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2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不,飞哥,咱们还是坐出租车吧。”看着如同出笼羊群一样朝着公交车蜂拥而至的人群,苏亦本能的退缩。
  陈飞轻笑,“别怕,挤一挤就好,咱们这一路上不也都是这样挤过来的吗?我会保护你的。”
  苏亦苦笑,就是因为一路上挤过来的,才不愿意继续挤啊。

  然而,他也只是说说而已,鬼知道现在首都的出租车是怎么计费呢。
  再说从北京站到北大,这一路上,可不算短。
  所以他也只能跟在陈飞的身后,继续朝着前面的公交车迈进。
  现在的公交车,确切的来说是无轨电车,就算二十一世纪这玩意也还存在,只是更加先进罢了。
  一边等车陈飞一边安慰着苏亦,“到了首都,交通可便利多了,搁以前在大队,走山路的时候,还需要乘坐手扶拖拉机呢,相比较之下,电车就是贵宾待遇。”
  手扶拖拉机,别说70年,就算是90年代,在很多偏远的地方都是主要的交通工具。
  没有坐过这玩意的人,在山路十八弯的时候,遇到放飞自我的司机,估计会魂飞魄散。
  就算是苏亦,从村子出来的时候,也被折腾得不轻。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苏亦还能说什么呢。
  “冲吧!”
  103路电车到了,领着行李,跟在陈飞身后,苏亦也加入羊群之中。

  一阵兵荒马乱之后,他们俩人终于挤上了电车,开始奔向本次的目的地——北大。
  103路电车很有名。
  因为103路车队是电车公司非常有名的工人先锋车队。
  78年的北京103路电车跟现在的路径并不同,从北京站出发的话,沿途还需要经过,崇文门、台基厂、美术馆、西四,最后才是动物园站,全程12.3公里,并没有现在那么多站点。

  但车次少,人多,显得尤为拥挤。
  这个年代,公交车少,私家车几乎没有,浩浩荡荡的是自行车队伍,但路面的交通却显得井然有序。
  挤上公交车的体验,比前世好了不少,里面还是皮质的双人座,遗憾的是,苏亦挤上车的时候,别说座位,能站稳已是不易。
  苏亦挤上电车的时候,还有些好奇地瞟了几眼年轻的售票员。
  很质朴的姑娘,笑容充满感染力,这种娇艳的花,如果继续娇艳下去该多好。
  全程12.3公里并没有在电车上发生什么有趣的桥段,却让苏亦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年代北京城的美。

  对于学历史的人来说,复古就是永恒的美。
  动物园站到了。
  北大站,却还没有到。
  还需要转车。
  “小亦,332路,不要坐错车了。咱们复试通知书上写着,从北京站乘坐103路车到动物园再换乘332路就可以到北大了。很快的。”
  陈飞确实是一个很合格的监护人,一路上,事无巨细地跟苏亦交代各种注意事项。
  真的把苏亦当第一次出远门的乡下少年。
  也挺好。
  苏亦就喜欢这样,啥时候,都不用操心。
  约莫等了一刻钟,一股熟悉的柴油发动机的轰鸣响彻在动物园站的大街上。
  一辆车体下半部涂装绛红色的斯柯达柯巴士公交出现在苏亦的视线之中。
  车身上的白色大字“北京人民汽车公司”尤为醒目,而蓝色水牌也有很明显的标注:332路,动物园-颐和园。
  这是从城里去颐和园的唯一线路,从动物园到终点站全程2角钱,服役的是北京人民汽车公司从捷克进口的最好车型,乘客中不少是游客。
  跟103路公交一样,332路公交,同样有着自己的历史。
  陈飞继续充当讲解员,“咱们现在乘坐的32路电车,也很有名气的,开通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1947年,算是北京城历史最悠久的公交了。”
  苏亦有些好奇望向陈飞,“飞哥,以前坐过?”
  陈飞点了点头,面露回忆,“嗯,坐过,当知青前,我就在北京城里读的书。”
  得,又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难怪,县里的领导会让对方当自己保姆。
  然而,一路上,陈飞都没有透露他是北京人的事,真能瞒。
  兴许是感受到苏亦情绪上的变化,陈飞才解释,“我不是北京人,只是以前父母工作调到北京才在这边读书的,不过高中刚读完,考不上大学,却碰上上山下乡,被迫当知青了,没机会读工农兵大学。”
  苏亦点头,“现在挺好。”
  陈飞感慨,“是啊,现在挺好。”
  说完,陈飞显现不想多谈这些,就继续说,“332路南边起点在动物园,往北经过国图、民大、工大、农科院、人大、北大等多个著名学府,最后到达颐和园。大部分都高校,以后小亦你在北大读书了,有时间可以在到处逛逛,挺好玩的。”
  其实不用陈飞介绍,苏亦对于332路电车也不陌生。

  他前世三战北大,就在北京混了好几年,对这条公交路线,再熟悉不过。
  332在公交迷眼中是“学历最高”的公交车。在地铁四号线开通之前,也是游客去往颐和园的首选路线。
  以前挤这条公交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学生,现在嘛,其实也是。
  苏亦目之所及,基本上都是学生装扮的乘客。
  这不,就在陈飞跟苏亦聊天的时候,旁边就有人搭腔了,“真巧,哥们也在北大读书啊?”
  搭话的对象是陈飞,而搭话的人,则是一个穿着灰色的确良衬衣的青年,斯斯文文,戴着眼镜,很质朴。
  陈飞摇头,“同学误会了,我们过来参加复试。”
  “复试?”

  对方的声音立即提升一个高八度,“好巧,我们也是。”
  说着,就指着身边的几个同伴,“我们都是。”
  说着,率先说话的青年就开始自我介绍,“你好,我叫钱立群。”
  钱立群?
  这个名字,成功引起了苏亦的注意力。
  “钱教授?”苏亦脱口而出。
  原来这位仁兄就是大名鼎鼎钱立群,只是这个版本的钱教授太过年轻,完全颠覆前世的认知。
  也难怪对方就坐在旁边,而不识。
  得知陈飞也是过来参加北大研究生复试后,俩人就聊嗨了。
  此时的钱教授,已经39岁,应该是78级北大年龄最大的研究生了。
  苏亦的话,让人中一阵哄笑,一脸戏谑的打量着钱立群。
  钱立群满脸尴尬,“小朋友,不要误会,我也是考生,不是老师。”
  大名鼎鼎的钱教授,苏亦还是知道的。
  考研,要考文学专业的现当代文学方向的话,钱教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就是必考书籍。
  前世,苏亦考研,在文史哲徘徊的时候,没少翻看这本书。
  对于钱教授的生平,多少有些了解。
  如果是文学爱好者的话,不知道钱教授也没有关系,北大大名鼎鼎的孔庆东孔大和尚,就是钱教授的弟子,并且还是被寄予厚望的文脉传承人。
  被苏亦一叫,大家就开始起哄,“老钱,你这副装扮,人模狗样,确实是像大学教授,以后不当教授了,天理不容了。”

  另外一个同伴也开始打趣,“老钱,要不,以后我们就喊你钱教授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