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对中国军事影响最巨大的一场战争——被遗忘的往事:海湾,第一场高科技》
第21节

作者: 河流林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22 11:04:12

  37
  F-117A采用双梁式下单翼,由下表面和上表面的三个平面构成,机翼下表面前部与前机身融合。后掠角67.5°,菱形翼剖面。这样大的机翼后掠角度主要为超音速飞机采用,远大于只能做亚音速飞行的F-117A所要求的。之所以采用这样大的后掠角,主要是为了将前方的雷达波反射到这部雷达接收不到的侧方。机翼有两块副翼,与全动尾翼一起来操纵稳定。尾翼呈V字形,彼此夹角85°,后掠角65°,可减小雷达波角反射效应。装两台F404—GE—FID2涡扇发动机,无加力燃烧室,单台推力48千牛。F—117A可进行空中加油,可伸缩式加油口位于机身背部。全机干净利索,除了机头的4个多功能大气数据探头以外,就连天线也设计成可伸缩的,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为了平时在国内训练时让自己的地面雷达探测到自己的信息,F-117A平时加装有可拆卸的雷达反射增强器。F-117A机长20.08米,机高3.78米,翼展13.20米,机翼面积84.8平方米,展弦比2.05;空重13381千克,内部武器载荷约23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23814千克;最大平飞速度1040千米/小时,最大使用速度MO.9;作战半径(无空中加油,带2268千克武器)1056千米,限制过载+5g;机员:1人。

  F-117A的单座座舱玻璃分成五块,倾斜方向各自不同,这是为了满足其尽可能将雷达波散射向不同方向的外形要求。不过这也带来了F-117的座舱视野极差的问题,飞行员在里面的视野被分割的支离破碎。所有玻璃均镀上一层很薄的透明金膜,以防止雷达波照射入座舱内部形成空洞反射效应从而扩大雷达反射信号。F-117的座舱装有著名的麦克唐纳-道格拉斯公司的ACESII零-零弹射座椅,怪异的座舱形状并不影响飞行员紧急情况的弹射跳伞。F-117装有GEC公司的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由机头的四个全方位空速管获得数据,使这款外形极其怪异的飞机仍能像普通战机一样可靠的驾驭和飞行。F-117A的所有武器均携带在内部武器舱内,而不采取外挂方式,以减少雷达反射面积。内部武器舱长4.7米,宽1.75米,被两个绞接在中心线上的舱门沿纵向分开。可携带2枚908千克级BLU—109型激光制导丨炸丨弹或战术战斗机使用的其他各种对地攻击武器,如AGM-88A高速反辐射导弹、AGM-65“幼畜”空对地导弹、GBU-10/24/27/109激光制导丨炸丨弹、GBU-15模式滑翔丨炸丨弹(光电制导) 等,甚至包括B61核丨炸丨弹。丨炸丨弹由安装在机头座舱前下部的可控激光照射器提供指示。内部武器舱最大载荷能力约为2300千克,虽然载弹量并不算大,但F-117所携带的大部分是精确制导丨炸丨弹,命中精度很高,打击威力很高。由于是第一代隐身战机,F-117所采用的材料依然大部分是铝合金,武器舱门和起落架舱门和垂尾等局部由复合材料制成。

  为了降低风险和降低成本,F-117A的研制中采用了许多成熟的技术、部件和设备。它的4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和火控计算机与F-16战斗机上的同源;它的平视显示器和多功能显示器以及F404发动机与F/A-18战斗机上的同源;它的惯性导航系统、环控系统、通信及导航设备与B-52轰炸机最新改进型上的同源;弹射座椅与F-15、F-16上的同源;起落架则与A-10上的同源。只在隐身技术上采用冒较大风险的新技术,而在次要环节上尽可能采用成熟技术,使项目总风险和难度在可控范围内。这种做法极大的降低了F-117A的研制风险和成本,加快了研制进度。洛克希德公司这种思路,应该说是成功的。

日期:2011-09-22 11:10:35

  8
  为了避免自己的机载雷达对外辐射电子信号从而暴露自己的位置,所以F-117没有装火控雷达。它的火力投射和观测瞄准主要靠位于风挡玻璃下面的双视场前视红外传感器进行。该传感器窗口同样覆盖有细小格栅,起到屏蔽雷达波进入窗口内部的作用。座舱内装有AN/AVQ-28平视显示器,大屏幕前视红外下视显示器,两侧布置着两个多功能显示器。其他电子设备还包括霍尼韦尔公司的无线电高度表、H-423/E环形激光陀螺仪惯性导航装置、大气数据计算机,IBM公司的AP-102中央任务计算机,GEC公司的飞控计算机/导航接口和自动驾驶计算机(NIAC)系统;扩展数据传输系统和高度/方向参考系统;数字式活动地图等,火控航电设备的综合化水平也达到了较高的地步,飞行员操作的负担较轻。可收放的红外下视和激光指示仪位于前机身下前起落架舱右侧。机身下面主起落架舱前的机身骨架上有可收放无线电通信天线。

