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话太宗——皇二代的千秋家国梦》
第49节

作者: 日月重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基佬文笔确实不错,可惜论据是他脑补的。宣德八年郑和这个人确实死了,“郑和下西洋”这个概念也就终结了。人都是要死的,但不是说某个人死了生意就不做了呀!太宗朝的意义便是奠定一个体系,让后人长久传承,岂有一个人死了整个体系就消失的道理?你基佬当年推动了美国和很多敌对国家建交,史称“基辛格穿梭外交”,难道某天你一蹬腿,美国就“闭关锁国”不搞外交了?郑和卒后,侯显、王景弘等相继接替,多次下西洋,只不过他们的名气远远小于标志性的郑和而已。不少人拿着显微镜从故纸堆中的只言片语去寻找明太宗之后明朝走向“闭关锁国”的证据,我甚至听一位历史学研究生下过如此论断:“大明帝国就像是一只内向的巨龟。”是的,他说我们的祖宗是龟!那我们岂不是都成了敏感词!我不想浪费口水去解释这些考证有多么荒谬,我只告诉你一个数据:

  根据多伦多大学弗兰克教授(André Gunder Frank)所著《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的东方》(ReORIENT: Global Economy in the Asian Age),在15、16两个世纪,全世界约有1/3的白银通过国际贸易流入中国。须知这两个世纪正值美洲、日本这两个大银矿开发之际,全球贵金属供应量暴涨,而中国能通过贸易(而非掠夺)将这么多白银收入囊中,弗兰克惊呼中国就是一台巨大的“银泵”!试问一个“闭关锁国”的国度又如何做到?靠走私?中国的走私犯就能引发全世界范围的“价格革命”,你也太看得起经济罪犯了吧!

  郑和之后大规模的官方航海确实减少,但这正是因为开辟航线、清理海盗、建立贸易关系等各项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不需要海军再开来开去,接下来该民营企业家们开始表演了。现代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基佬你们美国)会让海军每天做环球航行,难道都是“闭关锁国”了?
  繁荣的全球化贸易进一步促进了明帝国的中心性,除了金银,各种科技、文化都大量涌入开放包容的中国,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自身的跨越。比如玉米、甘薯、马铃薯等美洲高产作物被引入中国,极大促进了人口增长。有资料记载明朝总人口只有六千万,但这显然只是明初整理的一个纳税户数,后来增长了没有纳入统计(明朝祖训“永不加赋”)。据最乐观的估计,明末实际人口可能达到2.5亿,这样的人口规模更加奠定了中华帝国作为世界中心的实力基础。而大量西方学者将西方科学带入中国,极大的开拓了中国人的视野,更使东西方科学在中国相融,保障了中国始终处于全球科技领先的地位。

  成为世界的中心帝国,不一定只有烧杀抢掠这一条路。即便是西方,今天也有少数人开始明白这个道理,而作为一个中国人,希望你能够更加理解自己的祖先。
  4.刘大夏焚毁郑和下西洋的相关资料。
  严格的说这是一个冷笑话,但信的人太多,我也不得不讲讲。
  有野史称郑和死后“闭关锁国”,明宪宗(朱见深,年号成化)有意重启大航海工程,但车驾郎中(兵部主管装备的司长)刘大夏便持2中观点,所以他将郑和下西洋的资料都烧了!明宪宗也就只好作罢,从此“闭关锁国”。这也就是郑和下西洋这么重大的事件,最擅长记史的中国人却没有留下完善资料,现在很多事情还得靠猜的原因。

  我可能需要比较直接的指出这个笑话的笑点在哪儿:
  ○1区区一个郎中有权烧这么重要的资料?我可以负责的告诉你,这些资料涉及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军的核心技术,刘大人连看一眼的资格都不一定有。还有人说刘大夏是把这些资料偷出来烧的——你当他是巨龟中的忍者龟吗?
  ○2没资料就不能出海了?那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也没资料啊,人家是怎么出去的?
  ○3现在给你一条木船——给你艘柴油艇吧——但你不能查阅任何官方天文、水文、气候资料,国家也不给沿线国家照会,请你就用个人力量把船从中国开到伊朗去。你觉得有可能吗?那请问连GPS和全球通都没有的明代,那么多民间商船是如何航行于大洋的?这只能说明最迟到明末,明初开拓印度洋航线的资料都还保存得很完善,否则从技术上就无法支撑直至明末还非常繁荣的海上贸易。

  那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为何没有保存到现代,以及后来中国怎么就成为一个闭关锁国的内陆国,我想我已经给出很明确的时间节点了,您就稍微动动脑筋吧。
  总的来说,明太宗开启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对明帝国,对全人类都有极大拉动作用,其意义不亚于今天的空间技术开发。尽管后人还有很多误解,但只要我们不偏信,不盲从,仍能为祖先们在人类文明最重要节点上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而深感自豪——尽管其中一位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并非任何人血缘意义上的祖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