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31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1-09-10 22:05:04

  中国病人袁世凯 56
  开化党成员金玉均、朴泳孝、洪英植见闵妃倒向了中国,逐渐蜕变为带路党。他们天真地以为,把日本人带进汉城高丽就能获得“解放”。
  李舜臣泉下有知,估计得气活过来。

  事实上,在李鸿章的筹划下,清廷的对朝政策早就升级为以扶助朝鲜实现独立自强为主要目标。要不是日本事儿妈一样的找茬,假以时日并非没有可能。
  现在两军对峙,清廷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对朝鲜政局,以控制和稳定为要。改革陷入了停滞。
  带路党当然不甘心,一方面勾结新任驻朝日使竹添进一郎,一方面把宝押到了李熙身上。
  李熙不是康熙,但这不影响他思想进步。金玉均和朴泳孝利用李熙爱听外国新闻(美国之音?)的喜好,经常跑到宫里纵论国际形势,力主改革体制,得到了李熙的支持。

  于是,巡警局、邮政局先后成立,并创办了朝鲜最早的报纸《汉城旬报》。十天才出一期,跟已发行12年的日报《申报》比起来不可谓不寒酸。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编练新军。袁世凯常年钻研操典战术积累的心得此刻派上了用场,为李熙训练出一支标配来复枪和开花炮,整整一千精锐的“新建亲军”。
  同时,也提高了自己在朝鲜军队里的威信。
  1884年初,中法摩擦不断。《环球时报》的“意见领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新的热点话题,将昨天还恨不得千刀万剐的日本抛诸脑后,调转枪头,集中火力猛攻法国。中法战争一触即发。
  丁忧期满,复任原职的李鸿章将庆军六个营一分为二,命吴长庆率三个营撤回山东,防备法军从海上进攻。
  当然,要说此举没有任何削弱庆军的私心在里头,也不现实。但年初吴长庆去天津会见李鸿章时,后者就已经觉察到他咳喘气短,重病缠身,恐命不久矣。

  把吴长庆从天寒地冻的朝鲜调回,于公于私都说得过去。
  可底下的人不这么想,尤其当两个月后吴长庆在国内去世,更是被好事者煞有介事地解读为“含恨而终”。
  吴长庆死后备极哀荣,李熙也下令在汉城为他修建靖武祠。然而,驻军走了一半,狼子野心的日本又怎么可能对此天赐良机熟视无睹?
  汉城上空,黑云密布。
  当然,李鸿章敢弄险撤军,也是低估了带路党的活动能量,以为李熙和闵妃已俯首称臣,陈树棠派往朝鲜任商务总办,穆麟德(德国籍)代管海关,分别从外交和关税两方面牢牢掌控了朝鲜,便万事大吉。
  而留驻朝鲜的三个营,统帅也皆非等闲之辈。吴兆有和张光前都是征战多年,官居总兵的二品大员,袁世凯仅仅25岁便独领一营,可谓火箭速度,但其军事才能和外交手段你不得不服。
  如果说庆军里还能找出一个人,能把李熙哄得团团转,那非袁世凯莫属。
日期:2011-09-11 20:41:46

  中国病人袁世凯 57
  最让吴兆有和张光前眼红的还是营务处总办一职。有实权,大肥缺,吴长庆临终前也交给了袁世凯。如此超擢,瞬间击碎了吴张二人曾经深信不疑的人生信条:爷爷都是从孙子一步步走过来的。

  常识没有错,只是对袁世凯而言,当官只是他亡清伟业的第一步。为了迅速扶摇直上,不得不扬才露己。
  当然,头角峥嵘总是容易激起傻逼们的不满。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吃皇粮,混日子,你那么积极赶着去投胎啊?
  张謇虽说是干实事的,但也小肚鸡肠。一开始大头跟他不熟,又执弟子礼,有点放不开,他就写信给袁保龄告黑状,说大头世故客气,很做作。
  好吧,打成一片是吗?那我们丢掉那些繁文缛节,有事说事。
  结果张謇又受不了了,觉得大头随着地位的提高,越来越不尊重他。这主要体现在对他的称呼上,从“先生”到“某翁”到直呼“张兄”,“愈变愈奇”,让他难以接受。
  最不爽的是吴兆有。
  吴长庆走后,他是“朝鲜防务总办”(最高军事长官),袁世凯只是“会办”,二把手。可李熙跟吃错药了似的,把总办晾在一边,啥事都找袁世凯商量。
  再加上整饬军纪时被袁世凯打压的那些兵油子,一帮人天天凑到一起就合计着怎么“倒袁”。

