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36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苏亦不坚持,直接喊杨老师,杨式挺说,“苏先生在电报里面说,你没有多过本科,所以没有进行过田野发掘实习,也没有下过考古工地,所以,这两三个月让我尽量带你熟悉一下考古队的情况,这些都没有问题,但,这里面有一个前提,就是你要能够坚持的住,下考古工地挺苦的,希望你有个心理准备,这点没有问题吧。“
  苏亦还是摇头,“没有问题。”
  他前世由不是没有下过考古工地,考古队啥情况,他也不算陌生,而且,苏秉琦先生让过来省博找杨式挺先生已经对他很照顾了。
  就是考虑他是广东人,年纪还小,不合适去外地,而广东的饮食气候更加合适他。
  这种情况,他还有问题,那还学什么考古。
  杨式挺笑,“那就好,不过,这段时间,省博这边还没有主持发掘计划,所以,需要你留在文物研究室这边熟悉一下资料,如果没有问题的话,你这两天就需要过来这边报道了。”
  苏亦问,“现在可以吗?”
  杨式挺哈哈笑,“没有问题,没有想到小苏你还挺着急的嘛。”

  苏亦尴尬,“主要之前耽搁太多的时间了。”
  杨式挺点头,“你这个态度就挺好,不过之前,也不算耽搁,像你这样的年纪,能够踏实坐下来看文献,已是不容易。对了,苏先生,说你的古文字功底很好,熟悉甲骨文跟金文,如果你对这个方面感兴趣的话,我可以介绍你认识中大的商承祚先生,他可是我们岭南有名的古文字专家,商先生的大名,你应该听过吧。“
  苏亦点头,“不陌生,之前还拜读过商先生的文章。”
  确实不陌生,岭南的文化名人,在国学方面的声誉,不亚于关老在国画领域的声誉。

  商承祚先生,这可是一位牛人。
  而且还是一位年少成名的牛人。
  从小酷爱古文物及古文字。
  为求深造,1921年秋天到天津,拜师罗振玉。
  20岁入北京大学研究所,为国学门研究生。

  实际上,也不比苏亦多多少。
  然而,才过一年,人家就出版了一部甲骨文字典《殷墟文字类编》,可谓弱冠成名。
  对此,罗振玉跟王国维俩人都赞许不易。
  然后,又过了一年,就认识同为广东东莞人的容庚。
  说到容庚,也是一位名人,当年,留守伪北大当教员,然后被傅斯年提出北大,他一肚子火,极为不满,最后没有办法才回到中大任教。
  也正式因为如此,才让中大的古文字研究室,名震学界。
  不过,说到商承祚出版《殷墟文字类编》的时候,也挺有趣的,是他父亲商衍鎏出钱刻木版,花了八百多块钱于印成了商承祚先生的第一部著作。
  也就是后世比较流行的自费出版了。
  然而,自费出版学术著作,却得到学界大佬罗振玉跟王国维的肯定,可想而知,商承祚先生的牛掰。
  然而,前世,苏亦对于商承祚先生最为感兴趣的,还是他的书法篆刻。
  商承祚不仅古文字造诣了得,书法篆刻的造诣也更加了得。
  八十年代,中书协广东分会成立,他还担任过副主席。
  可想而知,他在书法篆刻方面的影响力。
  这也正常,商承祚的老师罗振玉就是一个著名的书法家,还创造出甲骨文书法。
  他前世读的就是美术史,这位先生跟关老一样,都是无法忽略的存在的岭南书法绘画领域的大名人。
  只是苏亦没有想到,自己会因为杨式挺先生有机会跟他认识。
  然而,杨式挺先生接下来的话,就再一次让苏亦感觉这个世界好小。
  因为杨式挺说,“商承祚的公子,商志(香覃)先生就是中大考古专业的教授,我跟商志(香覃)教授的私交不错,上个月见面的时候,还聊过你呢。”
  苏亦好奇,“我?”

  杨式挺笑,“是的,说我们广东新会又出人才了。”
  苏亦忍不住感慨,这个世界真的好小。
  见苏亦疑惑,杨式挺解释,“你通过北大研究生复试的消息上报之后,老商就不停的感慨,自己要是能收到你这样的弟子就好了。”
  苏亦装傻,“我之前不太了解中大这边的情况,一直以为中大没有考古系。”
  他之前压根就没考虑要读中大的研究生。
  不然,梁钊韬肯定是首选,毕竟有关老的关系。
  商志谭教授,要不是杨式挺突然提到他压根就想不起来中大还有这一号人物。
  至于商承祚老先生,苏亦倒是知道,却不在他的考虑范畴。
  他不想成为古文字专门学者,甲骨文,青铜铭文什么的,了解就好,研究一辈子,不是他一生的爱好,再说,他的优势也不在此。
  听到他的话,杨式挺笑,“中大确实没有考古系,就连咱们北大的考古专业也在历史系里面,而中大的考古专业也差不多。老商跟我说,梁钊韬教授都公开喊话要跟北大抢你了,所以,你在咱们广东考古圈子内,已是名声鹊起。”
  苏亦摇头,“都是虚名。”

  杨式挺笑,“你要没有通过北大复试,老商肯定愿意收你当他的研究生,现在嘛,轮不到他了。甚至他还跟讨论,你没通过复试的可能性有多大,我当时就让他别惦记你了,没戏,这不,你现在都成我的师弟了。”
  似乎看到商志谭教授吃瘪,杨式挺先生挺开心的。
  似乎,两人的关系,是真的很不错。
  杨式挺商志谭两人私交甚好,细细想来,并不让人意外,两人都是广东考古系统的,日常工作肯定没少交集。

  而这种交集,可以追溯到多年之前。
  杨式挺说,“我58年毕业后,就被分配到广州哲学社科所历史研究室任职,因为考古人才稀缺,很快,就出任考古组组长了。59年的时候,省里组织了一批文物干部去洛阳田野实习,一共七人,我跟商志谭教授备选其中,所以,算起来,我们俩都认识快二十年了,这些年,也没少打交道,一来二去,关系就建立起来了,过段时间,下田野了,说不定你就可以遇到商志谭教授了。”
  说到这里,杨式挺像是突然想起来,“对了,当时,我们去洛阳的时候,考古所的叶小燕研究员还是我们的辅导员,叶小燕是咱们北大的师姐,也是苏先生的学生,当时,我们在洛阳实习三个多月,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叶师姐对我也颇为照顾,这是一个热心肠的大姐,跟夏鼐先生是温州老乡,两人还是中学校友,所以经常跟我们讲夏鼐先生的故事,只是我们读北大的时候,夏鼐先生已经不在北大授课了。”

  苏亦也好奇,杨式挺先生这一段经历。
  而他口中的叶小燕研究员,苏亦并不熟悉。

  他对北大考古专业的认识,也就局限于各位教授。
  不是杨式挺先生提起,他都不知道叶小燕的存在,更不知道这位北大的师姐还跟夏鼐先生有这样一层关系。
  杨式挺解释,“因为当年全国考古文物系统内,也只有考古所有正规的发掘工地,从考古技术上来说在全国也是领先的,各地的干部都需要到考古所培训学习。”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