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24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虽说林文忠公“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口号喊得响,但该收的钱还得收。不收,拿什么进贡上面?不收,让下面的人情何以堪?官场最怕的是坏了规矩。于是,白沙在涅,也只有与之俱黑了。
  林则徐的“三节”每节有一千两,此外还有表礼、水礼等杂费,算下来一年也有5000多两的进项。当然,这些钱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一个也不能少,只是数目依次递减。
  把上下都打点好,才算刚刚及格。

  事实上,西安是通往新疆和陇蜀的交通要道,凡有高官过境,粮道必须传戏备席,为其接风洗尘。
  唱戏的不能少于两班,上席必燕窝烧烤,中席亦鱼翅海参,每次宴飨不花个二三百两银子(4万元),你都不好意跟人敬酒。
  吃吃喝喝闹到半夜1点,完了还得送这帮大爷程仪(路费)。本地没来吃席的高级官员,你还得把酒肴给人送到府上去。
  像这样的大小应酬,一年不下五十次。不用惊讶,粮道一职的说明书白纸黑字,就写在陕西粮道衙门大堂的楹联上:
  问此官何事最忙,冠盖遥临,酒醴笙簧皆要政;
  笑终岁为人作嫁,脂膏已竭,亲朋仆僮孰知恩?

  如此忙前忙后,殚精竭虑,还有的是人抢着当,皆因有利可图。
  陕西粮道每年花在请客送礼上的银子大约五万两,而进项却有六万两,这意味着有一万两可以中饱私囊。
  依法收粮肯定不会有这么大笔横财,但中国历来有法制无法治。于是,无法有天的衙役在收粮时总会变着法的多收,简称“浮收”。
  关于浮收,苏州府常熟县的一块石碑上有详细的记载,花样繁多,令人叫绝。国人的想象力只有在残害同类时才会被发挥到极致。
  这些专业性很强的技术活有:淋尖、踢斛(音同胡)、侧拖、虚推……(以下省略一千字)。

  以淋尖踢斛为例,当你交粮时,要把粮食倒进官府准备好的斛(容量三百斤)里。你倒着倒着,最后肯定有一部分超过斛口吧?超过斛口就呈尖锥形了吧?好,意外的事情发生了。
  衙役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对准斛猛踢一脚!此时超出斛口的谷粒就会震落到地上。当你慌忙去捡时,衙役会大声叫喊:“别捡,那是损耗!喂,说你呢,还捡!”
  由于常年干这个,衙役都轻车熟路,效率比拆迁队高,踢出的部分就成了官吏一笔不菲的合法收入。
  想逃税漏税?那是不可能的,这玩意从古至今都是富人的专利。针对个把实在穷的叮当响以至交不起粮的“刁民”,有知县想出了魔高一丈的损招:将欠粮作为衙役的工资,拿着白条去收租,充分调动衙役的工作积极性。
  真真是同为专制奴,相煎何太急。

  日期:2011-09-01 10:39:49
  中国病人袁世凯 42
  当镜头切回来时,画面中的袁世凯披麻戴孝,正跪在袁保恒的灵堂前。
  日薄西山,吊唁者都已离去,落暮寒鸦平添了几分秋意。孝服宽大的帽子遮住了袁世凯的双眼,却遮不住他心底的万千疑问。
  值吗?
  叔父的遗像满脸沧桑,却永远无法回答袁世凯的问题了。

  袁保恒无疑是个好官,但好官的标准又是什么?
  结果正义?只要做成了事,可以不问手段。但问题是如果没有原则,底线一退再退,谁又能保证自己不打着正义的旗号谋取私利?多少以改革面目示人的官员最终锒铛入狱?
  程序正义?劣币天天驱逐良币的官场从来与该词绝缘。在中国,制定程序的唯一目的似乎就是为了破坏它,每个人都一边咒骂一边百舸争流地挑战着既定规则。
  对袁保恒来说,上报朝廷,下济万民就是好官。可这满人的朝廷真的值得一报吗?
  顺治十二年,清廷讨论如何处置满人所蓄汉奴逃跑的问题,汉官赵开心(寻开心?)主张宽仁,顺治当场怒道:谋国不忠,莫此为甚!
  康熙子承父志,隔三差五地敲打臣工:“子母炮”这种先进武器属于八旗军专用,其他人一概不得铸造。

