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37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说着,杨式挺自然而然就谈到了当年去洛阳实习的地点和内容。
  “我们当年主要是在洛阳东周王城遗址内,手工业作坊区发掘实习的,当年地名为小屯。我们就住在小屯村内。”
  前世,苏亦去洛阳游玩的时候,曾经去过这里。
  而手工业作坊则位于城内西北隅,大型仓储设施位于城内中部偏南处,这种规划与此后汉长安城的布局颇为相似。
  所以有学者就推测,东周王城很可能对汉长安城的设计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自晚商首都殷墟发掘以来,都城考古的重要性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而洛阳作为西周陪都成周、东周首都王城所在地,自然颇受关注。商志谭教授是殷商考古方面的专家,如果你感兴趣的话,以后有机会可以跟商教授探讨。”
  说到这里,杨式挺就笑了,“你日后到北大读书了,邹恒先生更是这方面的权威,你想要了解,机会多多。”
  说着,杨式挺又跟苏亦解释东周王城遗址发现的始末。
  “20世纪50年代初,由于洛阳扩建XS区,在XS区设计中,为要兼顾古迹文物的保护,文化部将王城遗址,划为重要保护对象。但在当时,王城的确切位置何在?范围大小若何?城内包含若何?没人能确定,这样以来,对于洛阳XC区的扩建就有很大的影响。”
  苏亦点头,“仅仅靠地方的力量是很难完成这种勘探的。”
  杨式挺说,“确实,当时,是文化部社管局与考古所就开始组织工作队担负此项勘察任务。”
  苏亦恍然,“这样的阵仗有点大了。”
  杨式挺说,“建国初期的考古发掘,阵仗都不小。最初对东周王城的勘察工作便由此产生,具体开工时间是1954年4月5日,负责人是郭宝钧先生。郭宝钧先生,知道吧?”
  苏亦点头,“知道的,听说北大考古专业成立的时候,还聘请老先生授课呢。”

  在这个圈子混,有名望的老先生,是必须要了解的,不然,想聊天都插不上话。
  杨式挺说,“当年北大考古专业成立是三方推动的结果,北大,考古所,文化部社管局,都参与建立,大部分的授课老师都是外聘的,都是时任历史系主任翦先生亲自去邀请的。不过其中大部分就来自于考古所。就连苏先生也是从考古所借调过来的,当年,考古所成立,考古所给了很大的支持。”
  北大想成立考古专业却没人,而考古所想成立考古专业却没学校,于是,两个单位一拍即合,北大考古专业就诞生了。
  说了一会北大考古专业的往事,杨式挺先生就笑着说跑题了,继续拐回之前的话题。
  “不过,这次田野考古工作没有找到东周王城,而是发现了汉代河N县城城址。依文献记载,王城与汉河N县城同处一地。汉河N县城的发现,为寻找东周王城提供了最理想的线索。”
  “果然,经过此后进一步的调查与发掘,到1958年,王城遗址便得到确认,对其分布和堆积状况、城墙的轮廓与构筑方法等有了初步了解。随着洛阳一带考古工作的全面展开,就两周时期而言,重要发现持续不断,59年我们过去的时候,王城遗址的手工作坊区刚好发掘,遗憾的,我们只实习一个季度,就要返回广州了。”
  杨式挺先生的遗憾,更多是一种感慨。

  青年时代的一种美好的回忆。
  这种回忆,让苏亦羡慕,因为他没有。
  看着沉默的苏亦,杨式挺说,“小苏有机会了,可以去遗址现场看看,这是一种不错的体验,很多人知道西安秦始皇兵马俑是国内发现的第一个兵马俑,却很少有人知道东周王城遗址的天子驾六兵马俑是第二个兵马俑坑。”
  对于这话,苏亦是认同的。
  没去过洛阳东周王城遗址,不了解天子六驾,还真不知道这就是我国挖出来的第二个兵马俑坑。

  东周王城遗址也是洛阳五大都城遗址之一。
  学考古的,都知道西安跟洛阳是考古重镇,主要是地下的东西太多了,随便一挖,就是宝贝。
  所以到后世,郑大都要成立洛阳研究院。
  苏亦跟杨式挺先生的聊天,也没有很深入。
  更多是闲聊,对于学术方面的,也只是浅谈。

  更多是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
  不过既然说到洛阳,苏亦也顺口提起他前几天翻看的《洛阳烧沟汉墓》,提到蒋若是先生。
  杨式挺先生,对蒋若是也不陌生,“我们当初实习工地是考古所发掘的,住的地方也是所里的洛阳工作站,但蒋若是先生是洛阳文物管委会的领导,所以需要配合考古所的不少工作,不过蒋若是先生专攻汉代考古,所以,我们这次工作交集不多,但,大家对蒋若是先生都很敬佩,知道他的水平很高,甚至,在古钱币方面也有很深的研究。”
  所以说,考古圈子真的很小。
  兜兜转转,总会发现好多人都跟自己有关系。
  而杨式挺先生说完洛当年在洛阳的实习经历,很快,就话题就再次回到了苏秉琦先生的身上了。
  “苏先生,75年的时候,曾经在广州待了差不多五个月的时间,这期间苏先生都是在研究石峡文化的资料,而,石峡文化,也是我们广东考古的明信片了,是我们的一个文化标记……而,苏先生应该是因为如此才会推荐你过来省博实习的,不然,你去洛阳或者去其他地方,苏先生都是可以安排的。”
  因为这才是今天见面的重点。
  苏亦也是因为苏秉琦先生的关系才得以认识杨式挺,得以到省博实习的机会。
  说到这事,苏亦都有点惭愧,要知道,他当初可是拒绝了就读苏秉琦先生研究生的提议。
  然后,人家老先生心胸宽广,没有芥蒂不说,他离开北大的前一天,还亲自跟他面谈,给他开实习介绍信。
  早知道,现在的他,可是还没正式成为北大的研究生呢。
  可是,北大考古专业对他的培养,已经提前开始了。
  苏亦在省博实习的事情,在见到杨式挺以后,基本上就定了下来。
  苏秉琦先生之所以让苏亦过来找杨式挺,而不是找其他人,这里面是有原因的。不仅仅是因为杨式挺是北大的学生。
  还跟苏秉琦先生前些年来广州的经历有关。
  75年11月份到76年4月,呆了快大半年,这段时间,基本上都是杨式挺陪伴,肯定比一般的北大师生更加亲密。
  实际上,根据杨式挺先生的说法,他从73年接触石峡文化开始就一直持续不断的给苏秉琦先生通信,这样一来,苏秉琦先生让苏亦过来找杨式挺就顺理成章了。
  苏亦在杨式挺的办公室待了大概半个小时,要不是,有人突然过来敲门,谈兴正浓的杨老师估计都不愿意结束这次交谈。
  大概是,苏亦的出现勾起他对北大美好时光的怀念了吧。

  因为有杨式挺的关系,苏亦办理实习手续的时候并不复杂,只是让他每天早上八点过来上班即可。
  甚至都不需要通过人事部走流程。
  谁让杨式挺先生即是省博文物研究室的主任也是省博文物工作队的队长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