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57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03 10:26:48

  终篇 一脉相承的发展脉络(2)
  然而,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并不是请你来看汉文帝怎么凭运气捞皇帝当,不是学习唐太宗怎么杀兄篡父还能把自己打扮成大英雄,也不是观赏光义的驴车驾驶技艺,更没兴趣跟你探讨明太宗是不是万艾可的潜在用户,而是以他们为节点,表现行政组织管理体系的发展历程,也就是本书的第二条主线。
  这条线其实主要是三个问题:宰相、一级地方政府、军权。
  中华帝国理论上主权只属于皇帝,其他人都仅是辅助管理员而不是次级主权拥有者,但帝国的庞大决定了真正的个人独裁是不现实的,必须委政于吏,而官吏之首(宰相)又容易架空皇帝。皇帝的应对之策是用更亲近的内臣来取代权势日隆的外臣。您可能不知道,“丞相”这个词最初并非政府一把手的意思,而是商周国王家里的大管家。但这个大管家一旦承担起公共管理职能,自然就成为一个公共职位,与前代的尹、宰并无区别。后来魏文帝设中书省制衡外朝,您可能又不知道,中书令最初可不是朝官而是宦官,我们尊敬的太史公司马迁受宫刑后便入宫担任此职。魏文帝便是想,宦官是皇帝的私家服务员,亲近度与外朝官员可不能比。然而,从此担任中书令、尚书令、侍中的都是朝官,这几个职务便不再是宦官,而演化成朝官的职名。尽管名义上没有丞相那么独尊,但也差不了多少。

  隋文帝终于改变了以往政府必须要由一个一把手全面负责的思维定势,用三省六部的形式分权制衡,并形成了宰相是一群人而不是一个人的新思维。唐宋在此基础上又有进步,这群人无非就是个参会的资格,挂个同平章事的差遣就行了,不一定固定成什么职务。但这么重要的差遣自然就会职务化,到后来南宋恢复左右丞相之名,甚至出现“平章军国事”这样和汉朝丞相无异的一把手。明朝把这些统统废除,以皇帝的秘书内阁大学士辅政。当然,秘书们就很快拥有了前代宰相的实质。

  其实我们很容易发现规律,每当一个职务威望太高,容易架空皇帝时,皇帝都用一个近臣职务来取代它。但这个新职务难免又会渐渐趋同于前者。宰相历经尹、太宰、冢宰、丞相、中书令、尚书令、侍中、枢密使、同平章事、平章军国事、内阁大学士等多种表面形式,但内涵并无实质性巨变。中途隋文帝将独相制改成群相制,但群相中仍有一个明确的首相。明后期皇帝又尝试用司礼监等内宫宦官机构来抗衡内阁,尽管发展的方向后来被打断了,但依照规律,我们很容易猜到:假设历史继续发展,司礼监又斗赢了内阁,那司礼监自身也会蜕变成一个公共机构,掌印太监、秉笔太监多半会成为新的首相、次相——当然,会由文官担任,还会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司礼监”的规矩,阉人就再也无法染指了。

  对于地方政府设置问题,最初中国也是分封建国,最高领主把一块地方封给一位次级领主就不管了,领主再往更次的领主封,层层分封,将主权直接交给下级,实现多级主权分封管理。但自从进入单一制中央集权帝国后,中国人便孜孜以求的追求着一个境界——实现中央政权对全国的直接管理。这也经历了州牧、州刺史、行台尚书省、节度使等几种形式,最初也是和宰相一样,新发明的形式仍然会趋同于前辈,不过到宋太宗这个问题真的解决了。宋朝打破必须实设一级地方政府(省)的思维定势,朝廷在各地派出数个平行机构,各自负责财政、司法、军事等几项政务,而不是全权委托一位一把手,避免了形成一方诸侯。这里需要再次提醒,明朝的地方司道直属于朝廷相关部门,巡抚只能协调而没有主管权,并没有取得州刺史、节度使的实质,这无疑是人类建设单一制中央集权帝国的一个伟大胜利。

