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3节作者:
宗承灏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最基本的生活来源都要仰赖主人。刘德是那种与我们想象并无多大出入,为富不仁的地主,对佃户尤其苛刻。如果碰到大灾之年,即使皇恩浩荡,专门发下减免租税的诏书,所起的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地主刘德以减税不减租为由,逼着佃户缴全租。佃户们缴不出,他就放高利贷。通常是借别人一百,先扣出利息,实际上别人只能拿到八十,等到好年景,他会连本加利和租谷一起催缴。朱元璋一家人辛辛苦苦忙碌一年,等于是为地主家忙活。不种地连活下去都难,种地反倒欠下不少债,这就是当时的社会现实。
日期:2013-01-31 12:56:00
等到朱元璋可以满世界跳跃奔跑了,他作为小长工帮地主家放牛以贴补家用。明嘉靖年间,王文禄《龙兴慈记》记录了少年朱元璋杀犊讹主的故事:小时候朱元璋经常替地主放牛看羊,爱玩爱闹会出主意。有一次,几个放牛的孩子饿极了。朱元璋就自作主张把财主的牛杀了,然后和小伙伴们一起将牛煮了吃。吃完后,朱元璋吩咐伙伴们把小牛的皮骨埋了,将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缝里。财主问起,朱元璋说是小牛钻进山洞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拉不出来。
对于一个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来说,这是十分大胆的行动,其直接目的是为了消饥解馋,而其深层动机则是对田主欺压的间接报复。明史学家吴晗认为,那些日后为朱元璋冲锋陷阵的大将汤和、周德兴和徐达等人,也在分牛而食的小伙伴当中。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日后为朱元璋成就霸业冲锋陷阵功勋卓著的许多将领在这时候已经与他形成了臣属关系。从这些游戏当中,可以看出少年时代的朱元璋,已经具有为改变自己的处境命运而敢作敢为的性格萌芽了。
随着侄儿、侄女相继来到人间,朱元璋在家中的地位也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朱家迁居孤庄村那年(至元五年,1339),他的父亲朱五四已经有五十八岁,母亲小五岁。当时的贫苦农民能够活到五十岁以上,已经算是老人了。朱元璋这时候刚满十二岁,全家八口人生活重担,就落到了哥哥朱重四的肩上。重四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不仅要上奉父母,下养子女,同时还要承担对小弟重八的照料。朱家是底层民众中的赤贫家族,连赖以生存的土地都是从地主后来租种的。每天在地里忙碌了一天的朱重四,像一头疲惫的老牛,有着暴躁的脾气和无言的沉默。每每回到家中,看到逐渐苍老的父母和玩性正烈的弟弟,脸色总会变得异常难看。这种态度,让朱元璋和他的家人并不满意。
日期:2013-04-08 21:59:46
朱元璋在《御制纪非录》中就记下了这段令人肝肠寸断的往事:朕不幸有骨肉乘离之患,且从孙(朱)守谦(朱文正之子)之祖(即朱重四),幼因皇考(父亲朱五四)惜之甚,及壮,无状甚焉,其非奉父母之道,有不可胜言。也就是说朱重四对父母有过分之举,至少让朱元璋感觉到了冷落、甚至虐待父母的嫌疑。
对自己的父母的态度尚且如此,对弟弟估计也好不到哪里。朱重四的二子一女年龄都比朱元璋要小,朱元璋在家中的地位可想而知。在朱元璋的记忆深处,他和大哥共同生活的十七年时间,兄弟之间的关系并不融洽,有很多不愉快的往事留在心头。
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大时代背景下,一个农民的命运绝对不会比地上爬行的蝼蚁好到那里去。一场突发的灾难,就会让整个家族和个人陷入难以自拔的人生绝境。农民是在土地上生根的,一切纲常教义,一切与“安分守己”,“安土重迁”有关的大道理都是建立在土地的基础上。他们一旦因无处不在的压迫榨取而从土地上游离出来,成为社会上的浮浪者、浮食游民,以前所有的社会思想的羁绊,便不再对他们发生效用。
对于后来经过打拼成为帝王的朱元璋来说,他并不想掩饰自己卑微的身世。做了皇帝的朱元璋,命令他的儒臣们将自己的身世和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可是执笔者总是不敢直接描述朱元璋当年艰难窘迫的处境,他们落笔时常有所保留,或文过饰非,美化的成分居多。朱元璋似乎并不领这份情,他对那些似是而非的文字并不满意,甚至亲自动笔来书写自己的历史。也只有朱元璋能把自己当年所经历的场景和情感准确地表述出来,他的贫穷家世和早年的艰苦经历一再在他的文章中出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在洪武十一年(1378年)写的《御制皇陵碑》。
日期:2013-04-08 22:00:23
这块石碑现在就立在安徽凤阳的朱氏祖坟前,碑文中如此写道:予时秉缆窥形,但见苍颜皓首,忽思往事之艰辛。况皇陵碑记,皆儒臣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特述艰难,以明昌运,俾世代见之。也就是说,自己常常照镜子,见到容颜渐老,头发发白,就难免会想起当年所经历的艰难困苦。以前写的皇陵碑文,都是儒臣们粉饰的文字,不足以给后世子孙留下鉴诫。所以自己要特意记述艰难的身世,让后人明白我这个皇帝是怎样一步步走向权力巅峰,一步步实现家国昌盛的,要将自己的奋斗史原原本本地传至后世。
从至元五年(1344)到至正四年(1339),朱元璋在孤庄村生活了五年之久。在那些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贫寒岁月里,朱元璋从12岁的少年成长为17岁的青年。穷人家的孩子进入十七岁,并不是如花的年纪,他已经作为一个家庭主要劳动力,与父兄一起扛起生活的重担,他要应对所有农活如臂使指、挥洒自如;他要熟悉当地的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甚至成家立业顶起一个户头。如果不出意外,朱元璋将沿着他父兄的足迹成为一个勤劳、淳朴、忠厚的凤阳农民。
对于生于封建时期的农耕民来说,他们一旦脱离了祖辈生息之地,往往就意味着脱离了宗法网络的庇护,就会很容易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抛弃,成为一名游荡于城乡之间的游民。游民是在主流社会失去容身之地的人,他们所托命的空间就是所谓的“江湖”,那里风波险恶,一饱难求。他们成为在农村之间辗转,租种土地,以农为生,没有流入城市的人群。
日期:2013-04-08 22:02:20
元至正四年(1344),一场突如其来的天灾,彻底摧毁了朱家相对宁静的贫寒岁月,也完全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境遇。在这一年的春季,数月无雨,土地龟裂;铺天盖地的蝗虫把残存的青苗吞噬得干干净净;接着,一场席卷黄淮大地的大瘟疫在蝗、旱两灾的双轮驱动之下,更是威力空前,使朱五四全家顷刻之间陷入灭顶之灾。
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都死在了这场天灾人祸中,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痛苦地回忆了这段人生经历: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皇考终于六十有四,皇妣五十有九而亡。孟兄先死,合家守丧。从四月初六到四月二十二,短短的十几天内,父母、长兄相继死亡,对朱家来说,无疑是天塌地陷。按道理说,朱元璋的几个哥嫂、姐姐等亲人,必须返家送葬。史书记载只有朱元璋的二哥重六回家主持葬事,没有提到他的三哥重七,估计也是凶多吉少。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