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23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文襄”再次,如左宗棠、张之洞;
  剩下的文端(鄂尔泰)、文恪(高士奇)、文恭(翁同龢)、文诚(丁宝桢)等也都根据其生前事功(如谥文端的一般都是理学名臣)严格论给。
  总之就是俩字:稀缺。没当过翰林就甭想了,除非你有左宗棠那样的如天之功,才可能打破常例,凭借举人的身份捞到一个文襄。
  不过,对现实感极强的袁世凯而言,文什么都没用。

  想想也是,用百度百科搜“袁保恒”和“焦裕禄”,对比一下浏览次数,你就明白什么叫人走茶凉。
  凉的还有袁世凯的心。接连失去养父、生父和叔父,再坚强的人也拔凉拔凉 了。
  赈灾五个月,袁保恒廉洁奉公,自己和随从的餐饮旅费均从俸禄中支取,未敢动一文赈款。可惜,他的以身作则没有也永远不可能成为任何官员的准则。
  自古赈灾有多黑,看看黑十字会的表现就知道了。而袁世凯在基层看到的,却是 一副远比贪墨赈款更为复杂,更令人绝望的画面。
  在没有NGO的晚清,像李提摩太这样实心救人顺便传教的在华传教士还有很多,究竟是不是像左愤说的这帮洋人在下一盘很大的棋不好说,但人都要饿死了,你草菅别人的性命成就自己的“大义”,这不是爱国者是爱国贼。

  时任河南学政的瞿鸿禨就上奏朝廷,指责洋人热心赈灾是趁我“民多愁困”,借机收买人心。
  迂腐果然不是一天练成的。
  河南尤其保守,官民上下一心,不准洋人逗留,更不许涉足地方赈务。开封市民还自觉张贴告示,声称“宁可食夷肉,不可食夷粟”。整个一外交部发言人的范儿,义正词严地绑架你爱国。
  日期:2011-08-31 11:35:11
  中国病人袁世凯 40
  且慢嘲笑这自上而下脑残加自残的举动,它是有其内在逻辑的。

  当你不理解萨达姆卡扎菲这些大独裁者何以像打了鸡血一样天天惹事到处树敌时,研究一下办公室政治就明了了。
  作为一个部门主管,当他面临团队成员的信任危机时,最好的办法便是塑造一个外部的、迫在眉睫的假想敌——当有危险逼近时,人类总是容易尽释前嫌携手与共。
  哈耶克也持同样观点:把“我们”和“他们”对立起来,是将群体步调一致地团结在一起的最佳方案。
  善于制造敌人和营造紧张气氛,是每个立志成为杰出独裁者的政客的必修课。
  于是,一场惨绝人寰的饥荒却没有激起大规模的民变,传教士的“转移视线”可谓功不可没。

  每天都是炼狱般的惨象。
  在袁寨长大的袁世凯从未如此真切地耳闻目睹底层的真相。他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驱驰于冰天雪地之中,手足冻裂,毫无懈意,参佐袁保恒办理赈务。
  而此刻,叔父已死。料理后事、交接公务的重担全部落到了不满20岁的袁世凯身上。
  出色的表现感动了新任的河南巡抚徐宗瀛,他决定按月发给袁世凯30两银子作为薪资,却被大头拒绝了。
  “先叔办理赈务,自备斧资,未支公帑,今于身后背之,可乎?”袁世凯那双圆圆的大眼中透露出的真诚让徐宗瀛感佩交加。

  诗言志。
  “不受金钱不受名,大权在手世人软”,大头的诗早就表明了他求的是什么。
  世间求官之人多如过江之鲫,官场上的人情练达袁世凯早已谙熟。也正因看透,他从不指望基层的官员胥吏能实心放赈,而是宁可劳碌奔波,将钱粮亲自送到可靠的士绅手中。
  而士绅,这个向来被视为官民之间缓冲带的阶层也正在沦陷。袁世凯亲眼看到,一个家有良田五百亩的地主想低价抛售土地以换取粮食,找了好几个买主,出价都低得近乎白送。绝望之余,他在全家人吃的饭里放了砒霜。
  袁世凯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
  他瞥见了路边的粮仓,那是政府设在各地的官仓。
  自古粮仓系国脉,可眼前这些粮仓,还有几座能承担起救济灾民的重任?倒卖官粮早已司空见惯,硕鼠们为补亏空,在余粮中掺沙掺石灰;为应付检查,又将粮仓改造成瞒天过海的“夹心仓”。

