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大变局——战国篇》
第58节

作者: 村人老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23-02-27 20:13:10
  ~~《垦草令》~~
  《论语》记载,端木赐向孔子请教治国之法,孔子这样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意思是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对于一个国家而言,要在乱世中站稳脚跟,首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连肚子都填不饱,还谈什么强国称霸?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委托商鞅起草法令,商鞅就以农业为基,以粮食生产为纲,制定出一揽子政策,统称为《垦草令》。 
  《垦草令》是个预案,我们可以将其视为变法的序幕,但它指向明确,操作性强,而且充分体现了商鞅的法家理念—管理、干预。笔者曾解读过法家先驱人物管仲、子产的改革,也介绍过法家巨擘李悝的变法,但商鞅比起他们可要强硬得多,这个《垦草令》是既直接,又强烈!
  日期:2023-02-27 20:15:41
  笔者将其内容进行归纳,简单做个介绍:
  首先,从制度着手,打造利于农业生产的社会环境。
  举几个例子。
  如必须做到当日的政务当日完毕,不得拖沓迁延(无宿治),这样官吏就无法利用时间差搜刮民众。
  如各郡县的政令必须一致(百县之治一形),这样官吏就不敢混淆视听,不敢额外征税,如果做了违背政令的事情,很快就会暴露。  

  如根据粮食产量计算田赋,并进行公示,这样官吏就不敢勒索敲诈。
  第二,迫使各种行业的人从事农业,增加农民数量。
  当初秦献公迁都栎阳,曾提到一个原因,栎阳多大商巨贾,城市繁荣,利于发展。但在商鞅看来,商人是国家的危害,他们交易物资,集聚大量财富,参与兼并土地,所以国家应该限商、抑商。
  商品交易不是需要交纳赋税吗?
  那就大幅提高税率,加重关卡和集市的税比。
  商人不是雇佣奴仆吗?
  那就让这些奴仆都到官府登记注册,按名册服徭役。
  商人不是有钱吗?

  那就责令他们为军队提供兵器铠甲。
  还有,贬低商人的地位,严格限制粮食流通,商人不准买卖粮食,否则严惩不贷。
  商人无利润可赚,反而被压制盘剥,叫苦连天,不种地就没有饭吃,打算经商的人看到这种局面就不敢下海。慢慢的,商人们只能放弃商业,从事农业了。
  日期:2023-02-27 20:30:12
  春秋中后期,列国兴起了公卿大夫招揽门客的风潮。这在商鞅看来,也是不能容忍的:这是诸侯权力下移,卿大夫坐大的表现,另外,那些门客吃闲饭不劳动,严重危害农业生产。所以,要按照门客人数对公卿大夫收入人头税,再派出沉重的徭役压给他们。“如此,公卿大夫就不敢大肆收留门客,那些邪僻、**、懒惰、四处游说的人没地方混饭吃,就只能去务农。”商鞅对秦孝公说道。
  还有推行“一山泽”制度,就是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泽。

  众所周知,管仲曾在齐国推行“官山海”政策,山林湖泽资源统归国有,民众进行备案后可获得开采权、经营权,这样既能富裕民众,又增加国家税收。
  这在商鞅的法令中,门都没有!
  你想承包山头,加工林木?
  呸,想得美!国有的,绝不允许私人染指。
  你想进山里逮兔子,到河里摸小鱼儿,过悠哉悠哉的生活?
  呸,想得美!你这属于懒汉闲汉,猎取国有资源。
  秦国不养闲人,全部种地去!
  商人变成了农民,门客变成了农民,闲汉也变成了农民。

  农民多了,粮食生产就有了保证。
  日期:2023-02-27 21:56:14
  但是,有句话这么说,“民动如烟”。
  看过《春秋篇》的朋友都知道,在春秋时代,上至公卿大夫,下至普通民众(不包括失去自由的奴隶),都有“适彼乐土”的权利。国君无道,做臣子的可以改投它国,听说某家宗主出台了利民政策,民众可以投奔他。在那个时代,地广人稀,人口就是最大的生产力,而一位优秀的君主、一个好的制度就能吸引人口、资本、技术流动,这就是春秋时代许多国家和世卿改革的动力之一。这就叫人心依附,今天的我们称之为“用脚投票”。

  但在商鞅的眼里,这是绝对不行的。人都走了,谁来种地?谁来生产?谁来建设国家?
  所以,必须将民众捆绑在土地上。
  “迁徙自由对国家是一种危害,必须禁止!”商鞅说道,“废除旅馆,那些不安心本职、喜好交游的人就无法四处周游,那些开旅馆的人就没有办法谋生,他们只能去务农。杜绝了民众迁徙,那些摇唇鼓舌迷惑民心的人就无法进行煽动了,那些愚昧无知性情浮躁的人也就一心扑在土地上了!”
  这算是困住民众的腿脚,但还不够。人心似水,民众要受受到引诱、迷惑、煽动,怎么办?

  日期:2023-02-27 21:56:38
  商鞅制定了三条针对性措施:
  第一,“无以外权爵任与官。”
  意思是绝不能任命儒生、策士为官。因为给了他们官职,农民们看到了,就会重视学问,轻视农业。老农民教育自家孩子,就会说:好好念书,长大了做官,不要像你爹,一辈子面向黄土背朝天。要都这样的话,谁还种地?
  所以商鞅反其道而行之。民众不看重学问,才会安心种地;不认为学问尊贵,就会愚笨无知;不想法设法出人头地,就会老老实实耕种土地。
  第二,“声妓无通于百县。”
  就是禁止欢悦的音乐和奇异的服饰在各郡县间流行。
  欢快的音乐扰乱人的心智,奇异的服饰涣散人的意志。大家都羡慕演戏唱歌挣钱又潇洒,谁还愿意种地呀?
  第三,“国之大臣、诸大夫,博闻、惠辩、游居之事,皆无得为,无得居游于百县。”
  意思是公卿大夫们不要没事就去各郡县转悠。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博学多问,能言善辩,见多识广,往下面一转悠,农民听了他们的言论,看了他们的奢侈,心思就动摇了,风气就变坏了。
  商鞅又规定,“重刑连其罪”,就是说建立联保制度,让民众互相监视,如果一个人犯了罪,其他人一起受罚,一个人惹是生非,父母妻子都跟着倒霉。商鞅捻须冷笑,“如此一来,那些性格暴躁的人就不敢打架斗殴;凶狠强悍的人不敢争吵斗嘴;懒惰的人不敢到处游荡;喜欢挥霍的人不敢肆意妄为;花言巧语、心怀不良的人不敢进行欺诈。这五种人消失了,农业生产就得到保障了。”
  总之,就是隔绝民众与外界的交流,让民众无法接触新鲜事物,压抑民众欲求,强迫民众心如止水,把精力最大限度转移到农耕上来。

  此时,我们大致能理解商鞅为什么说“伯者之术,悖逆民情”了。
  那么,这种悖逆民情之法效果如何呢?
  据《史记》记载,《垦令令》推行之后,贵族利益被限制,商人、游士被迫从事耕种,农民被迫垦荒增产,社会各阶层都表示厌恶、反感。不过三年之后,秦国大量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大幅攀升,国库充盈,经济稳定,民众习惯了管理,感觉这样的日子其实也挺安适的。
  “卒用鞅法,百姓苦之;居三年,百姓便之。”
  —《史记秦本纪》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