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48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不能这样说。干涉内政也要看目的,有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趁机控制别国内政,将别国变成殖民地,但大明主导下的国际秩序真不是这样。郑和虽然经常主持某国王位更迭,但从不在这些国家留下殖民政权,也不会强迫他们接受不平等的贸易条件,确实是维持秩序,甚至连报酬都不要。据传有很多国王惨遭阴谋政变,但又在一位下巴光洁的男英雄帮助下恢复王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抱住英雄的大腿:“恩公,您到底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告知于我,好让我给予贵国最惠国待遇,外加35%的税收饶让!”光洁男爽朗一笑:“呵呵呵,你不用再问了,我马三保做好事,从不留姓名,就叫我——雷锋吧!”

  正是在这样一种雷锋精神的指导下,大明主导的全球化模式深受各国欢迎。相比之下,很多强国(包括中华帝国前面的一些朝代)总脱不了恃强凌弱的心态。尤其有些国家一时逞强,便到处烧杀抢掠,甚至在工业文明时代还搞奴隶贸易,你说他们是不是人类文明之耻?还有些国家叫嚣着民主自由,野蛮侵略别国,真实目的是掠夺、控制别国的资源。而大明谨守祖训,从不穷兵黩武,始终将强大的武力用于维持国际秩序,促进贸易,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而不是通过血腥的掠夺和罪恶的殖民来积累肮脏的财富。

  可以说,明朝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好的一次全球化模式。多年后,当西方人开始走出蒙昧,用几条小船探索海洋,你以为他们真是靠所谓的勇气和探索精神?没有阿拉伯领航员,小船都出不了海。而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精于航海的阿拉伯人?他们的航海技术不也正是从中国人那里学来的吗。所以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并非原创,而是明朝大航海运动的一种延续,也正是在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才带动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走向开放文明。然而明亡后,主导权从中国转移到了西方,全人类共同进步便演变成了血腥的殖民扩张、种族屠杀、奴隶贸易,以大多数民族的大退步换取少数几个民族进步的模式,不得不让人感慨东西方公共管理伦理实在是判若云泥。

  郑和在28年间,共七次率舰队下西洋,最后一次于明宣宗宣德六年(1431年)出发,到达非洲南部的莫桑比克海峡。宣德八年四月,舰队返航至古里,62岁高龄的郑和病卒,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队继续返航。现在南京牛首山建有郑和陵园,但只是一个衣冠冢。正史没有详载遗体葬于何处,南洋华侨传说舰队返航至印尼爪哇岛,王景弘见遗体确已无法保存,只好将其就地安葬,所以此地后来改名“三宝垄”,以纪念这位伟人。

  客死异乡,似乎很悲惨,但我不这样认为。如果郑和死在国内,必然会葬于他的故乡云南,而人类最伟大的航海家真的应该魂归这个内陆高原吗?不,那片蔚蓝的大海才应是归宿!你的身体虽然生于优雅静谧的滇池之畔,但人类却已将你的名字永远铭刻在奔腾壮阔的波浪之巅!你的坟头看不到家乡妖娆洁白的玉兰树,但那无数同样洁白的海鸥会年复一年的为你歌唱。

  再说了同学,南洋那么潮热,又是夏季,你真希望郑公公被做成宦羓?
  据现存确切资料显示,郑和28年间七下西洋,传统观点认为每次都走印度洋航线,最远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但这些观点近年来遭到严重挑战。2002年英国史学家加文?孟席斯(Gavin Menzies)所著《1421中国发现世界》(The Year China Discovered World)称郑和舰队或其分队发现了美洲和大洋洲,并实现了人类首次环球航行。孟席斯搜集了大量明军在美洲、大洋洲留下的遗迹和碑文,并利用自己专业的航海知识(孟席斯长期在英国皇家海军服役,并曾以“鳁鲸”号潜艇艇长身份进行过环球航行)对许多疑点进行了解释,目前已有一些学者开始接受他的观点。

  其实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严重问题,郑和下西洋这么重大的盛事,相关资料却残缺不全,甚至到底是七次还是八次都存在争议。而这场盛事曾奠定了中华帝国长达两百余年最辉煌的国际地位,也极大的拉动了人类文明最重要的一次全面跃进,他的后人却似乎了解不多,今天甚至有许多明显不符合逻辑的可笑说法流传于世,我想我们有必要理一理。

  日期:2012-06-24 11:07:19
  六、中国主导下的全球化模式(3)
  1.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
  这真是个天大的笑话!我们前文就说了,南京城破时建文帝已死无疑。退一万步讲,就算他真的跑出去并且藏起来,那你也该派密探去秘访,弄那么大支舰队,走到每个地方都搞得热闹非凡,相当于先吼一声:“大侄子,四叔找你来啦!你快藏好啊!哎哟!我当年不是宣布过你已经自焚了吗,今天这么吼,我在向全世界宣布我是大傻吗?”而且找个建文帝还跑到非洲(或许还有美洲)去找,你确定这是人类的思维方式?

  2.郑和下西洋是为了炫耀国力,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先问一个问题:这世上最没有宗教信仰、最重现实经济利益的民族是哪个?显然就是中国人,你觉得这个民族会为了图虚名撒出郑和下西洋这么大把的钱来?你怎么不觉得房产商修那么多房子是为了让建筑大师实现创作理想而不是为了赚钱?郑和下西洋重新开辟印度洋航线,开拓了巨大的海外市场,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甚至可以说拉动全人类在蒙古摧毁后重新走上发展的轨道,这样重大的意义岂能说得不偿失?即便不算这种大账,就算直接的财务账,你也应该知道朱老四绝不是赔本赚吆喝的人。郑和那两百多艘巨船载重量该有多大?就空着仓来来回回游着玩儿?当时东西方贸易很多货品都是几十上百倍的利润,私营的小商队尚且有利润,郑和这种船队能赔本?莫非你真相信中国石油是亏损的,真心支持他一边享受国家巨额补贴一边涨你油价?

  那到底是什么人在胡说八道呢?其实也不一定是胡说,只是他们的视角有点不同。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所著《论中国》(On China)的评价就极具代表性:“除了象征性扩大了‘天下’的概念,他没有得到实际的殖民地和资源。”看到没,这种人眼里只有“殖民地和资源”,航海就是为了建立殖民地,掠夺资源。至于创造全球化平等贸易的共同市场,拉动人类文明整体向前——你觉得除了好莱坞,有哪个西方国家会产生这样的奇特念头?所以,从这个视角来看,郑和下西洋确实是在拿银子打水漂。

  当然,还有一些中国人用一种阴暗心理来解读:西方人通过血腥殖民,快速建立起世界中心地位,中国却错过了这个不择手段的机会。然而这些马基雅维利主义者仍然是错误的,明太宗北征蒙古,南下西洋,拉动了世界整体向前,也奠定了中华帝国更加稳固的世界中心地位。明太宗并未错过任何机会,明朝无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性都超过汉、唐、宋,也超过后来的英、美,下一段我们用数据来说明。

  3.明太宗驾崩后郑和下西洋立即停止
  还是引用《论中国》:“郑和的远征在1433年(宣德八年,即郑和去世的一年)突然终止……下一个皇帝下令拆除所有船只并销毁所有造船记录。这样的远航便再没有重演过……中国的航海行为从此一蹶不振……中国的航海史从此成为一个打不开的折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