  逐利,成了所有人生命中唯一的主题;逐利,一切无所不用其极。这片土地,似乎早已被上帝遗弃,自生自灭,早无救赎的可能。
  袁世凯的思绪随着镜头变成了旧胶片的颜色。
  充满颗粒感的画面中,童年的袁世凯经常坐在小板凳上听养父袁保庆给他讲那个写过《道咸宦海见闻录》的大清官张集馨的故事……
  日期:2011-08-31 21:53:51
  中国病人袁世凯 41
  以下部分前面发过,修改调整至此。
  咸丰十年,袁世凯出生那年,张集馨到福建当代理省长(署理布政使),遭遇了闽浙总督庆瑞的门房张七。

  在那个门房收红包不是新闻不收红包才是新闻的时代,张门房还是比较锐意改革的。估计因为看不惯那套“意思意思不好意思”的欲拒还迎,张门房定下规矩,红包当场拆封过秤,银两不足者请自觉打道回府。
  张集馨走马上任后,去见庆瑞。行规他懂,红包也备了,却因过秤时少了6分(一两的百分之六),被张门房不留情面地掷出。
  考虑到庆瑞说过自己性格刚硬,张集馨为了不给领导留下负面印象,只好强忍怒气,让家人再加一钱(十分),毕恭毕敬地送上,才算摆平。
  事实上,张集馨已经很会来事了,之前在陕西粮道(省粮食厅厅长)任上滴水不漏的表现堪称教科书式的案例。
  陕西粮道负责征收和供应西北地区的军粮,每年过手的粮食有一万五千吨之巨。如此敏感的岗位,道光敢让张集馨去,正是因为看中了他的人格端正和长袖善舞。而这两项似乎很难糅合的素质,缺了哪一个,都得出事。

  饶是张集馨会使双手左右互搏之术,上任第一天,头还是大了。
  前任粮道叫方用仪,神奸巨蠹谈不上,最后的疯狂不能少。卸任前让家人在大雁塔底下的批发市场批了300吨麦壳掺到粮仓里,以次充好。
  方用仪之所以敢铤而走险,是因为接任他的是署理粮道刘源灏。
  当时转发率很高的一条微博叫“署事如打枪”。由于代理某职任期很短,连打带抢成为习惯,方用仪算准了刘源灏宁可冒险背一背黑锅,也不愿放弃肥差的心理,同他顺利地办了交接手续。
  但当刘源灏拿着烂账找张集馨交接时,阻力出现了。
  人张集馨是准备在这安营扎寨大展宏图的,你一本烂账扔过来,还指望对方原地不动挨砸?
  刘源灏心知肚明,却一点都不紧张,因为他抓住了张集馨的软肋。

  首先,亏空就这几千两银子,而等方用仪回来重新交接,时间和经济成本加起来也差不多这个数了。在一切以实用理性为主导思想处理问题的中国,这条很有杀伤力。
  再者,较起真来不仅得罪人,还会在圈子里留下“不肯通融”的形象,非常不利于发展。这一条又击中了张集馨的要害。
  确实既厚且黑,不服不行,张集馨只好认账签字。
  噩梦才刚刚开始。
  首先要对付好八旗驻防军,这帮人打仗不行,挑刺一个顶俩。

  还好有成规可依。大军区司令“将军”和两个副都统是重点公关对象,以三节两寿(春节、端午和中秋,官员和夫人的生日)为例,张集馨一年要给将军送5000两白银。
  给副都统的要少得多,毕竟二把手说了不算。但得给人安排亲戚在粮道衙门上班,而且不用走萝卜招聘的过场。
  伺候好武官还有文官。不巧的是,此时此地的文官首领陕甘总督是林则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