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43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26 11:40:18

  中国病人袁世凯 80
  鸟人说,我国政府对韩乱估计过重,才派我率兵前来。我年逾六旬,早过了惹是生非的黄金期,愿和你共同约定,各自尽力,阻止自己国家向朝鲜增兵。
  结果是,清廷不增兵了,日本兵倒像赶集似的蜂拥而至,到六月底已有陆军万人,军舰七艘,集结在仁川一带,向汉城挺进。
  同时,一脸小人得志的表情,向清廷提出“共管朝鲜”的要求。还威胁说,日本决不撤军,要是清廷不同意共理朝政,日本将独力进行。

  李鸿章交涉了一番,发现日本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转而求助于列强调停。
  身处一线的袁世凯却已看出:再怎么调,日本也不会停了。于是,他致电驻守牙山的叶志超,希望其散播将进军汉城的风声,这样自己对日交涉也有所倚恃。
  无奈叶志超怕刺激日人,并不响应。
  其实,武力控制朝鲜是日本的既定国策,非口舌所能争。袁世凯一再提醒李鸿章势态已发展到实力较量的阶段,自己坐困愁城于事无补。而且,传言大鸟准备派兵押解自己出境,果真如此则使国家蒙羞。望容回国禀商,请兵伐韩。

  可惜,李鸿章非但不抢占军事先机,还电令大头“要坚贞,勿怯退”。
  由于西方列强都乐见中日互斗,迷信调停的结果是只等来俄使的一张空头支票,事后还发现其助人为乐的高尚行为并未得到沙皇的许可。
  读史的视角是一种全知视觉,经常某人这一页还很嚣张,下一页就挂了。由于了解前因后果,你很难用怜悯的态度去客观地评判历史人物,而是认为他们的选择很愚蠢。
  李鸿章退让求和,一是清楚打不过,二是自信能以夷制夷。
  不可“衅自我开”也是老传统了,两次鸦片战争教训深刻,要么不打给点小钱,要么打输赔光家底。
  正如长翅膀的不一定都是天使,喊打的也不一定都爱国——往往可能在误国。
  据唐德刚回忆,日本侵华时,抗日阵营里除了那些少不更事的学生和热血沸腾的军人,还有一些失意的政客和图谋不轨的势力,喊抗日口号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倒蒋。

  先利用外患亡了蒋介石,让大家出口气再说。
  陈布雷曰:不可战而战,以亡其国。
  当然,坐失战机,北洋毕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性格决定命运,李鸿章的弱点同优点一样明显,都带有很深的他老师的影子。
  1870年,李鸿章接替曾国藩任直隶总督,赴任前与其师有过一次深谈。
  曾国藩:少荃,你现在到了此地,是外交第一要冲。今国势消弱,外人正联手谋我,小有错误,即贻误大局。你同洋人交涉,打算作何主意呢?

  李鸿章:门生只是为此,特来求教。
  曾国藩:你既来此,当然必有主意,且先说与我听。
  李鸿章:门生也没打什么主意。我想,与洋人交涉,不管什么,我只同他打痞子腔。
  曾国藩五指捋须,良久不语,慢慢才开口说:呵,痞子腔,痞子腔,我不懂如何打法,你试打与我听听。
  李鸿章一想不对,马上改口:门生信口胡说,错了,还求老师指教。
  曾国藩:依我看,还是用一个诚字。诚能动人,洋人想必亦同此情。圣人说忠信可行于蛮,断不会有错。我们现在没有实力,你再怎么虚强造作,他也看得明明白白,都不中用。不如老老实实,推诚相见,虽占不到便宜,或也不至过于吃亏;脚踏实地,蹉跌亦不致于过远。想来总要比痞子腔靠得住些。
日期:2011-09-26 20:58:00

  中国病人袁世凯 81
  天,是诚的,故能造化万物,生生不息。人,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修为,以接近天道。诚,具体到人事便是诚信待人,诚心做事。

