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皇帝真有病——朱元璋的正面与侧面》
第2节

作者: 宗承灏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1-26 12:37:12
  朱元璋的母亲是陈老先生的二女儿,天性开朗大方,深得其父喜爱。在她幼年之时,见过大世面的老先生就开始教女儿读书识字,给她讲述自己经历过或者没有经历的历史掌故和各地的风土人情。
  长大后,陈二娘能歌善舞,曾经在乡间迎春赛会与社戏上都有上佳表现。更为重要的是,朱元璋出生之后,尽管家境窘困,陈氏还是节衣缩食将儿子送进私塾。朱元璋在里面只读了一年多时间的书,由于生活实在难以维系,朱元璋只好辍学回家,像其他孩子那样过着放牛割草、补贴家用的生活。这一期间,在母亲的悉心教导下,朱元璋勉强学完了《百家姓》、《千字文》等发蒙读物,为自己打下了浅薄的文字根底。不夸张地说,正是因为有了陈氏这样一位伟大的母亲,朱元璋的眼界与心胸有了区别于一般农人的开阔度。

  朱元璋是在父亲朱五四搬到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后不久才来到这个世界上的。朱五四是他的本名,或许是觉得这个名字过于随意,后来朱元璋为父亲追加了名字——朱世珍。
  元朝末年,由于无休无止的战乱,造成濠州的钟离、定远一带地广人稀。尽管如此,贫瘠而广袤的土地,却没有一尺半寸属于朱家。此处毗邻舜耕山,境内经常有虎豹出没。“樵者不敢入于山,农者不敢耕于野,商旅不敢出游途,孳畜不敢牧于薮”。当地官府领兵马及当地的猎户,七八年间擒获一千余只猛虎。朱元璋全家迁居孤庄村时,“自定远抵淮涘,南北数十里,嵁岩林莽,虎聚为患,村落震恐,行旅戒严于其途。后元命将军应宜儿赤捕杀殆尽,其患始熄”。孤庄村之名,可能与那里人烟稀少、虎聚为患有着很大的关系。

  日期:2013-01-26 12:38:24
  朱元璋出生于元文宗时期,他出生的时候,整个中华大地正处于蒙古异族的统治之下,全国人分四等,蒙古、色目、汉人、南人。朱家属于南人范畴,位居社会阶层的末流;而在这末流的南人之中,朱家又是最为穷困、最为低贱的雇农,应该属于草根阶层中的草根。有人说朱元璋在他做了皇帝以后,也从不讳言自己出身低微,言必称“淮右布衣”、“江左布衣”、“起自田亩”、“出身微寒”一类的字眼。

  其实也并非如此,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以后,曾经有一段时间也为自己的出身感到苦恼。自己并非天生贵胄,也不是中产阶级,而是彻头彻尾的草根阶级。古今中外的帝王中,唯独他是含着草棒子来到这个世界,这让朱元璋感到自卑。他曾经暗示身边那些文臣儒士,想想办法让自己与前朝的某位名人攀上关系。他想到了理学大家朱熹,只要能够与朱熹攀上关系,自己就成了圣人之后。圣人之后做皇帝,应该是符合天道神意的事。有一次朱元璋接见一位朱姓县教谕,问他是否是朱熹的后代,教谕回答说自己虽然仰慕朱老夫子,但朱熹并不是自己的祖上,不能乱认祖宗。这件事对朱元璋刺激很大,连小小的教谕都不肯乱认祖先,何况自己这个一朝天子。于是朱元璋就打消了先前的想法,坦承自己是一介布衣。

  “布衣”这个词虽然是平民百姓的代名词,但是这个词蕴含着平民百姓的一种骄傲感。布衣的原意是指那些没有官职的士人。朱元璋称自己是“淮右布衣”不能说错误与否,只能说有模糊概念的嫌疑,拉进与群众的距离。对于成功者而言,最初的身份越低微,经过奋斗所获得的社会身份越高,卑微与显赫的落差是炫耀的资本。
  作为一个没有多少传统文化教养的游民,朱元璋用“淮右布衣”来界定自己的身份,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游民与士人的界限。严格划分,朱家的雇农身份是乡村社会里的赤贫阶层。
  日期:2013-01-27 10:07:36
  元天历元年(1328),对于朱家而言,可谓双喜临门:七月,老大重四娶妻王氏,朱家有了第一房媳妇;九月十八,老夫妻俩又喜得四子重八(朱元璋)。王氏在朱重八出生两个月前就进了朱家的门,可以说是看着朱元璋长大的朱家大嫂。
  穷人家的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出生,添丁进口只会使艰难的生计更加雪上加霜。在传统农业社会阶段和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下,生育抚养孩子的成本和机会成本都较低,家庭抚养孩子的成本也较低,而孩子较早地投入经济活动,能给家庭带来收益。加之传统农业社会中,孩子由于饥饿、营养不良、疾病、战争等原因,死亡率较高,不容易存活,孩子稀缺,因此,孩子成了收益较高的资源。穷人的孩子出生本没有多少值得记录的,可是由于朱元璋后来成了皇帝,原本平淡无奇的出生却由后人杜撰出一起灵异事件。《明太祖实录》中记载:朱母神奇受孕,孩子出生的时候满室红光。

  朱元璋投胎于朱家,注定了他从娘肚子里刚一钻出来,就成为社会最底层人群中一员。朱元璋出生的时候,朱五四已经是年过半百之人,也算得上老来再得子。只是这新生的孩子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改变这个家庭窘境的迹象,反而在一串嗷嗷待哺的小生灵中又增加了一个负担而已。当然对于乱世中的社会底层人群来说,孩子又何尝不是一个家族,一个家庭在艰难世道这场轮盘赌中的一个筹码?

  朱元璋出生的时候,大姐已经嫁给了盱眙县太平乡段家庄的王七一。上天并没有眷顾这对贫贱夫妻,夫妻二人在婚后不久便相继而亡。朱元璋还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大哥好不容易娶上一房媳妇,可是二哥、三哥想要成家立户,几乎成了不可完成的任务。实在没有办法,他们只好都入赘女方家做了上门女婿。朱元璋登基后封二哥重六为“盱眙王”、三哥重七为“临淮王”,有人根据他们的封号,推测出他们的各自的入赘地。二哥为盱眙,三哥的为“钟离之东乡”。 入赘,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认为是不光彩的事情。《汉书?贾谊传》有“家贫子壮则出赘”的话,可知是穷人家孩子的一种不得已的出路。对于朱五四而言,让两个儿子入赘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这样做既可以让他们有了家室,也少了两口人的调费,还少了二丁的重税。二姐嫁给了钟离县东乡的渔户李贞。

  日期:2013-01-31 12:55:19
  朱五四虽然有四子二女,但是和他在一起过日子的只有重四、重八两个儿子。朱重四夫妇生下二子一女:长子圣保,二子驴儿(即朱文正),女儿就是后来的福成公主。这样算来,朱五四一家应该有八口人。
  元顺帝至元三年(1337),朱元璋已年满十岁,为了逃避沉重的赋役,朱五四又将家搬到了钟离县西乡,依然靠租地耕种,维持最基本的生活条件。西乡的土壤较差,又加上当地的灌溉条件也不行。一年忙到头,缴了租子就所剩无几,没办法他们只好第二年再次搬迁。这一次他们又搬到了太平乡的孤庄村,为一个叫刘德的地主做佃户。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