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懂得经济内幕》
第24节

作者: xiaozhu9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我们对国外的一些资源类企业或者实业公司进行并购时,往往要花更多金钱,还不一定能收购成功。原因就是各国对于资源保护政策和对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极具警惕性。除了政治的原因以外,其实最重要的是不想把手中的资源垄断权拱手相让。当他们企业遇到危机的时候,企业本身会想要利用中国企业迫切需要资源扩张的特点,或暗度陈仓,或者钻空子坑你一把。当地政府从中更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制造障碍、装聋作哑。

  日期:2012-06-01 13:50:05
  第六节 国内企业海外征战为何总是折戟沉沙(2)
  中铝二次参股力拓就可以看出,力拓当时面临着巨大危机,单就其本身因扩张过快造成负债过高,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已是岌岌可危。如果没有第三方援助,其可投资的吸引力已经不强,债务很可能被要求提前清还,结果或者破产重组,或者被分割出卖资产。而中铝的适时加入,不但让力拓赢得了谈判时间,还增加了谈判筹码。

  一方面利用中铝,另一方面积极找别的谈判对象,最终使其奸计得逞。可怜忙活了几个月的中铝,彻彻底底被玩了一把。中海油并购优尼科更是受到了美国政府干预,一家规模并不大的优尼科都会有这么大的阻力,就是在警告我们,想要收购美国石油公司,门都没有。
  国有企业由于政府背景加上雄厚的实力,往往“不差钱 ”。但“不差钱”不代表钱就可以随便打水漂。当企业海外投资的时候,往往就会被国外企业“盯上”加以利用,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对两种文化不同和资本运作风格的不熟悉也让我们吃了大亏。
  我们总是相信海外企业在其本国内“遵纪守法”具有诚信,就理所当然认为他们对我们也会这样。但实际上是,在本国内不管怎么守规矩,一旦与我们接触,就变成了贪婪的狼,一定要在我们身上挖下一块肉去。因为欧美国家对本国企业要求严格,法制较完善,一旦作怪就会遭受巨大的成本损失。轻则倾家荡产,重则招来牢狱之灾。在这种大环境下,企业自然会非常恪守本分。但这些企业,来到其他国家的时候,就会露出贪婪的本性。在这种出海就面临不公平规则的前提下,加上有错误判断和不成熟的思想,自然要吃大亏。

  日期:2012-06-04 07:57:50
  第六节 国内企业海外征战为何总是折戟沉沙(3)
  再来说我们的制造型民企的海外之旅,从TCL收购汤姆逊、阿尔卡特,到联想并购IBM pc业务,其实都有共通之处。当一个个并购计划高调宣布之后,往往会受到业界的关注以及舆论的褒扬,内中苦果却往往是自己吞咽。
  我们会发现,近年来制造型企业海外并购,其共同的特点首先是以蛇吞象的姿态出现。付出的往往是企业多年积蓄或巨额融资,进行并购时也是以让对方换股套现的形式出现,这样自然不会对对方有所牵制。就是因为对方毫无顾忌,收购过来的企业往往也是一些落后产能,或者是看似庞大但机构臃肿,需要大量后续资金和人才系统进行重新整合管理才行。一旦资金及人力资源网络没有马上跟到位,就会产生一个又一个的资金空洞。与国企不同,民企融资空间有限,生死往往就在一线之间。好在案例中TCL悬崖勒马并进行了大手笔改革,对人才系统也重新构建,海外机构大幅度削减,建立了有效的营销系统,所以才逐步转危为安。但现在看来仍是十分危险的,如果不是TCL拥有多年资金和品牌基础,很可能会连累整个集团倒下。

  类似的行为还有很多,联想并购IBM的行动与TCL几乎如出一辙,带来的效果自然也就十分相近。同样都是买了一个庞大无比的“壳”,被这个庞然大物拖住了行动步伐。最终核心竞争力没有了,逐渐失去了市场。
  TCL如果不是后来把主要精力拉回来与三星合作开发液晶模组重新掌控彩电业务核心竞争力,想要翻身也很难。所以,当企业意识到自身需要什么的时候,才是真正走向成功的时候。
  因此,不管是国企还是民企,在走向国际之前,在国内就该有一套风险预警系统,这样,对海外战略扩展就会有的放矢。企业自身的投资监督非常重要。国内企业投资往往是最高领导拍板,下面执行,股东大会监督力没有得到体现。风险评估体系也完全没有建立。当一只没有任何防护的绵羊走出护栏之时,被恶狼盯上也就不奇怪了。
  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但是不管要怎么出去,都要学会知己知彼!
  日期:2012-06-05 11:21:30

  篇外篇之“此路是我开”的制约(1)
  2011年的5月份,央视连续报道了公路乱收费的现象,这个存在了多年的问题终于在媒体的报道下浮出水面。其中最为人们瞩目的,当属黑龙江的贫困县林甸的乱收费现象。曝光的黑龙江林甸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每年要靠上级财政拨款补助好几个亿才能维持财政收支平衡。
  2010年,运管站收了3012450元罚款,60%交给了财政局。运管站表示2010年财政多拨付了100万作为年终奖,这笔钱大部分是用于发放运管站非省编人员工资,平均每个人每月2200元。公路的乱罚款现象其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没有媒体“有能力”这么深入的挖掘这种乱罚款现象。此次央视的报道,可以说比较“系统的”把问题曝光了出来。让不经常跑长途的观众也打开了眼界,原来有些地方罚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交通秩序,不是为了维护法纪,是为了发工资和福利。

  一个靠国家补助才能过日子的县下的运管站,非省编人员都可以平均拿到2200元,这还不包括额外的福利。而能够做到这一切却全靠罚款。但根本问题却不在罚款本身,而是由一个地区的公路罚款现象所带出的各种亟待解决的问题。 首先。是执法人员的罚款资格以及执行的规范问题。专业的维权人士专门找到执法车询问是否有证件,交警竟然堂而皇之的说没带。如果是普通不过的过路司机自然不会有那个“胆量”敢跟交警要证件。即使真的有“胆量”要证件,那这位交警会像对待这位维权人士的态度一样这么客气么?这一点表示疑问。另外根据规定对于隐蔽测速拍照明确说明属于三乱行为。但维权人士曾抓到过六次,甚至记者在现场都被抓住两次。每次抓住都不会有改正,换个地方继续拍,跟记者也打起了“游击战”。惹不起咱躲得起。

  罚款的项目繁多,但很多项目连交警也懒得写,其实归结起来就是一条——要钱。但这样的要钱不但很多没有法律依据,甚至有些连单据都不开,这也就造成了维权的难度。况且对罚款有异议必然要经过行政复议,一方面罚款的次数一次接一次,另外还要拿出大量的时间专门进行复议的程序,住宿机票钱搭上不说,很多时候当地的部门也不会理会,一旦上了法院,将是长时间的跑官司让你不得不撤诉。所以对于普通过路的司机来说,只能默默的忍受。这也一定层面上助长了乱罚款的风气。

  日期:2012-06-05 11:23:03
  篇外篇之“此路是我开”的制约(2)
  另外是央视曝光的路政代替交警执法的问题,车坏了停在了停车带,路政代替交警过来罚款,按小时收费,最终还能“优惠”,但不能开票。仅仅一瞬间,不但路政代替了交警,还能无理由罚款,并且不开单据,一下子违反了数项规定。可见这种乱罚款的事件已经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