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自己不当人——再谈儒学文化真相》
第7节

作者: 马红光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5 21:50:30

  3、礼之本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很多朋友对这句话是不是也感到莫名其妙?如果你把这里的“宁”理解成宁可,你可就想破脑袋也不明白孔老二说的是什么意思啦
  宁,这里不是宁可的意思,而是“贮”的本体字,是蕴含、贮藏的意思。
  奢,指铺张,这里指礼仪隆重

  俭,指节俭
  易,这里是平静的意思。《礼记 乐记》载:“乐由中出故静,礼由外作故文。”
  戚,指悲伤
  那么这段话应该这样断句: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问的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啊。就礼来说,其根本在于隆重中蕴藏着节俭;就丧礼来说,其根本在于平静中蕴藏着悲伤。”
  怎么样,孔子做作吧!有谁能过之?
  繁文缛节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奢宁俭、易宁戚”的效果,如果以礼治,于事必然铺张浪费,于人必然虚伪狡诈,于国必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日期:2012-07-16 14:55:04

  4、以礼让为国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有多少人读这句摸不着头脑?孔老二是不是神经病啊?说话怎么总是颠三倒四的?
  各位,不是孔老二神经病,而是后儒们无能,一边打着孔老二的旗帜招摇撞骗,一边又无法理解孔老二的真实意图,怎么办?

  能怎么办,为了混口饭吃,霸王硬上弓呗。于是,不求甚解,只管乱解,反正孔老二已死,活人吃饭要紧。
  这句话之所以让后人看不懂,问题就出在断句上。正确断句如下: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这里的如,和乎一样,是语气助词。
  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孔子说:“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吗?为什么不能用礼让来治理国家呢?礼啊!”

  很简单的一句废话,被后儒们吹捧了2000年,神秘了2000年,儒何!
日期:2012-07-16 15:23:34

  忘了解释让的意思了
  礼让的让,是什么意思呢?是谦让的意思吗?非也
  《说文》载:“让,相责让也。”说的比较含糊哈,什么叫责让呢?

  《小尔雅》:“诘责以辞谓之让。”这个比较详细了点,说话的时候要符合要求,符合职责,就是说话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这就叫让。
  《广雅》载:“让,责也。”让,就是要求,就是职责,这个比较直接了。
  可见,儒家所讲的让,和礼一样,是束缚人的一种东西,就是说话要与你的身份地位相符合。
  《论语 先进》里记载了孔子嘲笑子路不让的故事:

  孔子和四位弟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谈理想。
  子路说:“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说,一个千乘之国,在大国间挣扎,外临强敌,内临饥荒,内外交困,给我子路三年时间,我能让该国人民勇敢善战,而且知晓礼仪。
  夫子哂之。孔子笑子路。
  曾皙曰:“夫子何哂由也?”曾皙问:老师为什么笑子路呢?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说:子路想用礼来治理国家,但是他的言论和他的身份地位不符,所以我笑他。”
日期:2012-07-16 18:22:35

  5、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如果大家把这里的和为贵理解为和平友好,那可就离儒家太远了。孔子诛杀少正卯,义正辞严,何曾想过和平友好?

  那么,什么是“和为贵”呢?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必须要搞清楚,儒家的“和”到底是什么东西。
  《礼记 乐记》:“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有别。”这里的和,指的是音乐。音乐的目的是教化百物,使人们自我改正不符合要求的地方;礼的目的是为了区分人群的贵贱等级,通过制度来使人们遵守规矩。
  《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礼记 仲尼燕居》:子曰:“礼也者,理也;乐也者,节也。”喜怒哀乐不表现出来,就是中;表现出来时都符合音乐要求,就是和。
  由此可见,儒家说的“和为贵”,不是什么和平友好最重要,而是严格的符合礼乐要求。
  礼是为了维护等级制度的,乐是为了配合礼灌迷魂汤的,和就是你的言行要符合礼乐的要求,才是最重要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