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3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时之间,众人三言两语之间就聊起来。
  苏亦则躲在一旁打量着众人。
  332路的乘客打扮,确实跟103路的乘客有了很明显的分割,满满的确良穿搭记忆。
  女乘客除了传统的灰黑蓝的棉衣外,还多了的确良碎花裙子,就算挤在公交上都能裙角飞扬。
  而男乘客,大部分都是白色的确良衬衣,不少人还将下摆扎在裤腰里,一水的公狗腰,很是让人羡慕。
  实际上,除了不扎腰外,苏亦的装扮跟这个时代的青年也没事有什么区别。
  332路公交,确实比102路更加的热闹。

  谁让同车的乘客,大部分都是赴京准备研究生复试的学生呢。
  这些来自于天南海北的共和国天之骄子肆意地高谈阔论,下车的时候,还依依不舍的相互交互联系方式。
  苏亦很好扮演着路人的角色。
  就他一个小屁孩,谁会理他。
  苏亦想要躲在背后观察着众人,深藏功与名,陈飞却不让他如愿。
  或许是觉得不应该零落他,所以在跟众人聊天的时候,陈飞就把话题放到苏亦身上。

  陈飞对着钱立群说,“真巧,如果不出意外,咱们北大这届最大跟最小的学生,都在我身边了,好荣幸。”
  得知苏亦也是过来参加复试的时候,钱立群的脸色精彩极了,“原来传闻都是真的啊。”
  “什么传闻?”
  旁边一个国字脸青年好奇问。
  “来之前,我就听师长说,今年有一个15岁的少年天才也获取了我们北大的研究生复试资格,当时,我还以为只是传闻,没有想到确有其事。”
  钱立群本科的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只不过58年时候并入人大新闻系,虽然后来离京前往贵州,但在北京相熟的师长并不少,能够打听到相关的信息,也正常。
  “你们北大还真是人才辈出啊。”国字脸满是感慨。
  大家才得知,他叫沈伯年,也是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不过跟大家不同的是,他考的是人大经济学研究生。
  不出意外的话,这位也是一方大佬了。

  对于他的感慨,大家也只同意后半段,对于前面的主语持有保留态度。
  因为钱立群是北大也是人大的。
  北大人才辈出这话啥时候都合适,但获得北大研究生复试资格,能不能考上谁也不知道,哪敢以北大人自称。
  当然,不考北大也不代表不是人才。
  要论这个时代,不读大学就直接考研的代表人物的话,易中天教授绝对是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代表。
  曾因王者学术顾问而陷入争议风波的历史地理学的大牛葛剑雄教授也算其一。
  不仅如此,葛教授还是国内恢复高考后的首批文科博士。
  相比较之下,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北大的同级研究生,就显得寂寂无名。
  公交车一路向北,一路闲聊。
  经过国图,经过民大,经过工大,经过农科院,经过人大,最后到了北大站。

  然后一行十几人,扛着行李就朝着北大西门进发。
  这时的北大,西校门是正门,是汽车不能进入的一道古典式的大门。
  北大师生,熙来攘往,骑着单车,穿过门洞,尽显学府气韵。
  站在西大门前,众人的模样有点像前来耶路撒冷朝圣的信徒。
  只是相比较步履从容的北大师生,苏亦等人就显得风尘仆仆,没有他们的从容以及宁静感。
  前世,无数次经过这里,但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会跟北大有任何的交集,除非在梦里。

  望着眼前的古朴大门,苏亦从来没有一刻比现在觉得自己距离北大两个字如此的近,这种近不仅仅是空间上,更多是来自于心灵的贴近。
  陈飞见状,问苏亦,“小亦,你知道北大西门是怎么来的吗?”
  苏亦很配合的摇头,“不知道。”
  陈飞解释,“其实,北大的原校址不在这里,这里是以前燕大的的校门,也就是所谓的校友门,是由校友捐赠建造而成。”
  其他考生向往,“以后咱们功成名就了,希望也有机会捐赠一座校门。”
  钱立群也附和,“没有想到陈兄对咱们北大的历史还挺有研究的嘛。”
  陈飞笑,“班门弄斧,班门弄斧。主要还是为了让小亦多了解一下北大,毕竟他报考的是历史学研究生嘛。”
  钱立群恍然,“忘了这茬!”
  陈飞说,“不过说到对北大的了解,我知道的肯定是皮毛,这里最清楚的就是钱教授,如果不着急入内的话,有请钱教授跟大家说一下咱们北大的前世今生如何,说不定复试用到呢。”
  这一话出来,钱立群也没法推脱了。
  钱立群说,“咱们北大的前世今生啊,肯定是要追溯到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的历史,诸位应该有过耳闻,我这里就不赘述了,还是跟大家说说在北大的为何叫北大吧。”
  “1912年5月3日,京师大学堂更名为北京大学校,并冠以“国立”之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冠名“国立”的大学,严复出任更名后的首任校长。”
  说到严复,自然而然就说到北大的历任校长。
  大名鼎鼎的蔡元培,蒋梦麟,胡适,肯定不会错过,就连马寅初校长,钱教授也忍不住评论几句。
  民国时期的北大校长,都是教育界的名人。

  而且大多数具有海外名校背景,如果熟悉民国历史的话,就会发现在各个阶层并不缺乏这种海外名校背景的精英阶层,倒是跟后世很相识。
  但最著名,非蔡元培跟胡适之二人莫属,甚至蒋梦麟跟傅斯年讨论蔡元培的时候,蒋梦麟只是自嘲:“蔡元培与胡适是北大的功臣,我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但稍微对西南联大的历史有过了解的人,都知道蒋梦麟的伟大。
  钱教授不亏是钱教授,历数北大历任校长的生平事迹之后,又跟大家讨论起来北大校名。
  “其实北大改名也不止一次,28年北京改为北平的时候,蔡元培跟李石就提议效仿法国的教育制度,推行大学院大学区制度,北大一度被改成北平大学北大学院,不过这次改革很快就破产,不到一年就被国府取消,北大恢复校名。”

  说到这里,钱教授还感慨,“事实证明,法国人这一套,在国内是行不通,不仅法国大学院大学区制不行,英美高等教育这一套也行不通。”
  实际上,大学院制度推广不下去的很大原因在于高校不愿意放权。
  原本大学院成立之前,民国的高校就有很大的自治权了,一下子被收编,谁乐意啊。
  甚至,随行的伙伴还吐槽,“苏修这一套也行不通。”
  苏亦不由感慨,不愧是未来的北大学子,那么早就看到问题的真相。
  民国时期,国内的高等教育推行的英式教育,建国后则推行苏联模式,改放后则又恢复英式教育,兜兜转转,一个轮回。
  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却也离不开当下。
  说到现任的时候,钱立群满是感慨,却不愿深谈,开始转移话题,“咱也不堵在校门外了,影响不好,诸位真想了解这段历史,稍后再续。”
  众人也没有坚持,苏亦却知道怎么回事。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