
  狄仁杰的家世一点也不显赫,他的父亲也只是做过几任地方上的“闲官”而已。狄仁杰本人早年似乎也没什么出众之处,因为他仅仅是以“明经”出道。在唐朝以“明经”出道的人往往会很受外人歧视,“明经”在世人眼中的地位似乎很近于今天的“自考”文凭。家庭背景一般,加上“自考”文凭,似乎注定了狄仁杰很难出人头地。
日期:2011-11-07 10:20:04

  周末过的好累,积累了好几张团购的券,周末赶着用完了,要不都过期了。
  现在开始更新
  ----------------------------------------------

  狄仁杰进入官场的第一个岗位是汴州(今河南开封市)判佐,刚出茅庐,狄仁杰未免有些初生牛犊的莽撞,一不小心破坏了官场“潜规则”,惹恼了当地一个官员,于是这个官员便趁机告了他一状。幸运的是,这一状告到了负责巡视考察河南官吏的阎立本这里。
  阎立本亲自审讯,却惊讶地发现狄仁杰是个很杰出的人才!回去之后,他就向朝廷大力举荐狄仁杰。
  由于阎立本推荐,狄仁杰升任并州(今山西太原)都督府法曹参军,掌管司法刑狱。并州是狄仁杰的出生之地,所以他对在这里任职十分兴奋,决心为故乡百姓做一些有益的事。狄仁杰执法严明,他经手的案子都能及时处理,从不积压。由于能公平执法,没有冤假错案,他受到同僚与百姓的赞誉。
  不久,同事郑崇质奉命出差去一个很遥远的地方。偏偏郑崇质有个年老而且多病的母亲,郑崇质丢下老母只身远行,心里很不是滋味。狄仁杰见状十分同情,便求见作为主管长官的长史蔺仁基,对蔺仁基说:“郑崇质的母亲老弱如此,我们怎么能忍心他在万里之外还为老母担忧呢!”随即便自告奋勇,要求代替郑崇质出差。
  狄仁杰的举动使蔺仁基深受感动。此时蔺仁基正和司马李孝廉闹别扭,两人不但在公事上互相拆台,而且平时形同陌路,都想看对方的笑话。面对如此仁义的狄仁杰,蔺仁基非常惭愧,同是公务员,差别咋这么大呢?于是他硬着头皮找到李孝廉,把狄仁杰的所作所为从头说了一遍,并深有感触地叹道:“与仁杰相比,我们太不是东西了!”李孝廉果然也深受震动,两人居然从此和好如初。
  狄仁杰以自己的高尚行为感化了顶头上司,消弥了官员之间的矛盾,使他在当地的声望迅速提高。后来,中央政府经历过一轮残酷斗争,前朝老臣悉数被打掉,政权建设急需人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狄仁杰才被召进了京城,任大理寺丞。
日期:2011-11-07 13:56:23

  2、权善才案
  狄仁杰上任时,大理寺积压了许多的旧案,监狱里人满为患。狄仁杰见到这种情况,就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把积压案件全都清理了,涉案人员达一万七千人之多,而且一个喊冤的都没有。数量又多,质量又好,工作真是没得说,狄仁杰一炮而红,成为朝野推崇的先进工作者。

  这一日,狄仁杰正在大理寺内办公,一份案卷递了过来,上面还有高宗李治的处理意见——要处死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唐太宗李世民死后葬在昭陵,昭陵松柏森森,范围广大,究竟哪儿是它的边缘,别说是普通老百姓了,就是京中的达官贵人,也难以分清。这不,武卫大将军权善才的母亲死了,他嘱手下人去砍一棵柏树给母亲做棺材,不料手下人刚把树放倒,一纸状文就递到了皇帝李治的手上。
  原来,护卫昭陵的官员认为权善才砍的那棵柏树仍属昭陵地界,告到李治那里。敢挖我老爹的坟,这还了得!李治大怒,马上夺了权善才的兵权,并准备将他处死。
  狄仁杰接到案子,觉得皇帝判的太过分了,砍了皇陵上的树木,最多给个免职处分便可了结,哪里用得着给这么大的罪名呢?于是他就给李治上书,把自己的意见陈述清楚。李治却认为,要是不杀掉权善才,自己不是要落个不孝的罪名吗?呈上去的奏文被驳回来了。
  这下狄仁杰郁闷了,就身着便服走到街上一座茶馆里,找个位子坐下。他想在这里喝杯荼,放松一下神经。这时权善才事件受到人们普遍的关心,成了热点,茶馆里的茶客都在谈论此事。狄仁杰心中想:皇上呀皇上,这事儿可得要慎重处理呢,老百姓这都在等着瞧,闹得不好,还会使人心不稳……

  忽听有位茶客说,现在权将军一家可是凄惨,老母尸停堂上,权将军又收监问斩,妻子带着两个幼小的孩儿哭得死去活来,直喊着要上吊自杀,那一幅图景,再恶的人看了,也禁不住要引起悲悯来……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