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15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5-09 08:13:26
  发个帖子并不想得罪谁,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跟着骂,第一我不想在这里与人开骂,第二我也只是一个写字表达观点的人,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观点,不同的声音有错吗?
  日期:2013-05-11 14:30:05
  元至正十五年(1355)二月,红军统帅刘福通派人在砀山夹河(安徽砀山)访得韩林儿,将他接到亳州,立为皇帝,又号小明王;建国为宋,年号龙凤。拆运鹿邑太清宫的上好木材,建立宫殿。小明王遵母杨氏为皇太后,以杜遵道盛文郁为丞相,刘福通罗文素为平章政事,福通弟刘六为知枢密院事。军旗上写着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刘福通找机会除掉了得宠擅权的杜遵道,自封为丞相,不久又改为太保。从此以后东系红军军政大权全部落在了刘福通一人手中。

  这一年,郭子兴不幸病死,他的军队虽然名义上失去了领导者,可并没有受到多大的影响。因为这支军队一直处于朱元璋的掌控之下,队伍的创建权和指挥权实际上都在朱元璋的手中握着。当时有资格与朱元璋竞争的几个人,都是郭子兴的家族继承人。他们分别是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和两个儿子郭天叙、郭天爵。
  按照血缘继承的排序法,郭子兴的大儿子郭天叙是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应该排在第一位;而他的小儿子郭天爵应该排第二,妻弟张天祐排位第二,朱元璋虽然是他的女婿,但是地位比不上儿子,年纪比不上张天祐,只能排在第四位。
  可是这个游戏的玩法并无法理可言,天平已明显倒向朱元璋一边。对于排名在他前面的那几个合法继承人,朱元璋并没有将他们放在眼里。数年后朱元璋在回忆这段历史时亦自称:“及王毙,王子不能驭诸豪英兵,……朕率众渡江”。
  郭子兴的死,让这支军队领导权的归属成为大问题。若论影响力,朱元璋显然更胜一筹;若论合法性,郭子兴的儿子似乎更有说服力。当初白鹿庄起义,红巾军领袖韩山童被元廷捕杀,其子韩林儿逃往武安(今徐州)的山中藏身。红巾军另一领导者刘福通等人于砀山夹河寻访到韩林儿母子,然后将他们迎到亳州拥立为王,是为小明王,国号宋,以龙凤纪年。这是长江以北最强盛的一支红巾军,韩林儿成了首义的最高教主,拥有统领各地红巾军的资格。

  日期:2013-05-11 14:31:31
  郭子兴死后,滁州队伍领导权的归属也同样引起了小明王和刘福通等人的极大关注,他们派使者和滁州方面取得联系。朱元璋此时正率部在外征战,城中由郭子兴的妻弟张天祐留守。张天祐正盼着小明王的庇荫,以壮大自己的声势。城中诸将领也自觉不是他的对手,又害怕得罪小明王,因此怂恿张天祐随使者前去朝拜小明王。张天祐求之不得,很快就从亳州带回了龙凤政权颁布的任命状:以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祐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郭天爵则为中书右丞。在这四个人中,最不满意的应该是郭天爵。

  朱元璋当时正忙于军务无法脱身,或许是因为张天佑代表这支队伍前往亳州接受小明王的册封,所以才导致龙凤政权在人事安排上将郭天叙和张天佑排在朱元璋前面。朱元璋显然无法接受如此安排,这么做等于是剥夺了他对这支军队的指挥权。在明人俞本的《皇明纪事录》中就记载了这一说法:“郭元帅卒,众奉其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张天佑次之,上次之”。
  作为原郭子兴军中的一员老将,郭天叙的舅父,张天佑的地位应该在朱元璋之上,由他代表军队主帅前去亳州受招,也算合乎情理。如果换做朱元璋,却有些说不过去。就算朱元璋真有统率这支军队的实力,作为郭子兴的养女婿,只能算是他的一员家将。郭子兴虽死但在膝下有子的情况下,朱元璋根本就不具备超越其子直接晋级为军队统帅者的实力。
  龙凤政权对这支军队的人事安排是符合实际状况的:郭子兴死后,作为长子的郭天叙理所当然应该拥有军队的指挥权,可以直接晋升为军中主帅。张天佑和朱元璋可以作为统领部众的将领,按照他们在军队中的地位,二人可以分别担任军队的二当家和三当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郭天叙对于朱元璋这样的高级将领,已经丧失了应有的控制力,也无法再像他的父亲那样拥有领导者的权威。
  朱元璋在和州任“总守”时,张天裕在他的名下,如今却位屈第三。小明王的任命,让朱元璋感觉非常失望。他甚至在心腹将领面前,发出怨愤之语:“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一个堂堂大男人,怎么能居于人下,受制于人。这时候的朱元璋并不仅仅将自己的目标锁定在军队副统帅的位置上,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朱元璋的野心也随之慢慢膨胀起来,驱使着他必须拥有这支军队的独立指挥权,不惜采用任何手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