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35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15 23:17:35

  中国病人袁世凯 65
  伊藤上来就抛出三条不平等条约,让人不禁感慨:还没当上列强,帝国主义的嘴脸就模仿的这么像。
  1.惩处参与事变的清军将领(示威);

  2.抚恤事变中遭受损失的日本商民(要钱);
  3.清军撤出朝鲜。
  很显然,实质内容在第三条。前面都是铺垫,好比你在街上找美女搭讪,先问个路,再聊聊天气,酝酿好了最终目的是要手机号。
  在李鸿章的折冲樽俎下,最终达成共识:双方都不驻军,俟朝鲜遇有变乱,中日两国如需派兵,要先知会彼此。事平之后,仍即撤回,不准留防。

  至于第二条,无非是赔钱嘛。在这一点上,前清后清都挺大方的,反正是剥削来的,不心疼。
  第一条李鸿章耍了个滑头。真要惩处,袁世凯的仕途就毁了。他把“惩处”二字改为“戒饬”,大事化小,说这件事好比“家里的小孩和邻居发生了口角,其父兄出面替他们转圜,也是情理之常”。
  百炼钢就这么化为了绕指柔。
  为了回护大头,在向总理衙门报告谈判进展时,李鸿章故意略去袁世凯的名字不提。
  袁保龄得知后,给袁世凯去信说:伊藤此次极力想扳倒你,尚赖合肥相国(李鸿章是合肥人)持正,颇费口舌,此节甚是可感。
  可感却也可悲。明明是竹添惹的祸,伊藤却一口咬定责任在袁世凯。只是当《天津条约》都签字画押了,方在宴会里私下表态,说自己也认为竹添不对,回国后将另择妥当人选充任驻朝公使。
  李鸿章评曰:貌似平和,内甚狡黠。
  对于这样一个看上去基本平等的条约,梁启超打了个比方:就好像我一直有个仆人,却忽然与客人约定说,我和你都不能随便使唤他。谁要想管束这个他,都必须先请示对方。

  的确,日本虽没得到什么,但中国却失去了既有的权利。
  俗话说,多利绵羊,没爹没娘;李熙国王,栖栖遑遑。
  见清廷的大腿抱不住了,李熙一夜愁,白了头。
  于是,穆麟德跳了出来。

  在这部投资超过了《明成皇后》的历史剧中,男三号穆麟德一直处于摄像机几乎扫不到照明从来不给光的边角位置,偶尔几个颔首或惊讶的短暂特写,也是为了衬托男一号的英明和反派的凶残。
  直到剧情发展到这场戏,观众才惊呼,原来编剧布下穆麟德这颗棋子可谓用心良苦!
  是的,穆麟德一直在拍《无间道》。他怎么打入中国内部,成了清朝的官员,又怎么运作到朝鲜当海关关长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他现在跳反了!
  穆麟德找到李熙,拍着胸脯说自己可以在朝、俄之间牵线搭桥,让俄国协助朝鲜独立。
  慌不择路的李熙自然求之不得。

  然而,俄国插手朝鲜事务,引起了日本和英国的严重警惕。
  为了争夺阿富汗,英俄早成剑拔弩张之势。同时,英国担心俄国海军南下,威胁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已抢先一步占领了朝鲜的巨文岛。
  日本更不消说,头顶上笼罩着俄国就像悬着一把闸刀,真要哪天毛子吞并了朝鲜,闸刀离日本的脖子就不到一寸了。
日期:2011-09-16 11:19:46

  中国病人袁世凯 66
  于是,已升任日本外相的井上馨约见清廷驻日公使徐承祖,表示日方希望中方加强对朝鲜用人和行政权的控制,罢免穆麟德,并以强势果断之人代替陈树棠。
  李鸿章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袁世凯。
  在他的鼎力举荐下,1885年10月,袁世凯被清政府任命为“总办朝鲜交涉通商事务”,加三品道员衔,比陈树棠还多了个“交涉”,成为清廷驻朝鲜的最高负责人。
  这一年,大头年仅26岁。
  在袁保龄的催促下,袁世凯销假返津。
  北洋衙门,李鸿章开玩笑道:“如今就像演戏,戏台已搭成,客人已请到,专等你登场了。”
  这大半年,袁世凯是身在老家,心系朝鲜,密切着关注局势的变化。
  对李熙长了一双隐形的翅膀想自己单飞这件事,袁世凯认为主要原因在于爹娘不在身边,没教育好。所以,他主张把大院君送回朝鲜,尽到一个当父亲的职责。
  大院君和所有上了年纪的朝鲜人一样,是坚定的亲华派,也只有他,能收拾住李熙那颗小兔乱撞的心。

  李鸿章然其说。
  袁世凯建议派更高级别的官员护送,李鸿章摆摆手,指着大头笑道:“朝人闻袁大将军至,欢声雷动,谁敢抗拒?”
  如果“朝人”不包括王室,这句话还是成立的。
  10月5日,袁世凯陪同大院君抵达汉城。朝鲜的士绅父老很给在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子,络绎来迎,其中不乏痛哭流涕者。
  不孝子李熙却给他爸来了个下马威,不仅不派人接,当天还以壬午乱党之名捕杀了大院君的三个亲信。闵妃也黑着脸禁止官员和大院君来往通信。
  袁世凯当即发函痛斥李熙无君无父不忠不孝令人发指的卑劣行为。
  李熙这才仓促设帷帐迎候于南门外。

  看来是能教育好的嘛。袁世凯委婉讽劝,向李熙传达朝廷的政策,说把你爹送回来是全你们的骨肉之情,存你们的慈孝之义,决不许大院君干预国事。
  躲在屏风后的闵妃偷听到了,猜疑之心稍减。
  将大院君安置完毕,袁世凯立即着手掐断王室与俄国的联系。一方面施压朝鲜政府解聘穆麟德,一方面约见亲华派大臣金允植、闵泳翊,让他们勿受穆麟德蛊惑,并随时向自己汇报李熙动向。
  10月10日,不善作文的袁世凯还勉为其难,写了一篇《摘奸论》,揭露俄国的阴谋,劝告朝鲜以越南为戒(彼时法国已凭《中法新约》成为越南宗主国)。

  10月14日,在俄韩互换条约的当天,袁世凯把《摘奸论》送给国王,又遍示群臣。史称李熙和闵妃“惊悟”。
  其实,惊悟是假的。长期跟大头打交道,人夫妻俩也学会了演戏。反正已经和俄国搭上了关系,没必要再同清廷搞僵。
  一场控制与反控制,软硬兼施(清)和阳奉阴违(朝)的拉锯战在袁世凯和朝鲜王室之间上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