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13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苏亦只好继续说,“不矛盾,我爷爷跟我父亲都是教美术的,不过我爷爷更加擅长书法,喜欢研究古文字,我算是耳濡目染,我爸是学国画的,对壁画也有些涉略,所以我从小也接触石窟寺的壁画,所以我报考宿先生,也是经过慎重考虑的。”
  许婉韵恍然,“难怪,我还疑惑你为什么不报考苏先生的研究生呢。”
  苏亦脱口而出,“苏先生今年没招研究生呀。”
  许婉韵赏赐了他一个好看的大白眼,“不是苏先生不报考,而是没有合适的学生报考,今年上线的就咱们五人,黄妘萍选择吕老师,咱们四都选择宿先生,苏先生怎么收弟子呀?”
  苏亦恍然。

  难怪。
  他刚抬头,就对上许婉韵好看的眸子,“说吧,你连黄妘萍姐的小道消息都知道了,那我的呢?都知道了啥?”
  苏亦坦白,“黄妘萍姐的事情,是我一个兄长帮忙打听的,知道的不多,婉韵姐你的情况,真的啥都不知道。”
  许婉韵玩味,“真的不知道。”

  苏亦一脸诚实,“真的不知道。”
  许婉韵娇笑,“好吧,相信你。”
  说着,就起身离开位置,因为门外,黄妘萍已经开始朝着她招手了。
  苏亦也站起来,给她做了一个加油手势,然后脱口而出,“fighting!”
  许婉韵楞了一下,然后笑起来,离开的时候,搓了一下的脑袋,给了他一个摸头杀。
  说完,转身离开。
  顿时,候场教室只剩下苏亦一人。
  差不多,一刻钟后,许婉韵再次出现在教室外面朝着他招手。
  等了快一个小时,终于轮到他了。
  不容易。
  然后在许婉韵的‘fighting’声中,踏入复试教室。
  还来不及粉墨就要登场了。
  一进入复试教室,苏亦一阵恍惚。
  错位时空的感觉,益发的真实。
  前排,都是熟悉的面孔。
  苏秉琦,宿白,邹恒,俞伟朝,严闻名,吕遵额,高铭,李伯谦……
  一屋子,竟然有十几个老师,这阵仗好大。
  而且都是活着的考古界大佬,北大最强考古天团。
  这也是苏亦前世没法接触的当代中国最强考古阵容。

  瞬间,苏亦都忍不住感慨,这个时代的北大学子好幸福。
  好吧,哪一个时代的北大学子都很幸福。
  进入教室,苏亦按照指引走上讲台,就开始鞠躬问好,“各位老、先生好。”
  苏亦原本喊各位老师,结果觉得不妥,又改成了先生,结果口误之下就变成“老先生”了。
  教室的老师们发出一阵轻笑。

  率先说话的是,苏秉琦先生笑道,“小伙子,别紧张,虽然我们现场的老先生有几个,但年轻的先生也不少,当然,相比较你的年纪,我们确实都算是老先生了。”
  苏亦尴尬,“一时口误,还望先生们不要见怪。”
  也难怪,苏亦会有这一出,私底下,大家都是用先生来称呼各位有名望的师长,老师一般都是叫年轻的讲师。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去年才恢复职称评选,人太多了,教授职称根本就不够分。
  不然,搁后世的北大,直接统一用教授称呼就行。
  实在不行,按照前世的习惯都喊老师好也没啥,然而,这些都是活在课本里的人,喊老师,苏亦感觉太轻率了。
  毕竟前世“老师”的称呼已经烂大街。
  苏秉琦先生也不为难他,脸色和蔼,“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比如你的年龄,家乡,学龄,以及为什么会报考咱们考古学之类的,当然,也包括你的学识。但坦率的来说,在场的诸位老师,对你的自身更加好奇,所以希望你一会可以满足诸位老师的期待。”
  生怕苏亦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场面,苏先生还刻意指点他自我介绍的要点。
  有了苏秉琦先生的铺垫以及引导,苏亦接下来的话,就没有那么突兀了。

  苏亦说,“学生今年15周岁,来自于广东新会,跟梁任公是同乡,自小深受其故事影响,喜欢史学,所以小时候在祖父启蒙之下,读了《二十四史》,不过没能精读,之所以报考考古学,则是受到梁思永先生的影响。”
  众人恍然。
  苏先生问,“那除了《二十史》之外,还读过什么书呢?”
  苏亦答,“顾颉刚的《古史辨》,还有王国维先生的一些著作,关于甲骨文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殷虚卜辞中所见地名考》、《殷礼徵文》以及《古史新证》等,也读过,但也不太懂。”

  苏秉琦先生一听,笑了,“你不用太谦虚,很多人在你这个年纪,王国维先生是干什么的,兴许都不知道呢,你能够读已经不错了,里面的内容一时半会儿读不懂也正常。”
  还别说,确实很多人都不知道王国维是干啥的。
  “不过你竟然读了《古史辨》也读了王国维先生的著作,那应该知道他们俩位大家的关于古史的学术观点吧?”
  苏亦点头,“大致知道一些,顾颉刚等人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学说创立古史辨派。而王国维则提出了二重证据法。”
  苏先生点头,“看得出来,确实做了些准备,那你觉得这两种方式有何优缺点呢,对于咱们现代考古学来说,又有不足?”
  要是搁考研真题,这道就是论述题,300分的卷起码50分。
  按照回答论述题的步骤来说,就必须说明它们的概念,再说优缺点,然后再解释通过对比,继续举列子。
  挥挥洒洒下来,估计八百多字,差不多一篇高考作文了。
  但,苏亦不想说这些废话,“古史辨派对于中国史学研究来说,是一个革新,完全颠覆旧有的史学研究,疑古、辨伪、求真。同样适用于现在的史学研究,但,其中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他研究古史的材料,只限于古籍,而未考虑到考古实物。这就使他的研究方法受到了局限。这一点来说,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是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和史书的记载相互验证。更加贴近现代考古学,当然,二重证据法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发展到现在考古学,必然就是多重证据法了。”

  听到他的话,苏先生笑了,“你的回答过分简练,偏向口语化,但大致表达清楚,而且看得出来,你自己挺有想法的,那跟我们阐述,你的多重证据法吧!”

  苏亦差点就要拍着脑门了,多重证据法,后世,很常见的说法啊,咋就成我的了?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是纠结的时候。
  现在的场合看似闲聊,实则考核。
  不然,真要闲聊,私底下聊就可以,何至于把北大最强考古天团都拉出来陪聊呢。
  苏亦继续答,“二重证据法是20世纪文史研究方法论上的重大革新,但也有其时代局限性。第一、二重证据法后来过分追求实证、证而不疏,所以需要三重证据法的跨文化阐释演变!”
  苏亦刚说完,就被打断了,“证而不疏?你不认同傅斯年的观点?”
  是俞老师。
  如果是一般人,可能会有点懵逼。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