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14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都是啥跟啥啊。
  好在。
  苏亦没有那么一般。

  傅大炮曾说过,“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对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处置材料的手段。材料之内使他发现无遗,材料之外我们一点也不越过去之说。”
  这是很著名的言论。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材料说话,不要去过度解读。
  胡适也说过类似于的话,“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
  也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傅斯年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也是民国主流的史学观之一。

  苏亦直接摇头,“不认同,考古人,有时候,还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
  后面就有老师笑出来了。
  甚至还有人朝着他竖起大拇指。
  至始至终没说话的宿先生,也忍不住道,“看来,你很认同苏主任的观点嘛!”
  因为苏秉琦先生有一个观念就是田野发掘要敢于想象。
  田野发掘的范围太广泛了,没点想象力,光瞎挖,是没有方向的。
  面对着史料,也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带着目标去发掘,不然,很难挖出来自己想要东西。
  这跟傅斯年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观点还是不太一样的。
  苏先生当即笑出声来,“本家的娃,一脉相承。”
  说着,补充道,“我都后悔今年没带研究生了。”
  言下之意,不言而喻。
  宿先生笑笑,不搭腔,其他人就更不会插话了。
  大佬们的调侃,谁敢乱来。

  好在宿先生也不想晾着苏亦,“你继续阐述你的三重证据法吧。”
  “三重证据法,其实就是需要重视出土文献,不能够局限于出土文物。”苏亦说。
  又有老师提问了,是高铭老师。
  著名的古文字专家。
  他问,“你这个说法,有点类似于陈寅恪先生的提法嘛,只不过是把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将出土文物又分为两部分——出土器物跟出土文献罢了。”
  在场的都是千年的老狐狸,苏亦哪敢在他们面前演聊斋,不然,被纠错,就尴尬了。
  高铭老师的总结基本不差。
  这是饶宗颐的三重证据法,也是最贴近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
  能够提出三重证据法的人,在学术界肯定拥有相当高的声望。
  饶宗颐本身就是享誉海内外的学界泰斗,跟钱钟书,季羡林齐名的存在。
  在大陆不出名,那是因为对方49年的时候就已经移居香港。

  除此之外,还有黄现璠版本的,甚至还有徐中舒版本(徐中舒是王国维和梁启超的弟子,后来的《汉语大字典》和《甲骨文字典》主编。)
  徐中舒三重证据法是在二重证据法的基础上,运用边裔的少数民族,包括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史料研究先秦史。
  这个版本更加广泛一些,也是后世普遍采用的方式,却已经超出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了。
  完全属于交叉学科范畴。
  甚至,还可以多出来一个分支——民族考古学。
  高铭老师的说法,确实概括了饶宗颐的版本。
  苏亦点头,“这个版本也有缺陷,几乎是沿袭中国古代金石学的传统,仅把‘地下之新材料’[1]局限于出土文献,反映出中国文史研究的文字中心主义局限,所以我比较提倡四重证据法,可以突破文字的樊笼,而把实物和图像作为证据。”
  他的话一出来。

  就有人哄笑了。
  因为他的四重证据法,就是在古籍、出土器物以及出土文献的基础上,再加上图像。
  妥妥的高科技运用法。
  因为图像就必须涉及到摄影。
  这属于科技水平的局限。
  不是前人傻。
  当然,这里面的图像,不仅仅是包括出土器物与文献,也包括发掘点周边的地形地貌,以及墓葬形式墓型制式,只要能够拍摄的,都算。
  坐在他的旁边的吕遵额教授,笑,“高铭,咱们的苏亦同学,这是挑战你的领域呢。”

  苏亦无奈,吕教授,你都五十岁的人了,你那么皮,你家黄奶奶知道吗?
  高铭不上套,“吕老师,别挑事啊,虽然我主要研究古文字学,也看重文献对考古学的重要性,但我的根基是在考古学,文献也只是辅助作用,而非主要作用,毕竟咱们是搞考古学的,而非文献学。”
  这个时候,苏先生说,“看来,高铭老师对苏亦同学挺感兴趣的,那你们先聊聊吧。”
  高铭说,“我比较好奇苏亦同学的文献功底,你刚才说读过《二十四史》对吧。”
  苏亦点头。
  高铭问,“那四书五经呢?”
  苏亦答,“也读过,但读不精。”
  众人笑。
  “读不精,都成你的口头禅了,不过我也不让你背,我说一段,你说出出自哪本书哪篇文章即可。可以吗?”
  苏亦当然不会拒绝,他也没有拒绝的机会啊。
  高铭脱口而出,“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吓!
  还以为多难呢。
  “《礼记·大学》!”
  这道题苏亦会。

  高铭继续拷问。
  “六年春,王正月,王人子突救卫。夏六月,卫侯朔入于卫。秋,公至自伐卫。螟。冬,齐人来归卫俘。”
  说完,他说,“这道题有点难,你可以不会。”
  苏亦下意识说,“不,我会!”
  教室顿时多出来一阵娇笑。
  在偌大的北大考古男天团里面,显得有位突兀。
  苏亦循着笑声,抬头,惊鸿一瞥。
  差点把他吓得掉头走。

  熟人。
  飘逸的长发,翠花的长裙,好看的脸颊,促狭的笑容。
  这不是未名湖畔的英语系小姐姐吗?
  她走错教室了吧?

  好吧,先不管她。
  答题先。
  苏亦一脸抱歉望向高教授,“《左传》-庄公六年!”
  高教授不在意,“基本功可以了。”

  他刚才之所说有点难,主要还是在于《春秋》的定义。
  《春秋》太薄了,所以后人添加了《春秋三传》
  《左传》也称《春秋·左传》,如果不读过《左传》,刚才那话肯定是懵逼。
  他考究的是苏亦读文献的广度。
  所以看得出来,他对于苏亦的基本功的认可。

  结果没有想到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大有人在。
  这不,高铭认可的话还没说出来,吕遵额教授就忍不住说,“苏亦同学可以啊,记忆力不错,不过刚才主要是高高老师背,你猜,有点取巧,要不,一会你背几段,让高铭老师猜猜如何!”
  瞬间,高铭的脸色精彩的要命,其他的老师也乐得看热闹。
  苏亦亦是无奈,这是让自己跟高铭老师pK啊。
  吕教授,你过分了啊。
  然而,论背书,苏亦还真不怂,但他也不能挑衅高铭老师,只好求助似看向苏秉琦先生。
  这时,本家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苏秉琦先生笑容不变,“让高老师猜就不必了,不过你可以背几段让我们猜猜。”
  “好的,那么我背几段吧。”苏亦大松一口气,然后开始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