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把自己不当人——再谈儒学文化真相》
第4节

作者: 马红光2011
收藏本书TXT下载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初读这句,又是莫名其妙的感觉。如果以好、恶的普通意思来理解,只有仁能喜欢人,讨厌人?如果按照其他解释,:「只有仁人能公正地喜爱那应当喜爱的人,能公正地厌恶那应当厌恶的人。」这里解释的不是仁,而是仁人了,而且比原意要多了不少字吧。
  要正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必须要先弄懂好、恶在这里的意思。
  《礼记 仲尼燕居第二十八》载:言游进曰:“敢问礼也者,领恶而全好者与?”言游上前说:请问礼,是挈领各种忌讳而保全各种友爱关系的吗?

  好,这里是友爱、和睦的意思;恶,这里是忌讳的意思。“能好人,能恶人”是使动用法,就是“能使人好,能使人恶”。
  以上全句翻译成白话文:孔子说,只有仁能使人友爱和睦,能使人有所忌讳。
  孔子这句话,表面上看,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仁让人友爱和睦,当然很好啊。有问题的,是这个仁字——婉顺的意思。
  你想换取友爱和睦的关系吗?那么,就请唯唯诺诺、表现的温顺些吧!
  你利益受损了,也不能有意见,你如果有意见的话,这个关系就不和睦了嘛!

  你心里有气,也不能表现出来,你表现出来了,就是不仁嘛!
  仁对你有什么要求?要求很简单哦,只四个字:忍气吞声
  日期:2012-06-26 21:32:52
  8、杀身成仁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后儒对这段话的解释,千奇百怪,比如“君子固穷”,理解为“君子固守贫穷”,“小人穷斯滥矣“,解释为“小人一旦贫穷就胡作非为”,“志士仁人”解释为有志向的人和有仁德的人等等,就不一一列举。下面就这段话的真实含义,谈谈笔者的看法。
  先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
  孔子一行被困在陈地,粮食都吃光了,跟随孔子的人很多都病了,起也起不来。子路很生气,见到孔子说:“难道君子(指孔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自己)现在确实很穷困,但是小人(指子路)象这样穷困的时候多了去!”孔子说:“有毅力和讲仁的人,没有因为渴求生存而伤害仁的,只有为了成就仁而伤害自己身体的。”

  这段话本质上讲是孔子对团队内讧的一次镇压。
  学生们追随孔子,被孔子忽悠的激情满怀,虽不能说梦想能得到荣华富贵,但最起码应该能混个温饱吧。可理想太丰满,现实很骨感,他们被困在陈地,粮食没有了,跟随的人都病了。
  在残酷的事实面前,子路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于是面见孔子发飙:“老师,你不是平时说君子达于这达于那的,今天怎么就穷困到这个地步了呢?”
  面对学生的挑战,孔子感到很突然,但是也不能认栽啊,不然以后还怎么混!于是严厉的说:“我现在确实是穷困了,我承认;但是你呢,穷困就是家常便饭,你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
  可能是感到自己刚才说的话有点强词夺理,有损身份,于是孔子眉头一皱,词上心来,和颜悦色、语重心长的说:子路啊,作为一个追求仁的人,就要有忍耐的毅力,哪能因为生计问题就不婉顺了呢?怎么能这样对老师说话呢?你如果追求仁,就应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表现出婉顺的姿态啊。”
  孔子的杀身成仁,原来是忽悠人们为了婉顺而牺牲掉自己啊!孔老二啊孔老二,子路不就是怀疑了你的理论而已,犯得着这么往死里忽悠人嘛!

  日期:2012-06-28 19:23:18
  这段有错别字,重发
  9、仁者乐山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后儒把这里的智者、仁者解释成“智的人”“仁的人”,把这里的乐解释成“喜欢”,实在是好笑至极。这些解释只管忽悠,而不管能否读得通顺。
  实际上,这里的“者”,是语气助词,没有任何意义,这段话是在讨论仁、智,而不是仁的人、智的人。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里的乐,指音乐,节奏,名词动用,意为配乐。《礼记 仲尼燕居》载:“乐也者,节也。”
  静,指仁,指人的天性;动,指智,指人的欲望。《礼记 乐记》载:“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

  “智者乐”里的乐指快乐,名词动用指带来快乐;“仁者寿”,寿指长久,也是名词动用,带来长久。
  以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
  智是水的配乐,仁是山的配乐;智是感应外物而动,仁是先天本性而静;智能带来快乐,仁能带来长久。
  “仁者乐山”,其意思不是仁的人喜欢山,而是仁和山的特点比较符合,就是“静”,何止是静,简直就是雷打不动!这个意思和“刚毅木讷近仁”是一样的,还是要求人们固守礼节,面无表情,如果不符合礼,就不要对外界事物有任何反应,否则,你就是“灭天理穷人欲”。
  日期:2012-07-01 10:07:02

  10、10、仁者安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朱熹把这里的约解释成穷困,南怀瑾把这里的约解释成节俭,估计都是为了完成解读的任务而应付了事,基本上是置句子的通顺于不顾了。
  约,这里指约束、规范,即礼,《论语 子罕》载:“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处,这里是止的意思。处约,处乐,即止于约,止于乐,即符合约、乐的要求。

  安,这里通按,即按照、遵循的意思
  利,指利用
  这段全文翻译成白话如下:
  如果不仁,就不能够长久符合(礼)约束规范的要求,也不能长期符合乐的节奏要求,仁,是对仁的遵循,智,是对仁的利用。
  瞅见了没?孔老二谈仁,三句话不离礼乐,想做一个“仁人志士”吗?你就规规矩矩在礼乐划定的圈里的呆着,如若越圈半步,你就是不仁啊。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