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21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但就是这么一个把人性解剖到极致,对伦理学研究极深的人,也从不寄希望于人类能够通过提升道德来实现天下大治。毕竟草民君主,皆怀私心,康德认为唯有宪政和民主才会迫使他们彼此制约,难以作恶。
  日期:2011-08-14 17:23:45

  中国病人袁世凯 36
  当然,你会说,人毕竟是感情动物,通过文化来正面引导不是更好吗?的确,宋朝的小孩在听三国评书时,听到刘备败了便“频蹙眉”,听到曹操败了则“喜唱快”,貌似爱憎分明。
  可惜,哈耶克道出了真相:大多数人很少能够独立思考,他们更乐于接受现成的答案。
  杯具的是,这些答案往往是错的,至少是偏颇的。比如,一个天天看《非诚勿扰》的人还会相信中国女人不拜金吗?但现实中爱情至上的女人也并不少见。再如,对越自卫反击战初期,许多没上过战场只看过革命电影的新兵,一边举拳高喊,一边端着五六式就往前冲,死伤无计。这也是被错误答案给坑了。
  在一个枪稿软文满天飞的时代,引导之难在于引导者会出于自身利益刻意将大众引上歧路。

  女人对钻石的喜爱和对其他奢侈品一样,她们并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需要别人来告诉她。于是,广告中的明星不厌其烦地引导说你需要钻石,哪怕倾尽家财也要拥有,因为它意味着天长地久。
  不错,钻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宝石,其形成需要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可长达45亿年)。但遗憾的是,这和你感情的长久没有半毛钱关系。感情的长久只取决于恋爱的双方,一块石头不仅代表不了什么,看过电影《血钻》你还会了解到一颗钻石从非洲的采石场到你所在城市的橱窗要经历多少血腥和罪恶。
  引导之难更体现在人性深处的欲望。如果做爱没有一种让人爽到飞的感觉,谁会乐此不疲地去做呢?而没有了繁殖的冲动,人类不过是地球上众多绝种生物中的一种罢了。
  对同类的恻隐之心使人类超越了兽性,但欲望又将他们打回了原型。人性之复杂端赖于此。
  日期:2011-08-18 23:02:57
  中国病人袁世凯 37

  文化依靠制度来保障,制度需要文化来促进。西汉的路温舒曾在《尚德缓刑书》中提出过一个非常前卫的观点:言论,即便是胡说八道、诽谤朝廷,发言者也不应该被定罪。因为只有在宽松的言论环境下,真知灼见才有面世的机会。由于辞藻过于华丽(乌鸢之卵不毁,而后凤凰集;诽谤之罪不诛,而后良言进),此文还光荣入选《古文观止》。

  按照历史教科书“全世界人民都说我们好”的思路,早在汉朝路温舒就开始探讨言论自由的问题,又比西方早了两千年。
  可惜,两万年都没用。对一个政府,不要看它说了什么,要看它做了什么。没有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再美的文化也不过如火花般一闪而过。
  言论自由得以在美国实现源于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护。长期众口难调的文化氛围又使美国人达成了“中性原则”的共识,即只要是一个人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和他是好人坏人没有关系,和表达出来的东西是真理还是谬论也毫不相干。
  于是,一种默契建立了起来:自由的前提是不伤害他人的自由。
  这种制度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在古代中国几不可见,稳若磐石的体制也许对统治一个幅员辽阔的帝国意义重大,但并非不二选择。
  中国文化的模糊性体现在象形的汉字里,西方文明的逻辑性体现在排列组合的字母中。几千年来,文化的可能性被咂摸透了,却仍未推导出有实质进步的制度。容闳敏锐地看到,再拖下去不过是将今天的问题留给子孙,多几代人受罪而已。变,已成定局,无可阻逆。
  这场讨论在袁世凯幼小的心中投射下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蝴蝶已轻轻振动了它的翅膀。
  赴南京上任后,袁保庆发现,袁世凯对读书根本不感兴趣,帮他处理起公务来倒是得心应手。

