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4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08 20:15:01
  元军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高邮,高邮危在旦夕。张士诚已经做好城破得打算,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元顺帝一纸诏书解了滁州之危,圣旨宣谕 :“脱脱往年征徐州,仅复一城,不久复失。这次统率大军,劳师费财,征战三月,了无寸功。着削去兵权,安置淮安路,弟御史大夫也先贴木儿安置宁夏路。如敢抗旨不遵,即时处死 。”
  脱脱阵前被贬,动摇了军心,围攻滁州的百万雄兵也自行散去,不少无处可去的元军甚至转身就投奔了红巾军。张士诚趁机出击,不但转危为安,而且还为自己打下了一块地盘,也由此成为一方霸主。张士诚在无意之中也成全朱元璋,成为朱元璋抵抗元兵的东面屏障。如果失去这道屏障,朱元璋很难再找到那么好的休养生息的机会。脱脱被贬,在押送西行的路上,被鸩死于吐蕃境地。脱脱之死,不过是官家集团内部又一次权力斗争的结果。而这个结果,又一次将一个王朝拖向死亡。而这一次,获利方成了草根一族的朱元璋。

  经过战火洗礼的滁州地区,要想维持几万人军队的生存,成为摆在朱元璋面前的一道难题。军队的生存问题大多与粮草有关,一旦发生粮草危机,军队就有哗变的可能。朱元璋建议,必须向外分兵,以减轻滁州的压力,至于分兵之地,南边百里之地的和州(今安徽和县)是最佳之地,移兵此处可以暂时解决军队的吃饭问题。
  至正十五年(1355年)正月,朱元璋占领和州。郭子兴闻讯大喜,将朱元璋升为总兵官镇守和州,节制其他将领。朱元璋这一年28岁,虽然身居和州最高长官的要职,但是朱元璋并没有足够的威望压服那些将领。这些人都是和郭子兴同时期的元老级人物,而且年纪都比朱元璋要大。江湖中闯名号,讲究的是辈分。如何收服他们,是朱元璋必须要去面对的现实。《明史》记载:“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

  这件事发生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年),朱元璋在这里好象轻描淡写做了一个小动作,实质却是大套路,是真正的“驭人术”。朱元璋在这里打了一套“组合拳”,看似简单,实际上行云流水中环环紧扣。
  日期:2013-05-08 20:15:53
  朱元璋二十岁之前穷困潦倒没有读过几本书,直到到二十四岁之间的四年内,他才开始在实践中摸索学习。经过四年军旅锻炼,他不但懂得了管理学中的驭人术,而且掌握了扩大影响,提高领导号召力的艺术性。一个小动作从不被众服到“诸将皆惶恐谢”和“民大悦”,这种暗藏玄机的玩法又岂可等闲视之?
  年轻的朱元璋从哪里悟透这门做人学问呢?细究起来,不过是生活的积累罢了。朱元璋有过数年游方和尚的人生经历。想想看,作为一个游方和尚,类似于出门乞讨的生活让他必须学会察言观色,更要学会揣度别人的心思。这种极端环境下的历练,一般人是很难在短时间体会和感悟到的。也由此可以看出朱元璋是一个悟性极好之人,虽然文化底子薄,也未必聪明绝顶,但却能走出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朱元璋首先撤去官署中属于自己的主座,只在署内放下木塌,看将领们如何处理。次日五鼓,朱元璋故意最后一个进入官署。留给他的座位,只有最左边的一小块地方。当时,以右首为尊,也就是说将领们毫不客气地给主将朱元璋留下了一个末位。当然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预料之中,那些将领平日看自己的眼神都是异样的。
  等到正式议事的时候,那些将领们拍桌子瞪眼睛半天说不到点子上。朱元璋先是保持沉默,无谓的争论只会让自己陷入被动。等到他发言的时候,分析形势有理有据,部署任务切中要害。朱元璋的发言获得了大部分将领的支持和信任,他需要做的是再用行动压服他们。朱元璋与他们商议维修和州城的城墙,每人认领一段,限定三日完工。等到时间到了,只有朱元璋完成任务,其他各段均没有修好。回到官署,朱元璋召集诸将,并特意搬出自己的主将之座,正襟危坐,同时又拿出郭子兴的檄文开始训话:“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 。”我朱元璋能够坐在这里,并非专权,而是奉了主帅之命。军中无小事,必须约法行事。修城一事,全都没有完成,什么原因?今后如果再敢有违令之事,必军法从事。

  这时候的朱元璋已经懂得遇事小处着手,冷静谨慎;纵观全局,放眼未来。而具备这些品质,无疑要感谢那段刻骨铭心的苦难岁月。所以说,每个人具备什么样的性格,与他所经历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