  军权设置的问题其实和前者类似,尽管军队在指挥方面绝无可能不设一个明确的一把手,但调动、人事、后勤等重要权力仍然可以分解开来,这样就极大的避免了军权这个最根本的权力落于权臣之手。更重要的是宋朝以后中华帝国以公共事业管理思想建设军队,将军队事务融入到国家政治生活中来,实现整个政府对军队的控制,这就比皇帝个人靠与将领不稳定的私交控制军队要可靠得多。
  理清这两条明线,然后才是关键——这其中蕴藏的暗线何在?这便是中国社会的发展规律了。
  以上那些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看起来很巧妙,但绝不能仅仅归结于隋文帝、宋太宗的灵感突发,你想连赵小胖子都想得到的前人会想不到吗?只不过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基础才能承载新的行政体制和组织结构。比如地方政府设置,如果不废除分封建国,又何来朝廷派出地方官一说呢,都直接扔给藩王了呀!秦朝覆灭后,六国贵族拿回了领地。但隋朝覆灭后,萧瑀、陈叔达都在唐朝身居高位,但并没有把他们的故国作为独立辖领还给他们。这不是唐高祖小气,而是社会进步使然。而写夏太宗一章的目的其实就是告诉你:在缺乏公民社会基础的地方,即便设计内地一模一样的公共管理方式,也难免沦为封建领主的私业。而宰相的形式尽管越来越完善,但秦桧、张璁这些厉害家伙仍能找到漏洞,架空皇帝。然而社会形态变了,通过科举的客观标准而非权臣自由提拔起来的官员们可以听命于首相,却再也不能成为首相的附庸,权相们也就不能形成可传承的家族势力。所以当个人寿命结束后,权相也就成了浮云。

  不过需要强调的是,随着政府组织结构的完善,权力运行愈发规范,官员们分到每个人头上的权力小了,合力却越来越大,到明朝已经可以轻松架空皇帝——只是单个官员也更难专权。所以,中华帝国的发展趋势是皇位越来越稳固,但皇权其实是越来越虚化。当皇权虚化到一定程度时,你甚至可以发现,这个虚名已经不太可能被篡夺了,这恰是靠让渡权力来实现的。有些人简单的说“封建专制”越来越强化,其实是只看到了皇位的稳固,没有理清皇位和皇权之间的概念逻辑,这种人当然就无法理解让渡部分权力来换取更加巩固地位的高妙境界了。

  而军事组织的变革更有赖于社会的进步,解除人身依附关系才能建起公有军队。这个问题市面上的误解最多,这主要是某些还在妄图拥有私有军队的人进行了大量宣传,他们使劲渲染私有军队是多么强大,公有军队是多么不灵活,进一步还可以扩展为私有的政府比公共管理体系更有效率,这些人总爱说宋明“文弱”,不如汉唐“强盛”便是出于这个目的。事实上宋军的战绩比唐军要强得多,不然宋朝的和平发展时期不会比唐朝长。尤其典型的一役便是唐朝的怛罗斯战役,唐朝只派出万余汉族军队,却雇佣了十万异族领主私军。这种撬动力量看似强大,但关键时刻领主临阵叛变,万余汉军顿时被包饺子。宋朝公有化军队便规避了私军的这种缺陷,只不过这种缺陷和唐军诸多类似败绩一样,被选择性失明了。

  除了社会进步,科技进步也在暗中起着作用。比如完善的交通网络、印刷造纸技术、武器制造工程等等也都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革。由于中华帝国形成了学而优则仕的氛围,读书人很多,其中投身科研的人比西方任何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还多,所以科学技术也远比西方发达。我知道你想说某个时代中国的科技落后了,不过我想我也已经反复提醒过了这个时代并不在本书所言主流体系之中。

  说了这么多,相信你已经认识到序篇西哲关于中国文明从不进步的说法是何其可笑了。他到底是西方式的偏见,还是对中国历史不够了解?抑或两者兼有,那哪个多一点呢?尽管我很想引导你把他视为人民公敌,但说实话还是后者多一点。
  恰如基辛格无法理解不掠夺资源和殖民地的大航海运动意义何在,西方人确实很难理解一个在一千年前就实现了公民社会的文明到底先进在何处。如果我没记错,序篇西哲入土时西方仍处于领主时代。他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就好比有人对他人学历的看法:小学一年级读完过几年又读初中一年级,过几年又读高中一年级,再过几年又读大学一年级,再过几年又读硕士一年级,再过几年又读博士一年级,“周而复始,原地踏步”——而我已经从刚入园时从一数到十进步到从一数到三十了!

  最后,本书虽以管理学为线索,其实仍是缅怀历史。因为这终归是一套已经作古的体系,或许我们能从中借鉴一些有益成分,但毕竟不会主体性传承。真正重要的是,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过非常伟大的文明,远非序篇西哲这些人宣扬的“东方停滞论”可一言以蔽之。正视自己的历史,树立健康的民族意识,努力学习其它民族尤其是西方的优秀文明成果,但不盲信、不盲从,才能在未来更漫长的发展中,构造适合本民族文化背景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