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58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7-07 12:55:28

  第十一篇 奇迹之成功者——清太宗皇太极
  一、东北版西夏
  按不卖关子的惯例,先解释一下清太宗和皇太极这两个概念之间的纠葛。

  估计很多人都和我一样,最初认为“皇太极”是宋太祖、明太宗一类的谥号,然而这却是一个李世民、赵光义一类的人名,只是此名霸气得有点超常,让人惊呼什么样的父母才能取出这么意境悠远的名字!不过,此名却不是父母而是他重孙取的——确切的说是翻译,这是一个汉译满洲语名,明末甚至清初的资料上都译为忽勒特吉、黄台鸡等,他重孙清高宗才诏定译为皇太极。也有考证认为“黄台鸡”亦非人名,而是“皇太子”的谐音,是他当太子时的封号等等,但总之清高宗诏定他名字就叫——皇太极。

  说到满语,本篇其实和第九篇类似:作者并不懂满语,而相关的汉文资料如《清史稿》之流又很差劲。所幸本篇也不是重点,本书主题是有中国特色封建社会的发展脉络,这条脉络其实到明朝就结束了,如果不是因为清朝也有一位太宗,这篇我都可以不写。所以本篇就不详细探讨清朝的发展模式了,主要是通过清太宗如何发家一窥中华帝国发展到明朝这样的高级阶段还有什么漏洞,会被改朝换代。

  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生于明神宗万历二十年(1592年),熹宗天启六年(1626年)继为后金可汗,思宗崇祯九年(1636年)即满洲(清)帝国皇帝位,崇祯十六年(1643年)去世,享年51岁,在可汗位18年,其中包含称皇帝8年。
  皇太极出生那年正好发生了一件大事,明朝的藩属国日本侵入另一个藩属国朝鲜,明军赴朝打击日军,维持秩序。尽管双方实力悬殊,但就算进山打猴子也得费子丨弹丨,何况是丰臣秀吉这种厉害猴子。虽然在战场上明军打得一统日本的“战国精英”们灰头土脸,又立了不少战功,但消耗也很大,据说用去了几年的国库。当然,朝鲜战争只是很小一方面,两百余岁的大明帝国已老态尽显,再加上全球气温变冷、贵金属通货膨胀、党争等多重危机,很多原本依附明帝国的部族领主便开始谋求独立,皇太极之父努尔哈赤便是典型。

  努尔哈赤时任辽东都指挥使司下属的建州左卫指挥使。辽东曾是鲜卑、契丹、女真等族的发源地,后纳入蒙古统治,杂居着许多小部族。明设辽东都司,军事化管理这些部族,将每个部族设为一个卫所,酋长世袭指挥使,泛称为女真诸部。建州卫后来建立的清朝有时自称是完颜女真的后代,有时又宣称不是,直到清高宗才诏定——是——他家祖上的事都是他一口说了算——其实中国历史上很多事都是他这样一口说了算的。现代的研究也是五花八门,是或不是的理由似乎都还说得过去。

  传说努尔哈赤最爱看《三国演义》,但我觉得他应该更爱看西夏历史,因为建州卫的形势和西夏实在太像了:名义上都是中原王朝任命的地方官,但实际上又都领有世袭部落。尽管他们初期势力弱小,不敢公开反对朝廷,但民众基础非常支持领主独立,周边更有大量类似的部族等着你去兼并,等你一口一口吃胖了,就有和朝廷对抗的本钱了。现在努尔哈赤(清太祖)的任务就和李继迁(夏太祖、赵保吉)很类似:将私有部落建成一个独立王国,然后由他儿子将这个王国建设成可持续发展的规范国家。

  当时主持辽东军事的明将是李成梁。李成梁本来混得很差,四十岁还没上演范进中举,没什么仕途可期。但他有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副团长)职务,于是提枪上战场,奋战辽东二十二年,立功无数,能让皇帝告捷于太庙的大胜就有十次,号称明朝后两百年军功最盛的边帅,封宁远伯、世荫锦衣卫都指挥使。但李成梁也开始变得骄横无度,大有将辽东建成他李家藩镇的势头,于是遭到很多弹劾被免职。李成梁免职十年间,辽东各部叛乱频繁,朝廷八易辽帅而不能镇抚,最终还是只好请出75岁的老李。老李一回辽东,立马讨平几股大的反叛势力,重塑和谐辽东,自己也加官至太傅。

