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12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对于这一点来说,梁思永确实做到了。
  1924年,他从清华毕业之后就考入了哈佛,主攻考古学和人类学。
  当年,梁思永从哈佛学成归来,加入史语所,经历了李济主持的两次殷墟发掘之后,梁思永就成为殷墟考古的领头雁。

  他是第一个把西方考古的类型学带入国内的田野发掘之中的考古人。
  民国初期,国内考古学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
  而,直到1926年,李济主持山西X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发掘,他成为第一位挖掘考古遗址的中国学者。
  也正是因为此次的考古发掘,让李济被后人称为中国考古学之父。
  然而,主持考古发掘,尤其是田野考古,李济很多时候也是力不从心,没法子,他学的是人类学,对于考古学,他是半路出家,并没有受过正统的现代考古学训练,所以梁思永硕士毕业论文刚完成,就赶紧让他归国帮忙。
  这也是为什么,梁思永参与两次殷墟发掘,就成为殷墟考古的领头雁的原因。
  后来李济调去筹备中央历史博物馆之后,年纪轻轻的梁思永,就已经成为史语所三组考古组的实际负责人。
  然而,梁思永在殷墟的田野发掘工作,取得不少的成果,却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日后,他就是因为在殷墟发掘,身体落下的病根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殷墟的发掘工作也陷入了停滞。
  在李庄的时候,梁思永病发,差点就身亡。
  是傅斯年电告国府高层,甚至,直接找到了常凯申校长,才特批经费治病救命。
  然而,他也因为这次大病,身体不再适合主持田野发掘工作。
  实际上,梁思永之所以让人惋惜,更多是因为他短暂且灿烂的一生,让人动容让人尊敬。
  他虽然不像吕彦直那样英年早逝,但是他的命运却更加的坎坷。
  空有一身学问,却因为身体的拖累,最终累死在他一生所热爱的考古事业之中。
  后来,梁思永先生病逝的时候,苏秉琦先生曾说,“他是新中国考古的重要奠基人,实践了地层学的研究方法。他是为了不辜负他父亲和师兄们的嘱托和期望,在日夜关切和组织野外工作与室内研究工作中,拼命干而累死的。和他哥哥梁思成的治学态度一样,求真务实,真是个好人,很值得尊重。”

  苏秉琦先生也认为梁思永是累死的。
  他没有哥哥梁思成那么出名,也没有林徽因这样惊艳了整个中国才女伴侣,然而,实际上,每每读到梁思永的故事,苏亦也为之惋惜。
  “梁思永先生要是还活着,就好了!”许婉韵说。
  “是呀,先生还活着就好了。”黄妘萍也在感慨。

  苏亦也感慨,“活着真好。”
  他感慨梁思永也在为自己感慨,他也是在考古现场晕厥过去,一醒来,就是七十年代的中国。
  在场,应该没有人比他有更深的感触了吧。
  却不曾想,许婉韵直接按着他的额头,“小小年纪,老气横秋,别学大人说话。”
  瞬间,把苏亦拉了现实。
  确实,他才十五岁,在许婉韵这样一个三十多岁的明艳女子跟前,确实就是小屁孩一个。
  苏亦无奈,“我这是为了梁思永先生惋惜呢,起步那么高,空有一身学问,却被时代拖累。”
  二十五六岁学成归来,三十岁不到就可以成为考古发掘领队,这样的人,搁后世根本就不可能。

  三十岁,差不多博士毕业,想要独立带队,想都别想。
  黄妘萍说,“不要梁思永先生这些前辈,我们又何尝不是被时代拖累的一辈呢。”确实如此,大好的青春年华都在各种运动中悄然逝去。
  说着就望向苏亦,“真羡慕你。”
  苏亦刚想谦虚一两句,黄妘萍就被喊走了,姚华山面试结束了。
  跟老马不一样,姚华山把黄妘萍喊走,简单跟苏亦许婉韵打招呼后,很自觉去隔壁教室。
  候场教室里面,就剩下苏亦跟许婉韵。
  许婉韵没等苏亦开腔,就说,“黄妘萍这边,没有八卦,你别可乱打听。”

  苏亦好笑,“姐,我这没要打听,不过黄妘萍姐的八卦,我多少知道一点。”
  “啥?”顿时,许婉韵两眼冒精光。
  苏亦说,“听说的啊,黄妘萍姐之前在川博的时候,就认识吕老师了,所以这次才报考吕老师的研究生。”
  许婉韵没反应过来,“这算啥八卦,很正常的啊,不认识导师,怎么会报考啊,我老马还有老姚都认识宿先生呀,就算你小子不也是一样的吗?”
  苏亦咳嗽一声,“嗯,关系比较好的那种,嗨,你懂的!”

  许婉韵恍然,咦了一声,又呸了一口,“臭小子,吕老师多大,黄妘萍姐又多大,你脑子里面到底想啥呢!”
  28年出生的吕遵额老师现在都50岁了,就算宝刀未老,也不至于啊。
  而黄妘萍也就30岁左右,两人的年纪差的着实有点大。
  苏亦哈哈,“小道消息,小道消息,当不得真。”
  然而,这确实不是啥小道消息。
  而是确有其事,后世,北大的吕教授确实就跟黄教授结为夫妻。
  是行业内,有名的老夫少妻。
  这原本也没啥,毕竟经历过特殊年代冲击的人,这种情况太普遍。
  然而,这一对之所以为人称道,就是因为他们是师生,而且还是北大的师生。
  师生恋。
  啥年代,都具有冲击力。
  当然,这才开始。
  这一对也没啥苗头。
  所以才说是小道消息。
  而且,前世,苏亦去北大蹭课的时候,这两位都已经退休了。

  甚至,吕教授已经去世好几年。
  所以,他是没有机会接触这两位的,对于苏亦来说,他们就是故事里的人,更多的是活着论文之中。
  后来,他读研,主攻的方向是公共考古。
  而吕教授的方向则是旧石器跟古人类学,而黄奶奶则是研究动物考古,方向不同。
  不过,公共考古嘛,说穿了就是一个万金油的专业。
  啥都涉及,啥都不精。

  更多是公众打交道。
  所以,考古人的八卦,他比其他人知道的更多一些。
  至于,许婉韵,他却是一点消息都没有接触,苏亦猜测,这姑娘北大毕业后,应该转行了。
  不然,以她的履历,还在考古行业,怎么都不会岌岌无名。
  许婉韵望着苏亦,“你个臭小子,满肚子坏水,绝对没有表面上那么纯良,滑头的很,估计,你报考宿先生的研究生,目的也没有那么单纯。”
  苏亦连忙摇头,“天地良心,绝对单纯,我就是喜欢古建筑,喜欢石窟寺艺术。”

  许婉韵不信,“你喜欢古建筑的话,学建筑学不是更好?报考清华或许更合适你,喜欢石窟寺艺术的话,阎文儒先生更擅长,为什么非要宿先生。”
  苏亦无奈,“因为宿先生这两者都擅长呀。”
  许婉韵还是不信,“你还说梁思永先生是你的偶像呢,思永先生的学术成就更多是田野考古发掘方面,你要跟了宿先生,未来研究的方向会有很大的局限性的。所以,你的选择很矛盾。”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