  道理天花乱坠人人会讲。尤其是生意场上的,动不动就喜欢跟你吹他多么讲诚信讲义气,讲到现在江浙一带民间借贷都资金断链了还复读机一样地跟你讲他视钱财如粪土,让人不得不感叹:说谎的最高境界果然是把自己都骗了。
  无用之用是为大用。当一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崩塌时,所有人都是受害者,所有人都要为此支付高昂的成本。
  而诚心做事是对抗社会不公的唯一救赎。常言道,上一次微博,要看七天新闻联播才能平复受伤的心灵。但只要有事可做,有目标可循,坚韧不屈地走下去,终有一天,你所取得的成就,会让那些跳梁小丑们感到颤抖。
  李鸿章的问题不是不懂得诚。人以诚为本,参之以诈,对付中国人绰绰有余,可问题是洋人不吃这一套。

  诚?对不起,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私交不可同日而语。
  诈?世界是平的,今天你骗了我,明天我反应过来,举着《万国公法》来找你算账。
  归根结底,没有实力作后盾,再高明的裱糊匠面对一座千疮百孔的房间,也只有左支右绌,苟延其残喘。
  朝鲜已在大鸟的胁迫下宣布独立,袁世凯处境堪忧。东学党、带路党,哪个党不想取他性命?

  大头接连致电北洋,要求撤退回国,皆不许。
  7月7日,天气晴朗,袁世凯的心情却比《七月七日晴》还沉重。因为这一天,慈禧用圣旨断绝了袁世凯降旗回国的念想。
  大头病倒了。
  连日来,驻朝的西方使节在街上遭到日军殴打的新闻层出不穷,搞得中方雇员都不敢再上班。
  最后,使馆只剩下两个人在办公,一听说日本又增兵了,跑的比兔子还快,留都留不住。唐绍仪身兼译电交涉数职,眼见袁世凯高烧不退,馆内医药并乏,不禁心忧如焚。
  去还是留,意味着生存还是毁灭。
  走,再容易不过。情势所迫,当能谅解,治罪下来,多半是永不叙用。
  然而,一想到这四个字,袁世凯的心脏就忍不住颤抖。绝意于仕途也就绝意于亡清的理想,如果说权力赐予的快感和虚无带来的麻木都没能让你放弃理想,那么,死亡呢?
  你根本不想失去你的年轻时代,可是它离去了,除了衰老,什么也没有留下。
  你根本不想失去原本洁净的灵魂,可是它离去了,除了执念,什么也没有留下。
  你根本不想失去你最爱的人,可是她离去了,除了被击碎的自我,被装裱的哀恸,什么也没有留下。

  就像你根本不想失去你的生命,可是它最终还是会消散。死神会来收割关于你的一切,除了一场虚情假意的葬礼,什么也不会留下。
  Everything fades doesn`t matter how hard you try。
  唯一不会离去的,是生于斯长于斯的罪孽。你在废土的各个角落看见它的身影。它是附骨之蛆,是最为酷烈的诅咒。
  它是你的镜子。

  人性的的冷寂,精神的荒芜,灵魂的失落,一切都像《梦之安魂曲》一样,从阳光明媚走向万劫不复。
  袁世凯浑身发烫,恍惚间仿佛回光返照,回到了丁戊年的赈灾现场。
  那天,赈济公所对面的打谷场上,袁世凯组织饥民们围坐成一圈,准备发放赈款。采取这种形式是为了防止哄抢,谁起立谁就没份。
  其间,一个梳羊角辫穿红袄的女孩引起了大头的注意,因为她一直
  在哼唱一首山西小调:

  妇女们大街上东游西转,插草儿卖自身珠泪不干;
  顾不得满面羞开口呼叫,叫一声老爷们细听奴言;
  哪一个行善人把我怜念,如同似亲父母养育一般;
  即便是做妻妾奴也情愿,或者是当使女做个丫鬟;

  白昼间俺与你捧茶端饭,到晚来俺与你扫床铺毡;
  你就是收三房我也心愿,或四房或五房我也不嫌。
  ……
  打听之下,才知是山西逃荒过来的孤儿,母亲临死前教了她这首小曲,用意不言自明。
  救救孩子。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向虚无妥协而悔恨,也不因向黑暗低头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自由,跟专制恶斗。”
  想到这,袁世凯垂死病中惊坐起:
  不能死,也不能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