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26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范进垫底,落榜两次只是起步价。平心而论,跟公务员考试比起来,科举其实很公正。袁世凯阅读量大,见多识广,但文字功底不行。就跟那啥啥大王似的,把每朝每代的历史都写了个遍,但因缺乏文采,故毫无阅读快感。

  大头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决不会像洪秀全那样三次不中还去考,生生把自己考成了神经病里的一朵奇葩,最终祸乱天下,害人害己。
  当你下定决心转变时,上天都会为你安排一个转折。
  于是,在“火烧诗文”这场戏中,大头遇到了对他至关重要的一个人。
  徐世昌。
  老戏骨徐世昌年长袁世凯四岁,活了85年,差点能看见八年抗战取得胜利。信奉道家的徐世昌深谙进取退守之节奏,在乱世中若危若安、凌波微步,其屹立不倒的身姿令时人常怀“冯道转世”之感。
  徐世昌对袁世凯影响之深,不下荀彧之于曹操,张良之于刘邦。

  初次邂逅,大头留给徐世昌的印象是“状貌伟然,殷勤接语”。跟那些装逼就像膝跳反射一样不由自主的人不同,袁世凯的豪言在逻辑上自洽,在感情上诚恳,深深地打动了徐世昌。
  没有多余的语言,两个青年当场结为生死之交。
  徐世昌对“顶层亡清”不置可否,却和盘托出了自己对时局的看法。
  以曾国藩为“阳”的一端,李鸿章为中点,“阴”的一端虚位以待,可以勾勒出一幅太极图。
  咸丰即位之初,曾召开过一个神仙会,让列位爱卿讨论如何“用人行政”。倭仁大谈“君子小人之辨”,咸丰嫌他迂腐,批了个“名虽甚善,而实有难行”。
  曾国藩比较实在,提出用人有“转移之道,培养之方,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偏废”,咸丰高兴地批了个“切中情事”。

  声称“孔子必用墨子,墨子必用孔子”的曾国藩代表了那个时代最理性的思考。然而曾经何时,曾国藩也是个血气方刚、黑白两分的热血青年,敢上疏骂皇帝“徒尚文饰”。
  直到在军营真正待上几年,他才明白喇叭是铜锅是铁。调兵拨饷、察吏选将全靠应酬,不问情势,有圣旨也没用,基本上属于“苟无人情,百求罔应”。
  中国人缺乏精确性,“一串钱”的概念永远不是你预想的“一百文”。在陕西是八十三文,在直隶是三十三文,从无一定之规。
  不务实,可乎?
  实事求是让曾国藩从群僚中脱颖而出,但到底还是难以超越其所处的时代。于是,传世的文字扬扬洒洒百万言,却终归跳不出程朱理学忠君孝父的窠臼,意在扶清也就不难理解了。
  日期:2011-09-05 10:44:13
  中国病人袁世凯 47

  李鸿章则不然。他继承了老师现实的态度,却摒弃了过时的教条,乃能轻装上阵,辗转腾挪。
  在一次由淮军和戈登的“常胜军”组成的联军攻打苏州时,李鸿章为减少伤亡,策反了同太平军守将慕王谭绍光不和的八个太平军将领。在戈登的担保下,他允诺只要取了谭绍光的首级,开门献城,则必为八人论功请赏。
  可惜,当清军诱降成功,兵不血刃地拿下苏州时,八个降将和所有太平军却被斩杀殆尽。气得一直被蒙在鼓里的戈登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
  庚子国变,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奉命北上收拾残局签订条约,临行前在香港秘密会见了港督卜力。
  李鸿章单刀直入:“英国希望谁做皇帝?”(彼时慈禧已位居八国联军开列的战犯名单之首)。
  卜力:“如果光绪皇帝对这件事(拳乱)没有责任的话,英国不反对由他出来继续维持统治。”
  李鸿章追问:“我听到一个说法,说要是义和团把北京的各国公使都杀了,列强就将出面干预,宣布立一个新的皇帝。若果然如此,你们会选择谁?”

  停顿了一下,李鸿章盯着卜力的眼睛,意味深长道:“也许是个汉人?”
  一代人办一代事,亡清的重任还落不到裱糊匠身上。太极图阴的一端徐世昌已经隐隐约约地看到。
  事物总是从一个极端发展演变到另一个极端,至阴即阳,至阳即阴,譬如昼夜交替,循环往复。因此也可以说,曾国藩就是袁世凯,袁世凯就是曾国藩,看似相反,实质无二。
  大头还记得第一次见曾国藩时,老头儿长相拙朴如农夫,身边一只青藤箱子,长袍上沾着油渍,完全不似一个一品大员的模样。
  而这正符合袁世凯对他的想象。
  权术崇拜早已融入国人的生活,阴谋论成为衡量世相百态的唯一矩尺。人们口耳相传着关于曾国藩的神话,在书商这个发迹史那个成功学的推波助澜下,距离真相越来越远。
  这是一个女生恨不得一毕业就嫁入豪门男生巴不得有内幕消息一夜暴富的投机时代,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注定学不了曾国藩。

  曾氏之学类似巴菲特的投资理念,做长线。曾国藩一辈子都在强调勤与恒,说无论什么事,要想做成样子,必须有两点,一是规模,一是精熟,而这两样,都从勤与恒中来。
  当然你会说,这有啥稀奇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就天天听类似的碎碎念。
  的确,老曾给的“成功秘笈”知易行难。他不厌其烦地告诉你“所以卓越古今者,由其每治一事,处心积虑,不达目的决不止”“ 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甚至连“不讥笑人,不晚起”这么迂直的话都抛出来,就是告诉你在中国这坛大酱缸里要想排除干扰矢志不渝,何其之难!
  当你看到八号公馆的小姐都开宝马上班时,还能淡定地继续埋头做好手上的工作吗?
  世间从来就没有什么灵心一动,当下了悟的真理,甚至在艺术上,也如费里尼所说,“为了逾越常规,才需要严格的秩序”。
  曾国藩坚信这一点,所以忍耐到底,徐图自强,不为人言所动。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怀才不遇时,以“耐冷”为要;贫困交加时,以“耐苦”为要;应酬繁多时,以“耐劳”为要。并且,遇到同辈里以声气得利,晚辈中以干请得荣(走捷径)时,以“耐闲”为要。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