  在扬州拜会退休的前任云贵总督张亮基时,袁世凯的机敏深受张的喜爱。张亮基当场做了一个让他后来悔恨不已的决定:留下袁世凯,同自己的儿子一起读书。
  袁保庆同意了。
  张亮基聘请的名师叫王伯恭。于是,在王老师悠久的教学生涯里,第一次领略了什么叫霸气外露。
  本来,王伯恭布置的课后作业题目很和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谁知第二天收作业时,映入眼帘的却是杀气腾腾的文字:
  东西二洋,欧亚二洲,只手擎之不为重(擎天柱?),吾将举天下之士席卷囊括于座下,而不毛者犹将深入。尧舜假仁,汤武假义,此心薄之而不为(反儒反得很彻底,堪为五四先声)。吾将强天下之人拜首稽手于阙下,有不从者杀无赦。

  王伯恭震惊了,登时许劭附体,针对袁世凯发表了一通清朝版月旦评:不以杀伐定国,就以杀伐乱世。
  袁世凯见王伯恭对他有了成见,愈发不想读书,索性唆使张亮基的儿子偷了家里的钱一起去嫖娼。
  张亮基发觉后,把袁世凯赶回了南京。这倒正合他意,早就待得不耐烦了。
  秦淮河、莫愁湖,这些酸腐文人们欢天喜地期期艾艾的场所袁世凯一般都是拉帮结伙骑马闲逛的,偶有所感也不拘韵律,写些豪气四溢的打油诗:
  我今独上雨花台,万古英雄付劫灰。
  谓是孙策破刘处,相传梅销屯兵来。
  大江滚滚向东去,寸心郁郁何时开。

  只等羽毛一丰满,飞下九天拯鸿哀。
  虽无韵味,但粗粝之中英雄之态毕露。十二岁的袁世凯未必明确人生的目标,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不想当人,想当神。
  1873年,袁保庆因患霍乱,挂在了盐法道任上。治丧委员会中,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走到了台前——淮军名将刘铭传和吴长庆。
  当年吴长庆他爸在安徽庐江办团练,被太平军包围,生死悬于一线。正好世交袁甲三就在邻近的淮北镇压捻军,吴长庆缒城而出,单枪匹马去求援。

  谁想袁甲三的儿子袁保恒不同意分兵去救,侄子袁保庆倒是力主救援,数日议论不绝,庐江城破,吴父败死。吴长庆痛感袁保恒顾己不顾人,与之绝交。对袁保庆却是感激不尽,与之结义,交情日深。
  袁保庆死时,官居从一品提督的吴长庆作为李鸿章的爱将,早已为淮军打造了一支劲旅,名为庆军。
  在长辈的帮衬下,十四岁的袁世凯办完丧事,同养母牛氏扶柩还乡。
  一年后,生父袁保中的死给袁世凯带来更为沉重的打击,要不是堂叔袁保恒回乡省亲,认定世凯是可造之材,将他带在身边、悉心指点,大头的童年铁定就悲催了。
  1875年(光绪二年),袁保恒升任刑部侍郎,袁世凯同自己最亲的弟弟袁世廉一道,随堂叔入京。

  日期:2011-08-28 20:43:59
  中国病人袁世凯 38
  北京。
  袁保恒与任内阁中书(内阁大学士的属官)的弟弟袁保龄共同担负起“世”字辈的教育责任。
  尽管师资队伍堪比乾元国学班,袁世凯花在研究兵书上的时间还是远远超过了读四书五经。不仅如此,关心国家大事的他还经常写杂文讽刺时弊,很显然是受了容闳的影响,但不能因此就说人是美元党,毕竟那会大头连美钞长啥样都不知道。

  袁保龄给多动却勤奋的袁世凯下了“中上美材”的评语,袁保恒更是“手批嘉勉,喜其留心时事”,一直带在身边帮他上传下达。
  袁世凯思维敏捷,逐渐对官场的游戏规则了然于胸,不免有些沾沾自喜。袁保恒却给侄儿敲响了警钟,指明了他性格上一个致命的弱点:思虑太多,防患太深,日后遇大事恐难立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