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七大宰相风云录——治国之路上相权与皇权的爱恨情仇》
第36节

作者: 行光唱史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11-1 15:13:00

   3、空城迎敌
  诸葛亮回到汉中,日夜操练,几月后又率军进行第二次北伐,但终因粮草不济,又不得不退兵。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进行第三次北伐,占领了原魏国据守的武都(今甘肃成县西北)、阳平(今甘肃文县)二郡,并将其正式划入蜀汉的版图。此次虽没打到关中,却也取得了局部的胜利。
  建兴九年,即公元231年,诸葛亮又组织了第四次北伐。这次北伐,诸葛亮遇到了一个劲敌——曹魏方面的统帅、曾受遗诏辅政的司马懿。此人深知兵法,且有谋略,稳而不躁,善于思考。

  两军在陇西相遇,司马懿深知诸葛亮厉害,只在险要地方下寨据守,不出战。在这一段时间内,蜀国的主力由魏延率领沿汉水而下,去寻找战机,诸葛亮只留下二万老弱病残驻守在阳平关。
  雨后初晴,林木清新,百鸟争鸣,柔和的阳光照射着大地,依山傍水的阳平关显得分外妖娆,它扼守住南北通道。这里是北出秦川、南通巴蜀、东据汉中平原的咽喉,也是军家争夺的战略要地。
  这一天,正在进行整休的蜀国士兵,和往常一样地在进行操练,百姓们打柴、汲水、碾米、磨面,相安无事。忽然一名探子飞骑来报:“大事不好!于六十里外,发现了敌人。”
  不一会儿,接二连三的探子来报告:“约二十万大军,在司马懿的亲自率领下,朝阳平关直逼过来了。请丞相定夺。”这一突然出现的军情,使得在场的人,为之大惊失色。
  阳平关处在万分危急之中。区区二万老弱残废,怎能抵挡住二十万大军呢?人们的心紧缩着。
  诸葛亮脸色阴郁,一言不发地登上城楼,凭栏而望,只见天地相接之处烟尘滚滚,仿佛天翻地覆一般。诸葛亮觉得他就像孤岛上惟一的一棵树,所有人不约而同地抓紧了他,希望他救自己渡过此劫!
日期:2011-11-01 17:08:09

  诸葛亮心里在盘算着:守吧,城小、人少,是万万守不住的;逃吧,马缺、车少、时间短、矩离近,也是万万跑不掉的。弄得不好,等于向敌人提供了兵少、城空的情报。其结果,只会是丢地失城,全军覆没。那么,求援吧,主力已经东移,远水也救不了近火。
  诸葛亮被前所未有的矛盾与犹豫深深地困住了,经过一番紧张而急促的思索之后,终于作出了“空城迎敌”的决策,来一个“铤而走险”。
  于是,诸葛亮下令将校把所有的军旗卷起来,大开四面城门,所有留守的军士都回到营房里去,不准随便出入,也不准高声说话。然后每一个城门处,派二十名化装成老百姓的士兵清扫街道,老百姓也和往常一样,准许自由出入。这一切,显得那么平静、安祥,一丝儿也看不出有什么惊慌失措的地方。军士们对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从来是深信不疑的。今天见丞相镇定自若,看来定是早有准备,心里也就踏实了。

  诸葛亮安定了人心之后,就带领两名小童,登上了城楼。只见他脱下了往日的征袍,披上了鹤氅,戴着一顶高高的儒士帽,潇潇洒洒、若无其事地在那里焚香弹琴
  袅袅琴音缓缓振荡开来,如同一只温柔的小手儿轻轻地撩拨着人的心弦,让人忍不住侧耳侧听。琴音悠远、绵长,在宁静的天地间飘荡着,飘得很远……
  那双手捧剑和手执尘拂的两个小童,正全神贯注地在倾听这悦耳的琴声。他俩在心里说:“丞相整日整夜为国事操劳,难得有今天这样的雅兴啊!……”其实,这时的诸葛亮心里却似那万马奔腾。
日期:2011-11-02 13:14:02

  4、司马中计

  司马懿的前哨见到这一情景,立即向他报告。吃够了苦头的司马懿听了并不怎么相信。他命令将士原地待命,他要亲自去看一看。他在一群将校的簇拥下来到了城边,果然看到诸葛亮笑容可掬地在焚香弹琴。既看不到城内艳丽的军旗,也看不到明晃晃的刀枪,那些打扫街道的老百姓,是那么悠闲自得,军士们都到哪里去了呢?……一个个疑团,在司马懿的胸中升起。
  “伏兵!”“必有伏兵!”司马懿来不及与他的下属们商议,就作出决策:“后队变前队,前队变后队,沿山北小路,迅速撤退。”
  这时,和他同行的儿子司马昭进行干涉道:“我看诸葛亮真象是没有什么军队据守,他在故意作出这个姿态给我们看的。”
  司马懿正怕中了伏兵,一听这话就火了,恶狠狠地瞪了他儿子一眼,然后说:“你懂得什么,兵书上常说‘虚则实之,实则虚之’,你不想一想,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他能大开四门来迎接我们吗?他一定在引诱我们去攻城,其中必有埋伏。我们一进去就会中他的诡计,到那时城内城外伏兵齐发,那是很难对付的。”
  想起诸葛亮的伏兵计,司马懿只觉得毛骨悚然,好像阳平关的山林中尽是伏兵,正要把他们吃掉似的。他再次传令:“沿北路急速退兵!”
  诸葛亮遥望魏兵走远了,一块千斤巨石从心上放了下来,他长长地吁了一口气,又不禁拍手大笑起来。军士们一齐围了上去,望着兴致勃勃的丞相议论道:“奇怪!有趣!司马懿领二十万人来攻城,见了丞相在焚香弹琴,二话不说就走了,丞相的琴声威力真大呀!”
  诸葛亮笑着说:“哪里是琴声的威力呢,司马懿是怀疑我有埋伏才退兵的。这一次可真有点危险,但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你们赶快关上城门,遍插旌旗,要显示出实力十分雄厚的假象来,以防止司马懿回过头来攻城。”
  果不出诸葛亮所料,司马懿走着走着,似乎悟出一个什么道理来了。他觉得诸葛亮今天的态度虽然很自然,但从琴声中却流露出不少忧虑情绪。当他再派探子侦察时,诸葛亮已经闭上了城门,作好了迎战的准备。就在这时,得到情报匆匆赶回阳平关救援的关兴、张嶷碰上了司马懿的后续部队,他俩从斜谷里直冲出来,追杀了一阵,又掠得了不少辎重。
  过了一段时间,司马懿得到确切情报,知道诸葛亮那天据守的确实是一座空城,他懊恼异常,捶胸顿足地连声斥骂自己:“蠢猪!一头蠢猪!”