  仕途起落的李成梁肯定会思考这其中的个人得失,他毕竟是一名职业公务员而不是分封建国的领主,尽管不断的立功,官爵噌噌噌的涨,但朝廷一纸调令,什么势力、威望全都成浮云。中国的这套公务员体系号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换谁来都差不多,但现在辽东不就离不了我老李吗?只要辽东需要我一天,我就能在辽东做一天土皇帝。那么,我就要让他一直需要下去。从此,辽东表面上风平浪静,但其实各部落并不是被李成梁镇压住了,而是和他暗通款曲。李成梁默许诸部发展,甚至劫掠汉民,诸部则时不时让他打一下立军功。在朝廷看来,李成梁不断的立军功,维持着辽东的和谐,没他真不行。但实际上,这些部族正是在李成梁的抚育下茁壮成长。

  职业公务员体系的一个弊端在此显现:养寇自重。
  因为寇的存在,国家才需要我们这些兵,如果我几下把寇全打趴下了,兵也就鸟尽弓藏了。寇时不时闹点事,国家始终需要我才按得住,就离不开我这个人了。这当然是拿国家资源甚至国土安全换个人仕途,是职业公务员体系的一大弊端。如果把辽东分封给李成梁,他就会认真剿灭私有领土上的反对势力而不会拿私财去养寇,这也就是某些人支持分封,反对中央集权的一大理由。
  努尔哈赤无疑是李成梁养寇战略最大的受益者。《清史稿》称努尔哈赤也被李成梁抓过,但因为长得英俊,被李夫人偷偷放了,然后就崛起了。但更多研究认为他早已归附李成梁,正是他带着李成梁打残了女真诸部,所以在女真内斗中脱颖而出,一统诸部。从这个角度讲,其实唐朝那两位比西夏那两位更像清太祖、清太宗。
日期:2012-07-07 12:56:39

  一、东北版西夏(2)

  万历中期,努尔哈赤大致统一女真诸部,将治下的人口分为黄、白、红、蓝四个旗(Güsa,音译固山),其实就是四个部落。后来又细分为正(整)黄、镶(厢)黄、正红、镶红、镶蓝、正蓝、正白、镶白八个部落,称“八旗”。每旗的领主称Güsa i ejen,音译固山额真,意译都统。努尔哈赤亲任正黄镶黄固山额真,其余各固山分封给诸子侄。其中,第八子皇太极获封正白固山额真。
  经过李成梁数十年“经营”,东北蒙古、女真各部斗争激烈,又逢严重的小冰河期,可谓民不聊生,相对强势的努尔哈赤趁机大肆兼并,实力越来越强。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李成梁卒,这下再也没人管得了努尔哈赤。第二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称“覆育列国英明可汗”,年号天命,由于当时他自称是宋代女真族的后裔,所以国号“金”,史称“后金”。
  可汗是后金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各旗是旗主的私产,所以各旗旗主的联席会议即为固山额真大会(亦译议政王大会)才是后金的最高权力机关,相当于契丹夷离堇、女真勃极烈、蒙古忽里勒台、美利坚参议院。当然,汗国的日常行政事务也要有人主持,努尔哈赤设和硕贝勒制。后金将领主称“贝勒(beile)”,但要加上“和硕”头衔即为和硕贝勒(hoxoi beile),才有资格参与最高国政,这确实有点像女真勃极烈议会的翻版。首批和硕贝勒被称为“四大贝勒”:大贝勒为次子、正红镶红固山额真代善,二贝勒为侄子、镶蓝固山额真阿敏,三贝勒为五子、正蓝固山额真莽古尔泰,四贝勒则为皇太极。另有多尔衮等“四小贝勒”就没有加和硕头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