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10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公子吕再次看不下去了,对庄公说:“可矣,厚将得众。”——意思是差不多了吧,你在这样放任下去,他的势力越来越雄厚了,老百姓都会去归顺他了。
  庄公对此的评价是:“不义不昵,厚将崩。”——意思是说段这个人,所做的事情,从臣子角度来说,他对君主不义;从弟弟角度来说,他对我这个哥哥不亲啊。这种人就算看着势力雄厚强大,最终也会失败的——因为没有占据道义。
  我估计祭仲和公子吕对于庄公的说法,虽觉得有理,但也未必完全支持——因为都觉得段已经尾大不掉了。但有什么办法,庄公是国君么,他说了算。
  段一看,哟,我哥这是没把我放在眼里呢还是人傻啊?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赶紧的,抓紧时间修成筑墙,聚集士卒,备好兵器,准备袭击都城发动政变。而偏心眼的武姜这时候已经准备好了作为内应,里应外合这政变不成功都说不过去啊。

  但是可能是段的保密工作做的不好——我很怀疑其实一方面可能是庄公此前一忍再忍麻痹了段导致他保密工作没做好,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实际上早就处心积虑准备收拾段的庄公情报工作做得太好,早早在段的身边安插了眼线——庄公居然提前知道了段准备发动政变的时间。于是他果断出手,“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公子吕大兵压境下,京的臣民迅速叛变段向庄公投降,段逃奔于鄢,庄公痛打落水狗,一直追讨到鄢。五月辛丑日,段从鄢逃亡投奔共国。共国,在今天河南辉县一带,后来被卫国所灭。段之所以被后人称为“共叔段”,应该说就是出自此,这是因为首先段最后落脚点在共这个地方,其次按古人伯仲叔季的说法他是弟弟,那时候对于年龄较小的统称为“叔”,第三是由于段的名字是段,所以三者结合,《左传》里称呼他为“共叔段”。

  郑伯克段于鄢到此告一段落,至于母亲姜氏,庄公将她安置在城颖——这个地方在今天的河南襄城县东北。面对从小到大一再侵害自己的母亲,庄公立下了“不及黄泉,无相见也”这个誓言,我们都知道黄泉就是死亡的代名词,庄公的意思就是与母亲至死也不愿再见了,可见庄公对母亲姜氏的失望与痛恨。
  但是,很快在对母亲这件事上,庄公后悔了。我想,也许毕竟是母子连心,也许是庄公身为一国之君,在那个讲究“孝”的年代他多少还得顾忌别人对他的看法,母亲所作所为再不对,也是母亲。但是誓言在先,如何两全他也为难。
  这时候有个叫颍考叔的人敏锐地猜到庄公心思,于是这个人有意设计了一次与庄公共进餐的机会,在进餐的时候巧妙的把话题引到母子相处上,并针对庄公的难点给出了一个合理的解决方案。按照他的方案,庄公地下挖掘了隧道,深及见水,然后与母亲重逢在隧道,这次相见的过程双方都很愉快,相见之后,按照《左传》的记载是“遂为母子如初”。颍考叔聪明的解决了庄公的难题,这种人想来之后不会混的太差。至于庄公与母亲的“遂为母子如初”到底是真的双方摒弃前嫌了还是面子上过得去,只有当事人自己心里清楚吧。

  《春秋》对于这件事只是简简单单记载了“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对此《左传》的解释是“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意思是说《春秋》认为段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弟弟的身份,所以《春秋》里不把他作为弟弟来记载(因为没有称他为“叔段”而直接叫“段”);段和庄公兄弟之间的战争犹如两个国君之间的战争,因此用了“克”字;称庄公为“郑伯”,意思是作为哥哥的庄公,面对弟弟不断犯错滑翔深渊,没有及时引导他改正往好的方向发展,没有尽到一个做哥哥的责任。也说明庄公其实心底早就有了要杀掉弟弟的念头了。因此没有用“出奔”来说段的结局,就是表示在谴责庄公。

  日期:2022-09-02 20:47:18
  针对这件事,《谷梁传》的说法如下: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春秋》用“克”字,是指庄公能杀死段,但之所以没有用杀字,是为了表现段有军队。段是庄公的弟弟,按照《春秋》的惯例,如果国君杀了世子或者同母兄弟,则用他的爵位称呼他。因为这里用爵位称呼庄公,所以说明段是他的弟弟。段是弟弟,《春秋》却不称他为弟弟(意思是说如果段的行为符合弟弟的身份,那么正常情况下《春秋》应该称呼他为“叔段”而非“段”),是公子《春秋》也不称他公子(意思是说如果段的行为符合公子的身份,正常情况下《春秋》应该称呼他为“公子段”,如同前面提到的公子吕一样),这就是斥责他的行为有失做弟弟做公子的身份,因此《春秋》里鄙视段。但是《春秋》也认为庄公做的太过分了,因为事实证明其实他也是一直想置弟弟于死地。最后还特意强调“于鄢”是说庄公一直追到鄢这么远的地方就为了把弟弟杀掉。在这件事情上处心积虑,就如同从母亲怀中硬把弟弟夺过来杀死一样,真是过分。那庄公怎么做才对呢?《谷梁传》认为庄公应该“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意思是说在段逃亡的时候,庄公应当慢慢追,有意放跑弟弟给弟弟一条生路,这才是对亲弟弟应有的和善做法——按《谷梁传》的说法,《春秋》记载的“郑伯克段于鄢”六个字,其实含蓄地说郑庄公最终在鄢这个地方把段杀了。

  《公羊传》的说法如下:
  克之者何?杀之也。杀之,则曷为谓之克?大郑伯之恶也。曷为大郑伯之恶?母欲立之,己杀之,如勿与而已矣。段者何?郑伯之弟也。何以不称弟?当国也。其地何?当国也。齐人杀无知,何以不地?在内也。在内,虽当国,不地也。不当国,虽在外,亦不地也。
  这段话的意思大致跟《谷梁传》差不多,也是说《春秋》用“克”,意思是庄公杀了弟弟段,但没用“杀”特意用“克”,是强调郑庄公在这件事上罪恶之大。庄公的母亲想要立段为国君,庄公却把段杀了,显然庄公并不爱这个弟弟,如果真爱这个弟弟的话,还不如当初庄公不给他地盘算了——庄公当初给他地盘并且一再纵容段就是没安好心想故意陷段于不义啊。段是郑庄公的弟弟,但《春秋》不以弟弟称呼他,是因为他把自己放在与国君对等的地位来与自己的国家为敌。特意写明鄢这个地点也是因为这个缘故。后来齐国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公孙无知搞政变被齐人杀了,《春秋》里就没写明地点,是因为整件事都发生在齐国都之内。发生在国都之内,即使被杀的人与国君地位对等,也不写明地点。不与国君地位对等的,就算是杀死在国都之外,也不用写明地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