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11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夏老都拦不住?”姚华山问。
  许婉韵解释,“夏老很忙的,考古所的事情太多,夏老也喜欢亲力亲为,长年累月在考古现场奔波,苏先生又是考古所的老人,要挖起墙角,操作空间太大了。而且,你们直到苏先生当年是怎么说动俞老师跟张忠培老师俩人放弃考古所而选择北大读研的吗?”
  众人摇头。
  许婉韵公布答案,“免试!”
  免试?
  这就牛掰了。

  连研究生考试都不需要,直接面试。
  果然是大杀器。
  比后世推免生都牛掰。
  就算推免生都需要复试的呢。

  也就只要这样的牛人才有这样的特殊待遇了。
  要知道,不管是俞韦朝还有张忠培,都是考古界的大牛。
  日后,一位是历博馆长,一位是故宫院长,都是大名鼎鼎的业内牛人。
  说到这里,这姑娘哈哈,此地无银三百两道,“都是相传啊,以讹传讹当不得真,我也是为了宽慰咱们的小天才,出了这个门,我啥也不认。”
  姚华山跟黄妘萍对视一笑。
  苏亦却有些好奇,“婉韵姐,你咋知道那么多呀?”
  许婉韵嫣然一笑,“你猜?”
  苏亦还没猜出个所以然来,马世昌就回来了。

  看得出来,老马的情绪有些激动,双眼红润,显然是哭过了。
  黄妘萍问,“还好吧?”
  马世昌点头,“还好,就是多年不见诸位师长,甚是想念,有些感触,让诸位见笑了,至于复试内容,我就不便跟诸位详谈,毕竟刚才跟诸位师长有约在先。”
  苏亦也不期待老马回漏题,这年头的复试,就算真的漏题了也没用。
  因为面试环节压根就没有问题。(再说,漏题的危害,参考人大的法学院就知道。)
  寒暄过后,轮到姚华山出门。
  之前的加油场景,再次上演。

  马世昌打完招呼后,也去隔壁的教室等候,并没有跟苏亦他们待一起。
  现场就剩下苏亦跟黄妘萍许婉韵俩女。
  这个时候,许婉韵的八卦之心再起,望着苏亦,笑,“想不想知道老姚的八卦呀?”
  苏亦说,“可以不想吗?”

  许婉韵,“不,你想。”
  苏亦放弃挣扎,“洗耳恭听。”
  黄妘萍保持队形,“洗耳恭听。”
  有八卦不听是傻子。
  再说,这种的八卦,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不听白不听。
  苏亦也想知道一本正经的姚华山同学,还有什么新鲜出炉的八卦。
  许婉韵笑,“其实也没啥八卦,老姚可是他们单位考古部门的技术骨干,特殊年代过去了,国家百废待兴,考古行业也是如此,尤其是陕西,一直都是咱们国家的考古名区重镇,考古发掘的任务一直都很重,老姚又正处于当打之年,他一跑,他们单位就损失一元虎将,单位领导当然不乐意了,差一点,就不让他报考。”

  黄妘萍说,“我们单位也不鼓励我报考,单位缺人,担心我考上北大了,就不会回去了。”
  许婉韵道,“能够来首都,谁还愿意回地方去,所以老姚,一旦考上北大,对于他们单位来说,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苏亦说,“这个比喻夸张了吧。”
  许婉韵摇头,“不夸张,老姚学历不错,能力也强,正直当打之年,如果留在他们单位,不出意外的话,干到一把手再退休一点问题都没有,奈何,他志不在此。”
  苏亦对此表示认同。
  “比这个夸张的还有,以前我们知青点的知青,考上了大学,老婆生怕他一旦上学,就会抛妻弃子,所以打死都不愿意对方离开。”
  对于现实,黄妘萍比苏亦更有感触,“北大啊,多少学子梦寐以求的圣地,这一辈子,能够在里面读书,谁舍得错过,而且,不管是做学问还是从政,北大都是不错的平台。”
  许婉韵望向苏亦,“是不是觉得我们成年人的世界好复杂啊?”

  苏亦摇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受益匪浅。”
  许婉韵笑,“我们可不是君子,而是女子。”
  黄妘萍也笑,“相比较老马跟老姚,姐姐们更好奇,弟弟你为什么会选择读北大考古专业。”
  苏亦也不隐瞒,“我是广东新会人,跟梁启超先生是同乡。”
  黄妘萍问,“所以你的偶像是梁任公?”

  苏亦摇头,“不是。”
  许婉韵笑,“我猜应该是梁思永先生吧。”
  苏亦竖起大拇指,“婉韵姐真厉害。”
  许婉韵不吃这一套,“少来,咱们干考古的,谁不知道梁思永先生,又有谁能够不钦佩。”
  世人皆知,梁思成。
  却鲜有人知道梁思永。

  如果不是考古人,顶多是因为梁门三院士而知道梁思成还有一个同为院士的弟弟——梁思永。
  然而,对于考古人来说,梁思永绝不仅仅是梁思成的院士弟弟,也不仅仅是梁门三院士之一。
  他甚至可以被称为之一种精神象征。
  致少对于苏亦来说,是如此。
  他前世,之所以喜欢考古,就是因为读了梁思永先生的传记,惋惜他的一生,进而开始关注考古,乃至于爱上了考古。
  而,梁思永就是中国接受西方正规考古学训练的第一个人,也是中国近代考古学主要开拓者之一。
  然而,梁思永之所以会选择考古学,完全就是梁启超的原因。
  说到中国考古学,可以说的地方太多了。
  一开始,中国考古学就是发端于宋代的金石学,直到19世纪后期,西方田野考古方法才开始进入中国。
  一般来说,都把将瑞典学者安特生1921年,在河南渑池仰韶村的发掘作为中国考学的开端,所以,中国考古学满打满算也就100年。
  1922年10月22日,万国考古学会会长瑞典皇太子阿道夫·古斯塔夫来华,北大考古学会举行欢迎会。中外考古学者济济一堂,公布了考古发掘的新成果,宣读了考古学论文。
  这场欢迎会瑞典人安特生也在现场,当场宣布了周口店猿人化石研究的最新进展。
  此时,安特生已经受聘于中国农商部地质调查所。
  当时,梁启超就是中国考古学会会长,还做了“中国考古学之过去及将来”的演讲。

  演讲的内容就不说了。
  主要是述考古学跟金石学的关系以及其他,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时梁任公就被这帮老外刺激的不行。
  要知道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口号可是梁任公提出来的,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从事考古工作都是一些所谓的外国汉学家,为首的就是瑞典人安特生、法国传教士古生物学家德日进神父、曰本人鸟居龙藏等等。
  他们以各种名义来华,并将考古所得的实物与资料非法运送归国。
  梁任公非常的愤概与不满,一直希望国内有专门学者来做考古工作。
  奈何,当时的中国根本就没有专业的考古学家,于是,梁任公也只好让自己的儿子梁思永学习这个冷僻的专业,以图振兴中国的考古事业。
  梁任公对自家儿子梁思永的期待就是,“为中国民族在这一专业学问领域争以世界性声誉。”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