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对中国军事影响最巨大的一场战争——被遗忘的往事:海湾,第一场高科技》
第20节

作者: 河流林川
收藏本书TXT下载
  “拥蓝”的试验并非一帆风顺,总共制造了6架原型机,其中两架原型机先后因降落中失事和发动机及液压系统线路失火等意外而坠毁。但“拥蓝”已经证明了它的确可以大幅度降低敌方雷达侦测的功效,并可以做到稳定的飞行。由于“拥蓝”的成功,1978年美国空军制订了代号“大趋势”的研制计划,开始研制实用的F-117A战机,并正式给予了“F-117”战机编号。实际上F-117始终是一种对地攻击战机,按照美国空军1962年后的命名规则,“F-”是指战斗机,“B-”是指轰炸机,“A-”是指攻击机。按照用途,F-117似乎应该使用“A-117”这个名字,但却使用了代表战斗机的“F-”系列飞机编号。F-117是1970年代以后唯一没有使用新命名规则的新式飞机。有人猜测,这是为了保密需要,用一个错误的编号使对手对它的真实用途产生错误认识。不过在其解密后,一部专题电视纪录片里,F-117A研究团队的一位研究人员说,空军以F命名F-117A,是因为美国空军高层对于战斗机的喜爱和重视远优于对地战机,对地攻击机经常被嘲讽为“运泥土的”。官员们认为这一款非常重要的新飞机被称为“战斗机”比轰炸机或攻击机更能获得政治和军事上的支持。而且顶尖的飞行员们也更愿意登上新型战斗机,起名“F-117”,有利于激发起飞行员们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愿意在这一重要的新型飞机上服役。

  1981年6月15日,预生产型F-117A飞机在绝对秘密的情况下试飞成功。在随后的试飞中,F-117A先后有两架原型机坠毁,反映出第一种隐身战机研制上的难度,但总体而言F-117A各项性能达到了美国空军的要求。美国空军随即下达订单,1982年8月23日,洛克希德公司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一架生产型F-117A。1983年10月,批量交付的F-117A开始进入美国空军托诺帕试飞基地的第4450战术大队服役(1989年,第4450战术大队整编进入第37战术战斗机联队)。F-117A共生产装备美国空军59架,其中36架做为美国空军快速反应部队一部分,处于随时备战状态,可在规定的时间内迅速部署到世界各个角落。其余主要作为国内训练用机等。F-117A服役后一直处于高度保密之中,直到1988年11月10日,美国空军才首次公布了该机的模糊照片,1989年4月,F-117A在美国内华达州的内利斯空军基地公开向新闻界展示。

日期:2011-09-20 21:54:31

  36
  在F-117的设计中,首先考虑的就是对雷达隐身,增加雷达探测到其的难度。除了采用各种吸波(或透波)材料和表面涂料,更主要的是依靠整个外形对雷达波的减小反射面积和通过散射减少雷达接收到的回波强度。F-117A为此采用了独特的多面体外形,一般来说,战机突防时,敌方地面雷达和机载雷达的探测角大都处于飞机轴平面的正负30度范围之内,所以洛克希德的设计师们把F-117A大部分表面的倾角都设计成大于30度,将雷达波偏转散射出去,从而难以被发出辐射信号的那部雷达收到。独特的多面体外形,对雷达波的散射作用很强,而使发射雷达波的敌方雷达收到回波的概率却大为减小,敌方雷达收不到回波也就无法发现F-117A,从而实现了对雷达隐身。F-117A的外形已不是常规飞机的从气动力角度来考虑,而是把气动力与对雷达隐身联系起来,气动方面服从于隐身需要,气动力方面做了大量妥协。设计师还把F-117A机身表面和转折处设计成使反射波集中于水平面内的几个窄波束,而不是全向散射。这样就能使F-117A反射出的两波束之间的“微弱信号”与背景噪声信号难以区别。这种反射波束很窄,以致于雷达不能够得到足够连续的回波信号,而难以确定是飞机目标,还是瞬变噪声信号,因而忽略掉F-117A的真实信号。在一些细部的设计上,F-117A也作了周密考虑。如座舱盖接缝、起落架舱门和发动机维修舱门,以及机头处的激光照射器边缘都设计成了锯齿状嵌板,并让这些锯齿边缘与上述某窄波束方向垂直,这样其反射波就不会形成另外的波束,而与该窄被束方向一致。为了减少进气道对雷达波的反射,设计人员除对发动机进行了专门处理外,重点对进气道进行了非常特殊的设计,采用了创新性的“网状格栅隐蔽”式进气道。在进气口设置间距1.5厘米的吸波复合材料格栅,屏蔽进气道,以防止雷达波直接照射到具有极强反射特性的发动机风扇叶片上。这种进气道有效的降低了雷达反射面积,但降低了进气效率,气流通过网状格栅时会产生压降,因此发动机效率有较大损失。但洛克希德公司表示,“网状格栅隐蔽”式进气道在迎角和侧滑飞行的情况下,可以为发动机提供均匀稳定的气流。同时为F-117A在两侧设置了辅助进气口,必要时开启,以增大发动机效率。不过辅助进气口的打开,会增加雷达反射面积,因此只在己方机场上起飞和复飞时使用。

  F-l17A的进气口高约0.6米,宽1.5米左右,远大于一般战斗机的进气口尺寸。这样的设计,一是为发动机提供进气,二是源于增加了一个新的功能:为发动机尾喷口提供冷却空气。冷却空气从旁路分流通过,在尾喷口处与发动机的排气混合,然后排出。F—117A的尾喷口也采用了创新性的沿展向的“开缝”式喷口,1.65米长,0.10米高,下唇口较长,下边缘有向后上方翘起的斜板,减弱了机尾后方的雷达反射,对于向后下方红外辐射也有一定遮挡作用。这样的设计,和发动机排气与冷却空气混合,可大大降低发功机的排气温度,减少了F-117A的红外特征。让它令红外线装置也难以发现。美国方面自己宣称,通过上述措施,F-117A的尾喷口排气温度仅有66℃,几乎不能被红外线装置捕捉到。此外,F-117A还采用了V形尾翼、埋入式武器舱、可伸缩的天线等,这一切措施都是为了减小飞机的雷达反射面积(RCS),达到隐身的目的。此外,F-117A埋入式涡扇发动机和特殊的进/排气装置,使发动机噪音大为降低,降低了敌方通过声音发现它的几率。美国方面自己宣传说,F-117A飞机的RCS值只有0.001~0.01平方米,比一个飞行员头盔的RCS值还要小,几乎不能被雷达发现。不过,事实上,这么夸张的数据只是一种宣传而已。

  到1990年为止,F-117项目共耗资65.6亿美元,这样平均每架飞机耗资1.11亿美元。其中20亿美元用于研究发展阶段,42.7亿美元用于采购,2.965亿美元用于修建基础设施,飞机的平均单机出厂价为4260万美元(1990年币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