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病人袁世凯——辛亥百年,世事新说》
第10节

作者: 临川之笔2009
收藏本书TXT下载
  黑黑黑,黑到最后就是黎明。什么仁爱兼爱,什么有为无为,什么格物致知,什么知行合一,我只要两个字,亡清!当所有的希望都已变成绝望,你敢不敢将人生变成一局棋来赌?!
  如此心迹,袁世凯只向视为大哥的徐世昌袒露过。而徐世昌则很少跟袁世凯臧否时局,因为他记得很早的时候,大头就向他表达过一个观点:对于一个恶政府而言,讨论它有多恶为什么恶怎么才能不恶如何在恶政府下生存等等等等,都是毫无意义的。
  唯一有意义的是:如何终结一个恶政府。

  相比于发动群氓起义,袁世凯更乐意亲手杀死恶政府,再闭上眼睛嗅一嗅剑身上的血腥味。那是何等极致的快感。
  无视群氓是因为中国的历史突出体现了“两暴文化”。一个暴君,一个暴民,轮流坐庄。顺民被暴政盘剥得太厉害,就会变成暴民,揭竿而起,取暴君而代之。暴民掌权后不用多久,自己也将变为暴君,进入下一个轮回。
  穿上龙袍是暴君,脱下龙袍就是暴民,骨子里都一样,谁也不比谁更高尚。起义口号喊得再响亮,也不代表暴民就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因此,历代亡国之君,非亡于无德,而亡于无能,以至于政治(官僚体系失控)和经济(土地兼并、财政赤字)的全面崩溃。
  当繁星消逝在苍穹,当满天飘零着花朵。当爱情的传说、理想的神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已绝迹,亡清,便成为袁世凯终极的追求。
  同样身处于黑色世界的徐世昌,遵循的是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生活态度。情顺万物而不应物,一切顺势而为。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对袁世凯的目标表示不解,直到有一晚,提起这个问题时,袁世凯默然半响,才缓缓道:
  这的确是空前的挑战。但少了它,人生将是何等的空虚啊!
  徐世昌明白了,此事无关立场无关良知无关道义无关生前身后名,亡清的意义就是亡清本身。
  这是袁世凯的专属游戏,早已深深嵌入他的生命。这是一款需要献祭的游戏,殉道者的幸福不在结果在过程。

  日期:2011-03-20 17:10:18
  中国病人袁世凯 17
  1859年,袁世凯(字慰庭)出生在河南省项城县。
  一年后发生的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近代史的走向。辛酉政变将慈禧推上了权力的巅峰;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廷进一步迈入覆灭的深渊。
  1860年10月24日的下午,北京安定门到礼部衙门长达5公里的道路两旁,挤满了翘首张望的中国民众。他们一如既往的神情麻木,默不作声地目送英国公使额尔金乘坐的轿子在一百多名英国龙骑兵和两个步兵团的护卫下,前往《北京条约》的签字现场。
  这一天,对于道光帝最宠爱的第六子,年仅27岁,刚刚步入帝国权力中枢的恭亲王奕䜣而言,充满了奇耻大辱。
  一个英国使团的随员回忆道,当额尔金的轿子随军乐团吹奏的《天佑女王》抵达时,亲王本人走上前去,抱拳施礼。但额尔金只是“高傲而轻蔑地看了他一眼,微微欠身表示回礼。”

  在深入到这个停滞而破碎的帝国核心后,北京城让前来游历的英法两国使团大失所望:“乍看上去,人们还能想象一下,这座巨大的城池该掩藏着多少奇珍异宝。一旦走进,却发现到处都是肮脏破旧的房舍,旗人区的主要街道,比中国任何其他城市的都要宽阔,但既没有铺上石板,也未留出人行道,仅仅是破烂不堪的碎石路面,夏天尘土飞扬,冬天满是污水。垃圾和粪便随处可见,臭气冲天。”