  防火防盗防弹药的政治高压使百官噤若寒蝉浑浑噩噩,宁可尸位素餐绝不冒犯天颜。
  一直到曾国藩这代,闭着眼睛混不过去了。身处一线,战争是真刀实枪,割地是真金白银,“圣言”救不了世,李鸿章一句“孔子不会打洋枪”把儒家翻了个底朝天。
  外部的压力促使权力从满人转移到汉人,中央下放到地方,但谁不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
  满族统治者从不代表汉人的利益早就妇孺皆知,问题是它甚至连普通满人的利益都不代表。因为不准经商的规定,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被活活饿死的旗人不知凡几。而指望他们代表国家利益就更不现实了。整个儿就是一三个不代表。
  日期:2011-09-01 22:28:46
  中国病人袁世凯 43

  摊上这样的国策,百姓之苦,苦不堪言。
  袁世凯发现,中国农民的生活似乎已经凝固了上千年,贫穷且一成不变。农具是代代相传的犁耙,衣服是家纺的土布。住宅则一律由泥土筑成,铺上一层高粱杆抹上泥浆就算是屋顶。
  而当你采访那个满脸憨直的农民,问他人生的理想是时,他会告诉你:像皇帝一样每天都有大饼吃,吃饱了就休息……
  不是顺民便是暴民,就是没有勇于承担责任的公民。千人一面的生活规律、思维方式固化在每一个基因的碱基对当中,不愿妥协拒绝双赢让历史只有成王败寇一种轨迹,政治文明制度建设则裹足不前。
  当张献忠得知李自成称帝时,立刻在四川大开杀戒,其行为逻辑是:我做不成皇帝,你也甭想做得安稳。于是,一个个充满了小聪明的中国人组成了一个奇缺大智慧的民族。
  闷雷轰鸣,震得袁世凯微微扬起了头。
  脸色依旧阴沉。
  外面传来“下雨了”的人声,兴奋中透着惊诧。
  秋风秋雨愁煞人,此刻带来的却是久旱逢甘霖的喜悦。袁世凯缓缓起身,踱至门前。
  大雨溅起的泥水阻挡不住人们的热情。戏水的儿童,跪谢上苍的老人,喜极而泣的妇女……

  而同时,他们又是失去亲人的孤儿、鳏寡和遗孀。
  遥远的时空,隐隐传来陶渊明的歌声: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死去的人们啊,早早安息吧,因为亲人的悲痛也不会持续太久。活在中国,是一种修行。佛曰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再深沉的苦难也只能化为前行的动力,毕竟生活还要继续。
  草民或许不懂那些高深莫测的道理,但他们心中一定都装着一个书名:《活着》。
  从这个角度看,那些怀揣着自私与虚伪,在荒漠中自相残杀的人们又是何等的可悲可怜。

  雨水模糊了袁世凯的双眼,出现了一幅幅亦真亦幻的画面。
  日期:2011-09-02 21:16:58
  中国病人袁世凯 44
  一个知县,把锁链戴在手腕和脚踝上,步履艰难地穿过县城,去城郊的龙王庙求雨。庞大的人群默然无声地跟在他后面,每个人的头上都戴着柳条帽;
  一个20出头乘坐渡船的少丨妇丨,犹豫着要不要把怀里的婴儿扔进河里。最终还是母爱占了上风,她神色痛苦地婴儿紧紧搂住。

  几天后,又是这个女人,在一个妇女买卖市场。买主都是从灾情很轻的地方来的男人,对“商品”的唯一要求是不能带孩子。女人被一个光棍相中,喂完最后一次奶,难舍难分地搁下了孩子……
  镜头摇上,千里饿殍。
  惨象,使袁世凯目不忍视。狂风暴雨中,已分不清哪一滴是雨哪一滴是泪。
  脚下的土地,是地球上唯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即使强大到让全世界都颤抖的蒙元,也未曾撼动其文化根基。然而,这一切的代价是它的苦难从未中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