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一起学考古》
第4节

作者: 义书生
收藏本书TXT下载

  这个时候,北大已经十几年没有校长,66年陆校长卸任后,他的续任则是78年上任的周培源院士。
  此时,距离周校长走马上任还有大半个月的时间。
  这是后话。
  于是,众人在钱立群的带领下,开始走入西门。
  西校门坐东朝西,为古典三开朱漆宫门建筑,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不管是红色的朱漆宫门,还有两侧的大石狮,始终全国人民记忆中最熟悉的北大形象。
  这个校门,苏亦熟悉得不能够在熟悉。
  前世,北大是他不可触及的梦。
  他第一次考研的目标院校就是北大。
  他本科读是美术史,为了考北大,选了文博,主要是北大考古学根本没有统考名额,只有保研,北大内部消化。
  第一年,傻傻的报考北大文博,结果连国家线都够不着。

  不过他也是头铁,第二年继续考。
  这一次过国家线,却没有过校线,无奈,只好调剂,还算幸运调剂到央民。
  结果不甘心的他,继续三战北大。
  这一次,终于可以进入复试,却依旧被刷掉。
  最后无奈,只好调剂到云大。

  嗯,这是后话。
  然而,对于北大的向往并没有磨灭。
  然而,向往也只能向往了。
  然而,谁又想到在一次考古工地实习的时候,因为感冒晕厥过去的他,眼睛再次睁开的时候,已经是七十年代了呢。
  这就是命。
  命运的牵引让自己再次跟北大结缘,苏亦觉得挺好。
  众人大致打量一下校门,并没有久留,对于每一个前来复试的人来说,复试才是重头戏,参观是附带的。

  至于苏亦,对于北大不要太熟悉,前世来了太多次,而老大哥钱立群,人家五十年代就考入北大,再次回来,算是故地重游。
  就连陈飞,当知青前,也曾经来过北大,不然,他怎么会有北大梦呢。
  为了方面全国各地前来复试的考生,北大方面提供了校内住宿,时间限三天。
  然而,为了不耽搁,大部分考生都是提前来北大报道的。
  这一来,问题就产生了。
  因为,北大的复试通知书已经明确说明,提前报道的考生,不接待。
  真的按照通知书的规定,考生都是要等明天才可以入校报道,但在场的诸位,都重视这次复试,提前一天报道。
  这个时候,就有人犹豫,“北大会不会不让咱们进入校门内?”
  “不至于,顶多不安排住宿而已。”钱立群说。
  这点大家却不在乎,“这有啥,来之前在火车站没少睡地板,别说火车站,在知青点,荒郊野岭都睡过呢。”

  听到这话,苏亦却哭笑不得。
  这帮老大哥,都是吃过苦的人。
  但他不一样,今年才15岁,细胳膊细腿的,有是在长身体的时候,坐了40多个小时的火车,如果没地方睡觉,还要打地铺,那就要了小命了。
  陈飞或许感受到他的担心,拍了拍他的肩膀,“别怕,先问问。”
  钱立群也道,“真不提供住所了,咱们到外面的招待所挤一挤也是可以的,不用担心。”
  苏亦点了点头,也只能够这样。

  作为老大哥,钱立群一马当先,直接朝着门卫走过去,“同志,你好,我们是过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考生,这是我的介绍信,请过目。”
  身份证制度没实行前,唯一的身份证明就是介绍信,这是特殊年代的历史产物,很好限制了人口的流动,为社会治安提供了很好的保障。
  同时,也变相把百姓豢养在出生地。
  结果,北大方面比大家想的还要人性化,钱立群出示介绍信,门岗放行,北大还安排工作人员把众人领到指定的招待所。
  所谓的工作人员也就是学生会的学生,而且一来还来了俩。
  都是本科生,一男一女,还都挺年轻,标准的大学生装扮。
  一来就开始做自我介绍。
  女生叫黄莺歌,学生会学习部部长,男的叫王先勇,学生会的干事。

  分别是历史系以及中文系大一新生。
  77年才恢复高考,如果不算之前的工农兵大学生的话,北大这边基本都是新生。
  不过两人则是以黄莺歌为主,一来就给大家问好,“诸位学长好,学校考虑到今年研究生复试情况特殊,特意安排了住所。”
  交谈之下,才知道原来这几天提前报道的考生太多,校方无奈之下,才开放招待所。
  这个无奈是这无奈,人太多了,一个个都在校园打地铺,那太影响形象了。
  “诸位学长,咱们北大校园有点大,诸位可以边走边观看咱们北大的校园,提前熟悉一下环境,对诸位日后的校园生活也是好的。”
  黄莺歌很客气,在去招待所的路上,还跟众人做相应的介绍。
  “咱们北大西门,跟前面的汉白玉石桥,都是燕大校友捐资修建的,名为校友门和校友桥。建于1926年。石桥现在也被同学们称为‘小金水桥’。”
  “小金水桥”的称呼,苏亦前世就听过,也就只有北大学子,才有这样的底气了。
  感受到众人有在认真的听讲,黄莺歌继续扮演导游的角色,“过桥后就是由贝公楼、穆楼和睿楼组成的三合院。建于1926年。贝公楼原名施德楼,1931年改名。这两个名字都是为了纪念汇文大学堂第二任校长詹姆斯·怀特·贝施佛德。贝公楼也是咱们北大的校长办公楼。”
  说到这里,黄莺歌下意识停顿了一下。
  因为她突然想起来,现在北大还没有校长到任呢。
  所以黄莺歌把解说放在楼前草坪上的那一对华表,“据说,这两个华表,和天安门前面的两个,是配错了的一对。不知是兵乱,还是工匠的粗忽,居然有这种事情。也就那么一说,没有人去核对、反驳。”
  还别说,这两对华表日后真的有人去核对了。
  好像北联大就有一个教授去做考证。
  实际上,北大这两对华表不是跟天安门的华表配错,而是国图文津分馆前的华表配错了。
  原先燕园这边是有三根华表的,不过这些华表都是当年燕大从圆明园废墟运回来的。

  燕大就是在圆明园旁边,当时,由于当时北洋军阀控制下,政府对圆明园管理的力不从心,以致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以“保存古物”的名义将圆明园安佑宫的华表强行运到燕大。
  实际上,不仅华表,燕大好多建筑材料都是从圆明园废墟搬运的。
  后世,圆明园废墟只剩下几块大石头,不仅仅是八国联军烧掉的结果,而是当年烧坏之后,北京城里的达官贵人,就没少从圆明园搬运建材,因为谁都知道皇家园林的用的建材是不可多得的名贵材料。
  民国时期的圆明园号称,取之不尽的废料场。
  大批的砖瓦,木材,石料等继续被倒卖,无数精美的汉白玉石雕、石碑以及假山太湖石等被运走,用去装饰和修建私人宅院和墓地。
  不过这些八卦,却不合适在现场聊,所以苏亦很好的扮演着第一次来北大的游客角色。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