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传读书笔记》
第11节

作者: 清河县西门大官人
收藏本书TXT下载

  按照《左传》的说法,应该是庄公逼得亲弟弟段流亡他国。但按照《谷梁传》和《公羊传》的说法,庄公杀死了弟弟段——我其实更喜欢《左传》的结局,因为如果是这样,那这件事情上我觉得从家庭伦理角度来说,好的一点是虽然庄公兄弟兵戎相见,但最终并没有做到你死我活。庄公还是做他的国君,段则只不过是流亡他国而已。但到底哪种说法是对的,我查资料似乎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史记·卫康舒世家》在记载卫州吁弑君事件的时候,提到了段兵败于鄢后与卫州吁结盟,后来甚至纠结陈国蔡国起兵伐郑,则段逃亡未死的概率更大一些。

  按照史书的记载,“郑伯克段于鄢”这件事发生在郑庄公二十二年,这时候的庄公和段都三十出头。庄公隐忍了二十多年,终于对这个弟弟一击得手。我不知道此后若干年,夜深人静的时候,庄公会不会想起段,会不会想起他们孩提时代——想来兄弟之间多多少少总会在黄发垂髫的时候有些玩耍打闹的经历吧?还有那个若真的如《左传》所言没有被杀死而只是流亡他国的段,是否亦会在异国他乡的某个时刻回想起这些?他们想起这些的时候,心里又会是什么感受?

  段的形象,在《春秋》及三传里,谈不上好。从传统的角度而言,我们今天也会觉得段就是一个谋逆的奸臣。不过我在网上查阅相关资料的时候,看到这样一种说法,说《诗经》里的《郑风·叔于田》和《郑风·大叔于田》两首诗中的“叔”,就是共叔段。这两首诗分别如下:
  《郑风·叔于田》
  叔于田,巷无居人。岂无居人?不如叔也,洵美且仁。
  叔于狩,巷无饮酒。岂无饮酒?不如叔也,洵美且好。
  叔适野,巷无服马。岂无服马?不如叔也,洵美且武。
  《郑风·大叔于田》
  叔于田,乘乘马。执辔如组,两骖如舞。叔在薮,火烈具举。襢裼暴虎,献于公所。将叔勿狃,戒其伤女。

  叔于田,乘乘黄。两服上襄,两骖雁行。叔在薮,火烈具扬。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抑磬控忌,抑纵送忌。
  叔于田,乘乘鸨。两服齐首,两骖如手。叔在薮,火烈具阜。叔马慢忌,叔发罕忌,抑释掤忌,抑鬯弓忌。
  田,通畋,意思就是打猎。我们知道《诗经》里的很多诗,是来自当时的民间歌谣。在第一首《郑风·叔于田》里,主人公出去打猎的时候,不光形象俊美,而且品行又好又仁爱又勇武。在第二首诗《郑风·大叔于田》里,更是详细的描述了这位“叔”打猎时候的威武英姿。如果真的认为这两首诗里的“叔”就是共叔段,那么在这两首诗里,段的形象其实挺好的。说明郑国民间对段倒是挺敬爱的。甚至有学者认为之所以这两首诗里夸赞“叔”(或者说叔段),就是为了反衬并讥讽庄公。

  但是我个人觉得对这两首诗这种解读未必准确。诗里的“叔”,未必是叔段。尤其分析第一首诗《郑风·叔于田》里,我觉得更像一个怀春的小姑娘对自己心上人的夸赞。“叔”,应该是对年轻男子的代称,犹如我们今天称呼的“小帅哥”一样。同样,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这首诗里,这位主人公在女孩子眼里“洵美且仁”“洵美且好”“洵美且武”,形象完美的不得了,以至于看到他的时候,在女孩子眼里“巷无居人”“巷无饮酒”“巷无服马”——难道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只是当女孩子看到自己心爱的男子的时候,眼里只有这个人了,即使“巷有居人”“巷有饮酒”“巷有服马”,但她都注意不到了,此时此刻她目光的焦点就聚集在这个男子身上,我的眼里只有你,其他东西都熟视无睹了。在第一首诗《郑风·叔于田》里,我们尚可以说观察者眼里只有主人公,但等到了第二首《郑风·大叔于田》里,关注点较之第一首诗则更加细微了,直接聚焦在主人公具体细微的一举一动上了。也许,只有爱情滋润下的小姑娘,才会这样的为心上人痴迷吧。