  在美国空军作战条令上,F—ll7A允许在敌方设防空间的任何高度飞行,不必进行地形跟随飞行、也不必有电子干扰机紧密陪伴来躲避敌方雷达的探测。由于它对雷达的隐身能力,所以它不像常规战斗机那样在实施对地攻击时采取以先躲避敌方地面火力为主、攻击为辅的战术,飞行员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比较从容的投弹和引导丨炸丨弹命中目标上,而不用分心三用。因而它比常规战斗机攻击地面目标时精度更高。为了减少敌方高射炮胡乱开火“瞎猫碰上死耗子”的机会,F—117A一般在7600米高度接近目标,这个高度已经超出了绝大多数高射炮的有效射高。个别射高可以达到此高度的高射炮开火也只是胡乱蒙而已,高度越高,胡乱蒙上的可能性越小。本来防空导弹在这个高度杀伤效果更好,但是F-117A的对雷达隐身能力使防空导弹的效能也大幅下降。仅在实施攻击的瞬间,为保证投弹精度,F-117A需要下降到至少1000米的高度(一般高度在600—900米)。投放武器时一般是水平飞行动作,而不需像常规飞机那样由低空地形跟踪飞行转为跃升脱离的投弹方式。较高的高度能使飞行员了解全面情况,提高目视探测能力;平飞投弹动作减少了对投弹的干扰,可以从容瞄准;隐身的特点让F-117A可以投弹后从容的用激光指示器自己照射目标,引导投下的丨炸丨弹命中目标。常规战斗机虽然也有这种照射引导激光制导丨炸丨弹能力,但因为无隐身特性,必须注意躲避雷达和导弹,投弹后还需采取大机动脱离动作保证自己安全。当机动动作大、地形地物变化快时,施展引导激光制导丨炸丨弹的功能相当困难。适当较高的高度投弹,不但可提高投放精度,而且还可以利用高度势能大大加强武器的穿透能力,尤其是提高了对坚固地下目标的打击能力。

  F-117A战斗起飞前,机务军官先用数据传输软件把目标座标装入中央任务计算机火控系统,中央任务计算机将和惯导系统交联。当接近目标时,F-117A的红外线前视和下视装置会自动地对准目标区域,其图像将在飞行员面前的显示器上显示出来。飞行员选择目标和瞄准点,操纵飞机进入投弹航线。一旦截获和锁定目标,系统就自动地稳定跟踪目标,同时激光装置开始对目标进行测距。当飞机接近目标后,系统把目标从前视红外装置(FLIR)移交给下视红外装置(DLIR)。在中空、直线水平飞行时可以精确地投放武器,必要时系统也能进行上仰和拉起轰炸。据美国方面自己报道,F—117A在演习中对目标的投弹攻击精度可达到1米左右,基本达到了指哪儿打哪儿的地步。F-117A的红外装置有探测空中和海上目标的能力,不过其反舰和空战能力很弱,尤其是因为气动外形为了隐身做了大量牺牲,升力特性不佳,加上发动机考虑隐身需要后,效率降低了30%,又无加力燃烧室,所以F-117A速度慢,不能超音速飞行,亚音速机动性也很差。如果遇上敌机,就只有逃跑的份,实际上美国空军甚至没有给F-117A配备过任何空对空导弹,F-117A也没有验证过能使用哪一种空对空导弹,因为美国空军认为, F-117A最大的生存力保证就是它的隐身特性。因为F-117A没有火控雷达,缺少与反舰导弹匹配的手段,所以反舰能力很弱。

日期:2011-09-22 11:17:35

  9
  在整个空中进攻战役中,美国空军对F-117A的使用,通常是发挥其隐身特长和精确打击能力,不随行配备电子干扰机和战斗机护航,以黑虎掏心的方式,突然而至,直逼要害,直接对敌方防卫最严密、地位最重要的防空体系重要节点和C3I指挥通信中心进行打击,起到瘫痪敌方关键指挥节点、对敌方统帅机关“直接斩首”的作用。其他机型在F-117A得手之后进行后续攻击,利用F-117A创造的敌方短暂混乱,进一步摧毁敌军的作战能力,从而控制整个制空权和主动权。这一战术思想被美国方面形象的称为:“隐身战机先把敌方防御大门踢破,其他战机和导弹跟着蜂拥涌入敌方的房屋,最终共同把房屋摧毁”。美国不但对F-117A的使用思想如此,对所有美制隐身战机的使用思想无不如此。

  F-117A参加过1989年美国对巴拿马的入侵行动,没有遭到地面防空火力任何威胁。美国军方曾据此说“隐身战机已经经过了实战考验”,但是人们对F-117A那次所谓战绩大多不屑一顾。因为巴拿马实在谈不上有什么像样的军事力量,即使是一架没有护航的B-52飞到巴拿马上空,他们也未必能击落。不过在终于面对一个像样对手的海湾战争中,F—117A打破了人们对它的怀疑,在一场高强度战争里成功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声名大噪。它在“沙漠风暴”期间执行高危险性的任务达1271次,成功摧毁了多个高价值战略目标,而自身无一受损。在多国部队多种参战飞机中,唯有F—117A始终承担了攻击巴格达市区目标的任务。F—117A的出动次数也很高,按照小队的任务计划,飞机需要24小时值班,飞行员每天休息8~12小时。每个飞行员每夜只飞一次任务,但一架F—I17A往往每夜要出击两次。据统计,在整个战争期间,F—l17A承担了攻击目标总数的40%,投弹命中率为80%左右。当然F—l17A也有攻击不得手甚至失误的情况,但主要原因可能是天气、烟尘和有关目标的情报错误所造成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