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为证——孙氏的崛起与东吴的建国:这是一段青春激昂的三国史!》
第30节

作者: 含笑看吴钩2015
收藏本书TXT下载
  岂料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上任没几年,就碰上了孙策这个抢地盘不要命的霸道后生,赶走了刘繇、许贡,独霸北扬州还不算,如今又打上了会稽的主意。
  如何是好?
  王朗开始之初着实有些犯难。
  这时,会稽郡功曹虞翻,本因父亲去世在家服丧,但得知孙策征伐会稽的消息后,他急匆匆地脱下丧服求见王朗,目的是劝其暂避孙策军之锋芒,不可力敌。

  日期:2015-04-28 17:11:15
  哪知这一劝,反倒激起了王朗的斗志,他决然不顾敌我双方军力上的悬殊差距,发誓一定要与孙策争个鱼死网破,至于理由,听起来也相当地充分——“身为汉吏,宜保城邑”,这话明着理解是想恪尽职守,实则多半还是出于对孙策的愤恨。
  敢来破坏我的美好生活,就和你玩命!
  日期:2015-04-28 17:12:08

  【木罂渡江】
  击走刘繇和许贡后,孙策迎来了自己渡江的第二个年头,即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此时,他已经在吴县完成了兵力的再集结,然后亲率数万之众南下钱唐,准备从那里伺机跨过钱塘江,进入会稽。
  针对孙策军自北而来的军事压力,王朗把主力沿钱塘江南岸展开布防,其中特别布置重兵把守余暨(今浙江萧山)县境内的固陵,打算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坚决打阻击,将孙策远远挡于老巢山阴之外。
  固陵,是位于钱塘江南岸的一个天然大海湾,它背依鸡冠山,三面环水,据《越绝书》记载:“浙江南路西城者,范蠡屯兵城也,其陵固可守,故谓之固陵,所以然者,以其大船军所置也。”
  说白了,这地方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是一个标准的军港和牢固的要塞了。
  孙策要想深入会稽腹地,固陵是进军路上的头一站,而如果想占领此地,则必须从水上进攻。
  要知道,水战较之于陆战,难度要高很多,加之固陵要塞的防御体系已经构筑得相当完善,实属易守难攻之地,因此虽然孙策军尽发战船,展开了多轮猛攻,但始终未能得手。
  日期:2015-04-28 20:26:33
  正当孙策开始有些焦虑不安之际,其叔父孙静献计道:
  “王朗倚仗坚固的要塞阻挡我军,急切之下难以攻拔,不如另寻办法对付,此地往南数十里有个地方叫查渎,系一处交通要道,如果拿下它,固陵将失去支援,不攻自乱,这就如同兵法里说的,属‘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之举,我愿率部前往攻打,必能成功!”
  提到孙静,原本在孙坚战死后,他便返回了家乡富春,一直到孙策开始进攻会稽时,他才应侄儿的请求再度出山相助,而他所献的那个计策,无疑是相当明智的,即避开敌人的主力,对其侧后方进行打击,正符合孙子兵法中避实而击虚之理。
  不过虽然他得到了孙策的同意,但奇袭时要想达到“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效果,却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自北而来的孙策军,想要迂回到固陵后方的查渎,就必然得先渡过钱塘江,但如果大规模地调动战船载兵过江,却很容易被固陵守军发现,如此一来也就失去了奇袭的效果。
  于是,为了能够欺瞒王朗,达到掩护孙静渡江的目的,足智多谋的孙策充分开动脑筋,并很快想出了一个奇妙的办法。

  他先是下了一道命令,称由于近日连续降雨,江水混浊不清,致使许多到江边取水饮用的士兵出现了腹泻的状况,所以命各部马上分头收集数百口木质大缸,打算盛满江水后作澄清之用。
  此举到底有何真实用意?难道仅仅就是为了解决部队饮用水的卫生问题吗?
  事情当然没那么简单!
  虽说记载此事的《三国志》没有作出进一步解释,但是在卢弼所著的《三国志集解》里,我还是找到了答案。

  这些水缸,都是孙策用来渡江的工具!
  日期:2015-04-29 08:30:45
  朋友们早上好!
  -----------
  而他的那个奇招,思路其实是这样的:
  大白天,水缸自然用来装水,但等到入夜后,孙策便命人将它们悄悄地搬出了军营,运至准备实施偷渡的地点,同时让军营里的士兵点燃堆起的一个个草垛和火把,并集结成军,刻意营造出一个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气氛,以此吸引敌人的注意力,而孙静则率领数百精兵用水缸开始悄然泅渡钱塘江(一只缸运一个人)。
  这种简易之极的渡江工具,好处就在于弄出的动静很小,且比战船更为隐蔽。
  看来孙策显然是韩信的忠实粉丝,因为这一招过去就曾被那位“兵仙”运用得出神入化——《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渡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缻渡军。”又《汉书?韩信传》:“伏兵从夏阳以木罂缶度军,袭安邑。”
  木罂,即木制的水缸。关于它的特殊妙用,茅元仪在其所著的《武备志》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
  “木罂者,缚瓮缶以为筏;瓮缶受二石力,胜一人。瓮间容五寸,下以绳勾联,编枪其上,形长而方,前置筏头后置稍,左右置棹。”
  成功过江后,孙静的运气很好,沿途一路疾行,始终没有被敌方觉察,全军得以神不知鬼不觉地侵入查渎。
  这支数百人的奇袭队,虽说兵力不多,但贵在实现了战术的突然性,防备松懈的查渎守军在仓促应战的不利局面下,很快就被冲散击垮。
  日期:2015-04-29 10:24:05
  此时,一无所知的王朗面对孙策军中的异动,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最后只能主观地理解为是对方一次大举进攻的前奏,吩咐部下要提高警惕,密切关注对岸敌情,随时准备应战。
  直至凌晨时分,当获悉后方的查渎失守,连附近的高迂屯亦被占领的消息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孙策在对岸举办的篝火表演完全是虚招,无非是为了迷惑自己,以便分兵袭取查渎,切断这处本方重要的交通枢纽,才是实的。
  孙策小儿,你也忒不厚道了!
  王朗惊怒之余,急忙派部将周昕领兵前去收复查渎,这个周昕,就是数年前被吴景赶出丹杨的那位前太守,他逃回家乡会稽后,投靠在王朗处效力。
  周昕不曾料到,就在这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其部在赶赴查渎的途中忽遭伏击,导致阵脚大乱,连其本人也在乱军中被剁掉了脑袋。

  周昕的死,令王朗军的士气顿然大挫,防守固陵一线的士兵纷纷不听招呼就撒腿往后跑,偌大一个固陵要塞很快变得空空如野。
  逃吧!都逃吧!反正是败局已定。
  部下一溃千里的颓势,使王朗无奈之下,也只好随了大流,混在溃兵队伍里一路狂奔,他心知照此形势,连山阴也很难保住,索性选择了乘船走海路,向会稽南面的东冶(建安年间改称侯官县,在今福建福州市西北,闽侯县境内)逃跑,与他一同逃难的,还有功曹虞翻。
  日期:2015-04-29 13:56:09
  其实在出发前,虞翻曾建议王朗逃往广陵,那儿属于徐州管辖,而且离王朗的故乡也近,遇事总归好应付,无奈王朗不肯听从,因为他完全被《王方平记》里的一句话——“疾来邀我,南岳相求”迷惑了,固执地要向南边跑。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