  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是一位深通兵法,又不为兵法所束缚的、善于机变的军事家。
日期:2011-11-02 15:35:59

  5、死而后已
  公元234年,即建兴十二年,已50多岁的诸葛亮决定再次率军北伐。经过3年的准备,他已将大量的粮草囤积在斜谷口,以备军用。另外,他还进一步研制出一种运粮的四轮小车,叫“流马”,以供在山地运粮之用。在进行了充分准备之后,他亲率10万大军从陕南出发,这一次他不再西出陇地,而是直插陕西渭水南岸的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南)。
  这次魏军统帅仍是司马懿,当两军在渭水边对峙扎营后,司马懿故伎重演,坚壁据守,就是不出战,而诸葛亮却希望早早决战,不宜久拖。为此,诸葛亮使尽所有的手段,甚至派人送了一套妇人服饰给司马懿,嘲笑他像妇人一样胆小。但司马懿已吃过诸葛亮的亏,即使受辱,也忍住不战。
  司马懿采取拖延战术,的确抓住了诸葛亮的致命弱点。由于战争旷日持久,加之诸葛亮办事谨慎认真,所有军政大事,事无巨细,都是自己亲自处理,这使他日夜操劳,身体渐渐虚弱,很快就因操劳过度而病倒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东吴那边军情报到蜀军营里。原来东吴出兵助蜀的事被曹睿得知,他当下派大将分引三路大军迎敌。东吴军在前方受挫,无功而返,如今正在撤退。

  诸葛亮听罢,一口气憋在胸膛,登时面皮胀紫,两眼翻白,叹息着昏死过去。众人大惊失色,七手八脚地将丞相救起来,扶到床上,抚胸捶背半晌才醒来。
  诸葛亮又合上眼皮,长嘘短叹不已,此次北伐又注定是无功而返……然而还有下一次吗?自己还能支撑到那时候吗?天数,一切都是天数,天数难违啊……
  第二日,诸葛亮执意要出帐巡查,众人苦劝不住,只好将他扶上四轮木车,遍游营盘。一夜秋风劲,吹得萋萋芳草枯黄萎凋,空气里多了几分萧索,让人顿生寒意。四野里的万物似乎都在哀鸣,都在摇曳着将尽的生命。长空孤雁飞过,叫声凄厉惨绝,让人不忍入耳。然而这叫声、这悲鸣更易牵扯人的伤秋之感,一刹那间春荣秋枯、人世轮回的情愫便将人紧紧裹挟,让人几乎窒息。
  诸葛亮正沉浸于其中不可自拔。
  秋风漫卷五丈原,原上的秋色便又多了一份。
  诸葛亮觉得寒气逼人,他下意识地抱紧了双臂,叹息不已。人之将死,连丝丝凉意都抗熬不过,怎不教他心生悲凉?!诸葛亮当夜回到帐中,又连吐了几口血,昏睡过去。半夜醒来,不顾侍卫阻拦,扶病给后主刘禅写奏折,向刘禅报告了自己的病情,并对日后国家许多军机大事一一作了交代;另一方面,他又周密部署了他死后蜀军的退兵之策。
  当这一切料理停当,诸葛亮就在这北伐前线的军旅病榻上,怀着对北伐未竟事业的伤感和遗憾,怀着对先帝的无限追忆,怀着对亲自创立的蜀汉政权的隐隐忧思而匆匆离开了人世,享年仅54岁。
  诸葛亮的灵柩运回成都,成都老百姓、公卿显贵都出城相迎,众人无不涕泪横流,捶胸顿足。后主亲自扶灵入城,停丧于丞相府,让众人吊唁凭仰。
  七日之后,后主遵照诸葛亮遗愿,亲自送他的棺柩往定军山安葬,后主刘禅特赐谥号忠武侯,并立庙堂四时祭拜。
  诸葛亮遗令不准厚葬,众人也就没有违拗他的心愿,定军山的坟墓简洁古朴,一如他平淡清静古雅的品性。这坟墓不饰浮华,然而却令人肃然起敬!
  一生恬淡无争、两袖清风的蜀汉丞相就这样长眠于这块土地上,他面对着汉中辽阔的土地,背倚苍莽群山,眼望遥远的长安。蜀汉丞相生不能复兴汉室,死后也要远眺北方,兴汉之心永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