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自己不当人——再谈儒学文化真相》
第8节

作者: 马红光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17 14:58:09

  6、约之以礼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儒学研究院的儒生们,这句话是什么以呢?孔子这句话讲的,是怎么样不背叛吗?
  后儒们整天高举儒学大旗,却连孔子的话也解释不通,笑死人了。
  这段话能否理解得通,关键是在弗、畔二字的解读上。
  弗,这里不是“不”的意思,而是绳直、准则的意思,弗通矫,矫通直,直即绳直、准直。《礼记 月令》“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田地平整好了,要先制定准直(田界),耕种的时候才能不迷乱。
  畔,指田地的界限。《左传》:“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朝夕而行之,行无越思,如农之有畔,其过鲜矣。”施政就象干农活一样,日夜想着怎么干,考虑怎么开始怎么圆满结束,早晚按想的去实行,行为不偏离思路,就好像耕种有田界一样,过错会比较少。
  那么弗畔,就是划定田界,这里指制定行为准则。
  整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孔子说:君子通过读书来充实学问,通过礼仪来约束行为,也就可以制定行为准则了。
  孔子意思是说,儒生的行为准则,学问固然重要,守礼更重要,学问是制定准则的基础,而礼则是行为准则的决定性因素。
日期:2012-07-18 15:04:07

  七、什么是义
  1、有行谓之有义
  什么是义呢?估计后儒们也是含糊其辞说不清楚。

  义,最初来源于聘礼和射礼,体现的是一种等级关系。天子以射礼选诸侯、卿、大夫、士,而以聘礼来体现这种任命。
  《礼记 聘义》载:“聘射之礼,至大礼也,质明而始行事,日几中而后礼成,非强有力者弗能行也。故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也。酒清,人渴而不敢饮也;肉干,人饥而不敢食也;日莫人倦,齐庄正齐而不敢解惰;以成礼节,以正君臣,以亲父子,以和长幼。此众人之所难而君子行之,故谓之有行,有行之谓有义,有义之谓勇敢。”
  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聘射礼,是比较重大的礼仪,天刚亮就开始举行,到近中午礼节才能完成,中间渴了,看着酒也不敢喝,看着肉也不敢吃,虽然非常累也不敢松懈。一般人都很难做到但是君子能做到,所以叫有行,有行就是有义,有义叫做勇敢。
  《礼记 丧服四制》载:“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贵贵尊尊,义之大者也,故为君亦斩衰三年,以义制者也。”什么意思呢?就是在办丧事的,有四条原则,即恩制、理制、节制、权制,对应的就是仁、义、礼、智。对于丧礼来讲,如果和丧主有血缘关系人,就以仁的原则为主;和丧主没有血缘关系的人,就以义的原则为主。象对待父亲那样来对待君主,要同样尊敬。臣下侍奉君主,这是最重大的义,所以君主有丧,臣下也要披麻戴孝三年,这就是体现了义的原则。

日期:2012-07-18 15:14:19

  2、见义不为,无勇也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我们平时讲“见义勇为”,好像是拔刀相助的意思,但是孔子所讲的义,又是什么意思呢?
  孔子这句话,都是在讲礼,前面讲祭礼,后面讲聘射礼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如下:
  孔子说:“(举行祭礼时)不是自己的祖先而祭祀,是一种谄媚的表现;(聘射之礼时),见到义的行为而不去效仿,是没有勇气的表现。”
  什么叫勇气呢?就是你渴了、饿了、累了,你都得给我忍着,直到礼仪结束。你忍了,就是有义,就是勇敢;你不忍,就是不义,就是没勇气。而这种忍,目的只有一个:维护等级制度的顺利执行。
日期:2012-07-18 15:40:54

  3、义之与比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适,舒适的意思,这里以动用法,以之为舒适,引申为喜欢
  莫,这里通“瘼”,病的意思,这里以动用法,以之为病,引申为厌恶
  比,指比较、衡量
  全句话翻译成白话如下:
  君子对待和天下人的关系,没有喜欢,没有厌恶,一切都用义的标准来衡量。

  什么意思呢?就是君子处理人际关系时,一切以等级制度的规定为标准来进行,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其他的不管。
日期:2012-07-18 16:13:22

  4、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个比较好理解,就不啰嗦了,直接翻译白话如下:
  孔子说:“吃糠咽菜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我也过得很快活。不符合义的地位和财富,对我来说就像天边漂浮的云彩一样。”

  孔子说的啥意思呢?不符合义的地位和财富,是指没有通过射礼和聘礼而得来的地位和财富,通俗的讲,就是体制外的地位和财富,孔子是看不上眼的。
  那啥叫体制外的地位和财富呢?再通俗的讲,这种地位不是国君任命的,这种财富不是国君供应的。明白了吗?不是国家给的钱,孔子不当钱,哪怕这钱是你自己赚的;不是国君给的地位,孔子不当地位,即使这个地位是大家选的。
  总之,孔子是一心在体制内升官发财的,是坚决反对另起炉灶的,中国民众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源头在此。儒生们对权贵点头哈腰的奴才秉性,也是源于此。
日期:2012-07-18 16:34:52

  5、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子路问:“君子崇尚尚勇吗?”孔子说:“君子以义为最高准则。君子有勇而没有义,就会犯上作乱,小人有勇而没有义就会成为强盗。”
  什么意思呢?孔子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很勇猛,但如果你不遵守等级制度,地位高的就会成为乱臣,地位低的人就会成为贼子,总之,你就会成为乱臣贼子。
  孔老二,你到底是站在谁的角度讲话?
日期:2012-07-18 16:56:00

  6、不仕无义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子路跟随孔子周游,有一天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的农具。子路问道:“您见到我的老师了吗?”老人说:“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谁是老师?”说完便把拐杖插在地上,锄起草来。子路恭敬地拱手站在一边。于是老人便留下子路住宿,杀鸡做饭款待他食用,还介绍自己的两个儿子来见子路。   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一行,并把自己昨天的经历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是一位隐士。”让子路返回去再拜见他。子路返回去时,老人却己离家出走。子路说:“(隐士)不做官,义就没有了。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弃,君臣之间的义,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洁身自好,却乱了最重要的伦常,君子做官,就是为了执行义啊。大道已经不存在了,通过这件事可就可以看出来。”

  隐士弃官不做,义就没有了,啥意思?就是你不在这个体制中呢,不维护等级制度呢,你就是没有义。
  后儒们,你们有义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待续精品推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