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33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13 21:55:09

  中国病人袁世凯 61
  北风如刀,满地冰霜,汉城的冬天滴水成冰。
  光秃秃的树枝上挂满了冰凌,在风中摇摆。市民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街上匆匆走过。透过结满冰花的窗户,依稀可见屋里的人围着炉火在烤手。

  袁世凯踱来踱去,忐忑地等待着朝廷的钦差。
  李鸿章接到甲申政变的报告时非常震惊,朝廷的态度也很消极,反对用兵,以平息事端为要。
  没过几天,新的报告递上来:我军翻盘了。
  慈禧楞了:拍反转剧呢?不知道老娘心脏不好吗?
  但内心还是蛮欣慰的。
  同时收到的还有两份文书,一份是日本政府要求严惩袁世凯的照会,另一份是以吴兆有为首的庆军老人写的联名信。
  信中说袁世凯有严重的经济问题。
  这可真是另辟蹊径。
  慈禧当即著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吴大澂以钦差的身份,赴朝查明真相。
  同一时刻,袁世凯关于政变始末的详细报告也送到了北洋。览毕,李鸿章不禁击节赞赏。
  当初开战前,袁世凯已经致信竹添,装傻充愣,说朝鲜内乱,敝军与贵部同有保护国王之责。现在城内民心思乱,有传言说乱民准备打进王宫。“弟恐国王再受惊吓,又恐贵部遭受围困,故率军进宫,驰援贵部,别无他意”。
  把责任撇的干干净净。
  等了几个时辰没收到回信,袁世凯将此信传示众人,自留一份,这才开打。
  李鸿章发电报给行至山海关的吴大澂,提醒他袁世凯有一份报告,抵朝后勿忘索取一阅。
  按理说,宗主国钦差驾临如皇上亲临,朝鲜国王必须亲来看望。李熙不知道哪根筋又搭错了,在吴大澂抵达的当天跑去会见新任的日本公使井上馨。
  要不是袁世凯出面协调,制止李熙,吴大澂肯定下不来台。
  第二天答拜国王,袁世凯又为吴大澂准备了一场好戏。
  在通往王宫的大路上,一路所见,尽是立于道旁的木牌,上书袁世凯在朝的功德事迹。
  吴大澂疑窦丛生地望着袁世凯,世凯则佯装大怒,令人悉数拔去。

  看望国王返回时,又见如此功德碑,且有朝鲜人跪护于牌旁。袁世凯遂指使手下策鞭驱之,然而驱之复来,势不能挡。见此情景,翰林出身,读书读傻了的吴大澂不由得感叹万分。
  吴大澂不是瑞澂,比较有血性。都察院又是左愤的乐园,一天到晚就愁中国不造航母,一有风吹草动就跳出来主战。所以,看完袁世凯的报告,主战派吴大澂已有心维护。
  袁世凯的出色反衬了吴兆有和张光前的懦弱,对二人的态度,吴大澂不经意间有些轻视。
  这更引起了两人的不满。见吴钦差对袁世凯“骄矜用兵”的罪名不以为意,两人便猛揭其挪用军饷一事。
  大头素非贪财之人,钱多害志,只要手头有闲钱就拿出去做感情投资。徐世昌、阮忠枢早年贫困时,都曾接受过大头不菲的资助。
  此番也不例外。
  攻打王宫时,朝鲜新军死了不少人,留下一批孤儿寡母,情景凄凉。再加上大乱之后要收拢人心,增强韩人对华的向心力,袁世凯便不经批准,用军饷赈济了烈士遗孀。
日期:2011-09-14 12:07:19

  中国病人袁世凯 62

  动机虽好,但毕竟属于违纪。李鸿章即使内心认同,也不得不考虑庆军老人的情绪。
  当初吴大澂抵达汉城时,吴兆有等人迎候于江边,而袁世凯则单骑迎于南门之外,可见嫌隙之深。
  好友金允植回忆说:“当时,外国人都以流言诋毁慰庭,清军诸将也嫉妒其功劳而中伤他。慰庭因此愤懑不已。”
  堂叔袁保龄写信安慰大头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怨天尤人,有何益处?”
  是到了退一步的时候了。《庄子》有云: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谋万世者又岂在乎一时之得失?于是,袁世凯以养母身体不适为借口,提出回乡省亲。
  袁保龄得知后,拍腿叫好:“此子狡狯,胜过老叔!”但还是写信提醒道:你到了天津,千万不要谈吴兆有一字短处。切记,此事关乎你的前程。
  回国时,吴大澂欣赏袁世凯的才干,让他上了自己的船。
  一路上,俩人促膝长谈,吴大澂愈发赏识袁世凯。工于篆书的他为大头欣然题写了一联:凡秀才,当以天下为任;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
  不仅如此,后来他还对李鸿章说:“公一向以张幼樵(张佩纶)为天下奇才,在我看来天下奇才非幼樵,乃袁某也。”
  作为张爱玲的爷爷,张佩纶的文才自然不用怀疑。作为请流派领袖,没被他骂过的封疆大吏也就只有一个李鸿章——当然,岳丈大人是不能骂的。
  被张佩纶弹劾过的,光三品以上大员就有21人,三品以下不胜枚举。见张大人弹个人比弹棉花还轻松,一帮愤青便推他为盟主,替他们出头。
  再加上张佩纶“仪容俊伟”,上个街估计粉丝们都要围观尖叫。于是,连他爱穿竹布长衫的习惯也被人竞相模仿。
  张爱玲一句“出名要趁早”不知害了多少非主流,乃至炒作无底线,为了成名已脱无可脱。
  张佩纶23岁中进士,成名不可谓不早。而慈禧利用清流打击疆臣的平衡术亦使其声望如日中天。
  结果却是,摔得很惨。
  1884年,奕䜣被赶出总理衙门,而以更听话的奕譞代之。慈禧已无须清流党替他看家护院,正好张佩纶又义愤填膺地骂法国,便把他派到福建去指挥海战。
  张佩纶不是王阳明,握笔的手提不动枪。结果,南洋水师全军覆没,张佩纶因临阵逃跑被撤职充军,从此一蹶不振。

  北洋衙门,李鸿章第一次见到袁世凯。
  在问及同庆军将领的矛盾时,大头坦荡以对,绝口不提吴兆有。李鸿章故意提起吴兆有告他黑状的事,大头说:“我若有错,谁都可以说。若没有错,错就在说我的人,与我有何相干?”
  李鸿章“咨嗟叹服”。其后又遇吴兆有诬告袁世凯,不惟不听,而且在查明真相后将吴撤职。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