  一个法国军医在日记中写道:“衣衫褴褛、满脸怀疑的老百姓在坑坑洼洼、布满车辙的大道上毫无生气地跋涉。延绵不断的,是用没烧透的青灰砖砌成的单调房舍,这使我们失去了远距离眺望京城时的美好印象,以及消融在金黄色落日余晖中的无限遐想。”
  为了讨好征服者,奕䜣屈辱地知会几个月前才下令焚毁了圆明园的额尔金,如果他愿意,欢迎参观北京城内的皇宫。
  11月6日,英法使团在钦差大臣恒祺的带领下走进了紫禁城。
  然而,法国使团的成员对这座帝国心脏的第一印象不过是:“诚然,皇宫拥有漂亮的汉白玉栏杆、精美的台阶,但总体状态破败不堪,建筑物上到处是裂缝和苔藓,书房的书架上空空如也——书籍早已被迁往圆明园,遭遇了众所周知的厄运,在大火中化为灰烬。”
  就在这一天,《北京条约》的协议被写成布告,张贴在城墙上。

  布告前,人头攒动。一些识字的,将条约上的内容逐条解释给其他人听。人群充满了好奇,窃窃私语,仿佛在讨论一则无关痛痒茶余饭后的话题。
  人们已经在冷酷的社会里练就了一颗更加冷酷的心。抱怨、嫉妒、仇恨、讥讽和猜疑是他们习惯性的情绪,而爱、宽容、理解、体谅和分享,似乎永远也不会降临这片惨遭诅咒的土地。
  这是一汪绝望的死水,人与人之间的苦痛从不相通,以至于再深的痛苦也只能像冰雪飞落大海一般悄无声息。长此以往,麻木便成了最妥当的表情。
  当然,在以吏为师的中国,所有的愚昧和丑陋都是自上而下的。
  1692年,画家王翚(音同灰)志得意满地在他的一幅山水画上题词,说这是宋代一件临摹品的临摹品。
  和他同时代的令一个擅长画花的恽寿平,则被评论家称赞为深得11世纪画家徐崇嗣的“没骨”之法,并将二人的作品相提并论。

  同样的例子出现在中学的历史教科书中。你经常能看到,在遥远的过去,某某某因为复兴了更加遥远的某种诗词散文的写作风格,而名垂文学史。
  这是因为,在赫胥黎的《天演论》被严复介绍进来之前,中国古人的大脑里是没有“时代在进步”这个观念的。
  就因为孔子憎恶春秋的礼崩乐坏,儒家坚定不移地认为最好的时代在上古,越往后往差。喜欢开历史倒车的孔子,本着不尊重科学的态度,焚膏继晷地吹捧尧舜禹,即使这三人的事迹怎么看怎么像神话传说。
  传统的力量是如此顽固,以至于纪晓岚武断地认为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所做的《坤舆图说》中有关世界七大奇迹的记载,是抄袭的中国古书。
  因为骂毛泽东领导的农民运动是“痞子运动”,而被农民当做“土豪劣绅”处决的学者叶德辉在其《西医论》中讥讽洋人“胎儿在母腹,其足向天,其头向地”的说法,认为“中国自生民以来,男女向背,端坐腹中”。最后,颇为满意地总结道:“是知华夷之辨,即有先天人禽之分”。

  要知道,叶德辉发表这番言论,已是纪晓岚死后整整一个世纪。
  日期:2011-03-22 00:14:32
  中国病人袁世凯 18
  其实,连一向以正面形象出现在清宫剧里的林则徐,也在日记中自以为是地嘲笑英国士兵“腿足缠束紧密,屈伸皆所不便”,英国妇女坦胸露乳,婚配自由,“不避同姓,真夷俗也”。
  事实上,晚年的林则徐看到了中西差距,但这不仅于事无补,还造成了他人格的严重分裂。
  于是,两个林则徐出现了。一个是教科书里的文臣模版,一个是无可奈何的常人。
  模版林则徐是主战派,他用中国的古法百战百胜,可惜奸臣琦善(瑞澂的爷爷)收了英国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林则徐的奏章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但自打被道光冷落,就再也没有机会实践他的那些战法。

  幸好没实践,不然林文忠公恐怕得晚节不保。
  常人林则徐意识到中国军器不如西洋,便竭力购买外国枪炮,派人翻译外国刊物。同时,他将搜集到的材料交给了魏源,助他编成了《海国图志》。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