  过过嘴瘾罢了。
  袁世凯的职务都是北洋大臣任命的,只要人不反党反社会,吴兆有就是恨死,也只能自己做个小人在家扎着玩。
  关键时刻,还是文人阴损。
  张謇汇总了一下民愤,开始写那封晚清著名的骂书。
  从陈琳骂曹操到骆宾王骂武则天,骂体文总是不缺文采,张謇也不例外。卓尔不群的是,他没有止步于谩骂和嘲讽,在一逞口舌之快的同时,狠狠地抓住了袁世凯的把柄。
  妄称钦差。
  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晚清,这可真是一个天大的罪名。
  张謇称,袁世凯在行文发函时,经常落款“钦差北洋大臣会办朝鲜防务总办营务处”。
  这句绕口令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亲,我是皇上任命的北洋大臣哦。同时,我还兼任“朝鲜防务会办”和“营务处总办”,真是艺多不压身。

  张謇所言,查无实据。从当时流传下来的大头的公函看,署名均为“钦差大臣”,空格,“奏派”,然后才是后面两个职务。意为“我的任命是由李鸿章上奏委派”的。
  当然你会说,直接写自己的职务不就得了吗,干吗要拉大旗作虎皮,还让猥琐男张謇抓住把柄借题发挥?
  这实是有不得已的苦衷。
  陈树棠的“商务总办”(最高民事长官)沿袭的是旧有的宗藩体制,各国驻朝公使均不承认,因为认了就等于承认清廷是“天朝上国”,自己的国家和朝鲜都是藩属。
  洋人们吵吵着说“商务总办”就是个商务代表,不具备使节的地位。于是,陈树棠在各种场合受到各种蓄意的怠慢和轻视,“卑亢俱难”,几乎无法开展工作。
  束手待毙不是袁世凯的风格。在名义上做些文章,既防止了窘辱,又有利于推进各项工作,换做李鸿章,也一定会这么做。

  果然,李鸿章并未深究此事,张謇败给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日期:2011-09-12 12:43:55

  中国病人袁世凯 58
  而清廷,则败给了疏忽大意。
  带路党昼夜不停地修路,终于感到胜利的女神在向他们招手。
  袁世凯明显觉察到李熙对他的态度日趋冷淡,和亲华派大臣金允植、闵泳翊聊天时,两人也是怨声载道。
  他预感将有大事发生,吴兆有又一副“对不起,我是NPC”的局外人模样,便只好越级去函给李鸿章。
  信中,对朝鲜版刘禅李熙,袁世凯怒其不争,抱怨“虽百计诱导,似格格难入”。并提醒李鸿章,李熙托庇列强、图谋自立的离心倾向越来越严重,自己则“日夕焦灼,寝食俱废”。
  李鸿章接信后下令朝鲜驻军坚守镇静,密切关注局势变化。
  可惜,再密切,也赶不上变化。1884年12月4日,甲申政变爆发。
  当晚六点,带路党骨干、邮局总办洪英植以邮政大厅落成为名,邀请陈树棠、穆麟德、闵泳翊以及各国使节赴宴。
  日使竹添毫无悬念地托病不出。

  席间,带路党党徒在厅外纵火,宾客们估计都没看过《好奇害死猫》,纷纷跑出去观赏。
  结果,闵泳翊被一拥而上的党徒砍成了重伤,宾主哗散。
  带路党成员金玉均趁机入宫,谎称清军作乱,砍伤了闵泳翊。李熙本来就傻,闵妃又被吓傻,双傻合璧,天下无敌。
  在金玉均的恐吓下,李熙手书“日本公使来卫朕”的敕书,由带路党成员朴泳孝拿着,引日使竹添带兵进宫。
  李熙、闵妃和王子被迁往景佑宫,遭到软禁。
  金玉均矫诏宣亲华派大臣闵泳穆等入宫,进来一个处死一个,简直就是塔防游戏。

  次日上午,带路党通告天下,宣布政变成功,党员们坐地分赃,各履新职。
  亲华派领议政大臣(相当于军机首辅)沈舜泽带着印鉴文书,哭哭啼啼的和金允植跑到清军军营,要求发兵救主。
  吴兆有和张光前均表示没有北洋的命令不敢妄动,陈树棠也认为朝鲜国王又没主动求救,师出无名。
  请问被软禁了怎么求救?又不是拍《红岩》,关在渣滓洞还能往外递纸条。
  北洋的命令?对不起,邮政局刚成立,电报线还没铺好,真要等上边的命令,袁世凯脑中只能浮现出这样一组蒙太奇:
  一个骑兵高喊着“八百里加急”来到马山浦,累死了一匹马;
  北洋兵船从马山浦离港,函送天津的北洋衙门;
  李鸿章写信给总理衙门,奕 上报给朝廷;
  军机处讨论出结果汇报慈禧首肯后,相反的次序再来一遍。
  等接到命令,黄花菜都凉了。
  程序要走,但袁世凯力主出兵,旗号就打“应朝鲜文臣之首沈舜泽的请求”。

  吴张二人继续装NPC,袁世凯怒了:如果因挑起争端而获罪,由我一人承担,绝不牵连诸位。
  这才勉强答应。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