  按照一般的观点,认为西周分封的时候,诸侯国的爵位是五等,分别是公、侯、伯、子、男。前面提到的宋国,爵位就为公,属于最高等级。宋国之所以地位尊贵,原因在于宋国是被周推翻的商朝的后裔。前面我们讲述过武庚之乱,最初武王是封纣王的儿子武庚以续殷祀的,但是武庚后来叛乱被周公平定后,周公改封纣王的弟弟微子代武庚奉其先祀。出于对前朝的尊重,周王室名义上以客之礼待宋,因此宋国的地位是最高一等的“公”,也就是宋国的国君封号的都是“宋*公”。除了宋国,据说还有分封黄帝后裔的祝国、炎帝后裔的焦国、尧帝后裔的蓟国、舜帝后裔的陈国、夏禹后裔的杞国也都是公爵,另外文王的弟弟、武王的叔叔虢仲分封在了虢国,这个也是公爵。此外还有文王伯父的后裔封在虞国,这也是公爵——据说之所以虞国地位这么高,是因为文王的祖父周太王有好几个儿子,其中包括吴太伯、太伯的弟弟仲雍,以及季历。本来是轮不到季历继承父亲的位子,但是季历这个人很贤能,而且他的儿子姬昌也很贤德,所以太王就有意传位给季历。太伯和仲雍察觉到了父亲的想法,兄弟二人为了成全季历就出奔到了吴越一带,并且“文身断发”以表示不能继承父亲的位子。后来季历继承了父亲的位置,再后来把位子传给了儿子姬昌就是周文王,然后才有武王灭商。所以武王为了感激吴太伯、仲雍的这段恩情,灭商后,把仲雍的后人虞仲封在虞国。

  第二等的就是侯爵,这种封国要么是宗亲,例如鲁、晋这些,要么是有大功于周王室,例如齐国,就是周朝开国第一功臣姜尚的封国。这类国家的国君,按照正常礼制,封号应该是“鲁*侯”、“晋*侯”、“齐*侯”才对——但是实际上的称呼往往是“鲁*公”、“晋*公”、“齐*公”。之所以这样,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惯例诸侯去世以后,都称为“公”,所以后来我们才看到了许许多多的公,甚至许国这样的男爵、邾国这样的子爵,国君在书中也以“公”称呼,就是这个原因。另一种情况是我自己的猜测,我觉得可能剔除宋国的特殊出身,这类诸侯国才是实打实的一等封爵,所以这些诸侯国内部称呼自己国君的时候,都会抬高一个档次——类似情况今天也存在,例如某领导姓王是副处长,正常情况下我们一般称呼的时候都是“王处”,谁要是刻意称呼人家“王副处长”,要么是有意办难堪,要么就是情商低。至于齐国后来还出来了齐宣王、齐威王这样的称呼,那就真是胡闹僭越了。

  第三等是伯,我们在这里看到的郑国就是这个等级。后来的秦国也是这个等级。但是因为庄公后来在周王室担任卿士,这让他有了一个类似王室高级行政管理人员的荣誉光环,从而在伯爵的基础上获得了“公”的尊称。所以对郑庄公的称谓,如果尊重他,那么应该是抬高档次在《春秋》里称呼他为“郑庄公”的,相应的,如果作者对庄公持肯定态度,那么“郑伯克段于鄢”这条记录至少应该是“郑庄公克段于鄢”,但是《春秋》里依然是按照庄公真实的爵位伯爵来记载并称呼他,后人据此就认为称呼“伯”就意味着在“克段于鄢”这件事情上,对庄公并非持肯定态度。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