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34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14 22:01:41

  中国病人袁世凯 63
  人至贱则无敌。1885年,让中国人觉得最贱的两个国家无疑是法国和日本。一脸欠揍的表情不远万里地跑过来招惹你,一拳被放倒,爬起来捂着脸让你赔医药费。
  井上馨就是个中典型。带着陆军两个营,三艘兵船,气势汹汹来到朝鲜,准备敲竹杠。
  而且人明确说,这是日本和朝鲜的双边谈判,不是三方会谈,更不是六方会谈。见到李熙后,井上馨一边咆哮一边给他算账:你看,日馆被焚了!你看,日人被害了!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家祖坟被人刨了。
  李鸿章的指示很不给力,让李熙委曲求全,哪怕牺牲利益,万勿与日本相抗。
  这彻底粉碎了朝鲜王室托庇清廷的幻想。
  对李鸿章的行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他喜欢卖国,毕竟,没有慈禧的授意,他在谈判桌上转圜的余地很小。
  当然,慈禧也不喜欢卖国。卖国又不是卖身,是要承担历史骂名的。一般而言,能让慈禧豁出去卖国,说明有人危害到她的权力了。比如说奕䜣。

  奕䜣这辈子最后悔的事就是辛酉政变时帮慈禧上位。此恨绵绵无绝期,以至于临死时还不忘预测一番:我大清江山必亡于方家园(慈禧娘家)!’
  历史走向表明我大清江山其实亡于洹上村。
  慈禧的后半生,只有奕䜣敢跟她对着干。今天让她杀安德海,明天反对重修圆明园,可谓积怨已久。
  中法战争打响后,慈禧躲在暗处,把军机首揆、总理衙门总理奕䜣推到前台,是战是和,自己从不表态。
  宋朝以降,主战派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绥靖总是让人联想到秦桧。其实,该战该和,要审时度势,不能意气用事。
  办了那么多年洋务,深知差距;打了无数次交道,怕了洋人。因此,战争一开始,奕䜣就想和。慈禧看准了时机,暗中鼓励清流党弹劾奕䜣的“和局”。
  众口嚣嚣,难展拳脚,奕䜣在中法冲突问题上时战时和,始终没有定见。
  结果,广西巡抚徐延旭贻误战机,导致清军节节败退。言官上疏说,徐延旭是内阁大学士李鸿藻推荐的,奕䜣坐镇中枢,对用人负有失察之责,请求治罪。

  慈禧这才以主战派的面目登场,给奕䜣安了个“徘徊不定,因循日甚”的罪名,将军机处大换血,奕譞作为一颗政治新星,冉冉升起。
  作为道光的第七子,奕譞(1840-1891)的能力远不如他两个哥哥。然而,这正是慈禧所需要的。
  同治驾崩时,皇后已怀有身孕,两宫皇太后(慈禧、慈安)召集王公大臣议立嗣君。
  奕䜣首先抗言,说皇后诞生之期不久,应暂秘不发丧。如生皇子,自当嗣立;如所生为女,再议新帝不迟。
  慈禧反驳说现在南方乱事未定,国不可一日无主,皇位久悬恐动摇国本。
  慈安显然想引奕䜣为奥援牵制慈禧,表态说“恭王之子可以承袭大统”。
  奕䜣叩头,连道不敢,自己则推荐了溥伦。溥伦是道光帝长子的长孙,溥字辈中排第一,接载淳(同治)之位,合情合理,也是舆论的主流。
  慈禧转谓慈安道:“据我之意,可以立奕譞之子载湉(光绪),宜即决定,不可耽延时候。”
  奕䜣闻言,怒谓其弟道:“立长一层,可以全然弃置不顾吗?”
日期:2011-09-15 12:03:28

  中国病人袁世凯 64
  事实上,一向谦抑谨慎的奕譞根本没料到慈禧会来这么一出,以至于当天一回到家肝病就犯了,不省人事。
  奕譞论才论志都不如奕䜣,人就想过一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即使他的福晋是慈禧的妹妹,也没有助长其一丝一毫的气焰,反而愈发小心。
  慈禧曾赐给他夫妻俩一顶杏黄轿,奕譞一次也没敢坐进去。
  不仅如此,他把家里的正厅命名为“思谦堂”,书房取名为“退省斋”。斋里的条几上摆着一件周代铜器,盛水半满则稳定不动,全满必倾覆倒下,上面刻着奕譞的手书“满招损,谦受益”。
  光绪年满16岁时,按祖制当亲政。为表恭顺,奕譞又两次上疏,请慈禧再“训政数年”……

  这样一个职业打酱油的角色,清楚自己搞外交办洋务都不如哥哥,上位后便大搞排外运动,红歌唱得比谁都响,具体到战术更是一副鱼死网破的架势:放弃炮台,坚壁清野。彼之火药有尽,我之刀矛无穷。总之一句话,让洋鬼子陷入到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不能自拔。
  这要晚死几年,铁定是义和团团长。
  对于农民阶级吼一吼,地球都要抖三抖,慈禧显然是认可的。因此,他同意了奕譞了备战方案。
  但谁也没有双线作战的勇气,跟法国人死磕,跟日本人就要谈判。而且在慈禧的观念里,东洋毕竟和中国同属一个文化圈,不像西洋那么可恨。

  事实上,甲午战争前,对日本的野心觉察最早,洞见最深的有三个人。薛福成(1838-1894)、李鸿章和袁世凯。
  李鸿章一直致力于在和平的环境中促成朝鲜独立而不可得,防着吧日本现在上头又不准同日人交恶。
  抓住了清廷妥协退让的软肋,日本让井上馨跟李熙签了个《汉城条约》敲诈一笔后便匆匆召回,派出了重量级的官员到中国来跟李鸿章谈。
  伊藤博文(1841—1909)。
  1881年,明治三杰西乡隆盛、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先后死去,伊藤博文联合皇室发动了明治14年政变,排斥了强硬对手大隈重信,成为政界头号人物。
  当时的日本在明治天皇的主导下,虽已进行了种种自上而下的改革,但一直没有触及到根本——政治体制改革。伊藤在考察欧洲各国后,决定仿效德国进行实君立宪的体制改革。
  1885年12月,转型成功。伊藤自任内阁总理,组织人员起草宪法。日本从此由君主专制国脱胎换骨为君主立宪国,走上了加速发展的道路。
  当然,伊藤来中国时,还是1885年的2月。
  途径上海,伊藤故意与法国公使巴德诺会面,刻意制造出日法欲联手对付中国的假象。
  3月底,伊藤抵达天津。清廷以李鸿章为正使,吴大澂为副使,开始谈判。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