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近代中国的革命之路》
第5节

作者: 沙梨熊
收藏本书TXT下载
  要说赤联三,西传三,汪科三,蒋纯三,胡连三,五派里究竟哪一派才是大炮当年临终前,心中的真正传人?应该是胡连三。点解?孙用人有个特点,心腹之路,一般都是先干机要秘书,再做地方首长,最后搞党务工作。胡汉民三者齐备,而且胡用人也学老主公,胡手下也有这样一个人才,既给他干过秘书,又当过广州市长,然后回任党部主委,大炮与其说看重的是胡,不如说看重的是胡的这位亲信,此君很巧,和大炮是本家,姓孙名科。选胡即是在为小孙作铺垫。

  大炮的本意无非是让三个最信得过的学生,由胡居间摄政,汪,蒋一文一武在旁赞襄,而让CP和元老派在外线左右互制,所有的人事布局全都是在位小科的未来在做着准备。小熊理解炮哥的用心,就拿小熊来说,偶保存的各类日本艺术片,将来也都是要留给小熊宝宝的,除非是女儿,那小熊愿意把片子献出来,无偿捐给天涯社区。
  世上只有爸爸好

日期:2009-09-16 17:43:56

  现如今又不能贴图了,可怜小熊有很多好图不能发出来真是遗憾。
  围剿部分,很多说法,责任通常都会被推给所谓的错误路线,例如激进的土地政策,肃反问题等等。这是不公平的。在国情来讲,自古以来的农运,一般而言都是按这个套路来的,均贫富,吃大户,圣库归公诸如此类,看似杀鸡取卵,但这些动作其实是合理的。因为运动初期,要啥没啥,如何从无到有才是大问题。通过激进手段,对乡村士绅富裕进行最终解决,说的雅一些叫发动群众,提高大伙的阶级觉悟,说的的俗一点,目地无非有二,一来让乡亲们分肥,二来也让大伙手上多少沾上点血,对组织者来说既是完成自身资本原始积累,又让手下纳了投名状,获得人力资源。有了本钱,才能上桌和庄家赌一把。

  两次内战期间,真正的得失成败问题,关键在于所处的环境和时空背景不同。南方时期,割据的那些地区,基本都在山区丘陵,水网泽乡,本非人口稠密区,又多是赤贫之地。加上以南方那种小自耕农的乡村社会环境,当地能找出来的所谓豪绅数量不够,成色不足。像这样的地域,大规模的原始积累手段,只能搞一两次,因为进入第三轮,可供搜刮,作为标靶的大鱼已经没有了。作饵料的大鱼消失,而虾米离进化成龙虾还有一大段距离,这个阶段光靠自身代谢,以当地的环境条件又不现实。那只剩下一个办法,出海,但这又困难。因为当初能在此地落脚,是基于本地乌龟装糊涂,中央大鳄在北部削藩,二者未尽全力,你才有了生存空间。要是游向深海,破坏了三角平衡,提前摊牌的后果可想而知。这就是第一次内战时的困局,无法解套,虽然看似有一支几十万人部队,恍惚间是在全盛期。但这已是当地社会后勤所能负载的最大值了,等到鳄鱼全力发飙,乌龟也咋呼起来,虾米的崩盘是注定的。政治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个社会资源成本问题。至于像肃反,瞎指挥这些所谓的人为失误,那是冤枉当时的主持者,那种情况下,本钱不够,对方又偏偏以本伤人,和你拼消耗,那不管换谁,用什么战术,失败的结果都是一样的。

  北方时期就不同了,大平原,什么都缺就是不缺贫农,大地主,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人缘。在这块土壤上鼓动风潮,搞阶级斗争,古往今来都是事半功倍。人口基数足够,土改深入人心,兵员自然有了。大片土地足以负担一支庞大的军队的粮食需求,再加之此刻身后背靠莫斯科,军火外援也有了保障。天地人三位一体,自然有得一搏。

日期:2009-09-17 13:06:27

  至于当初万里转进,逃过一劫的关键还在于南京的整体策略使然。国民政府削藩的最大功臣,自然非杨永泰莫属。蒋用杨策,用尽各种手腕,先是削平党内群雄基本,然后平定江西,而对赤军残部则用斯诺克式的追击,用中央军为白球,一路以赤军为红球,击打西南沿线各彩球,最后打算到巴蜀时,再完成一杆清台。
  这也就是赤军能在严重失利的情况下,还可以踉踉跄跄完成绕整个大西南长线游的原因所在。试想要是中央军一开始就全力围堵追剿,就凭这些残军怎么可能顺利走到四川。国军的策略明显是搞大削藩,而不是只着眼于围剿一事而已。此前所有的布局,都在计划之内。但在四川没有完成收网,各种原因都有,川军各部之阳奉阴违,胡宗南部之军事部署未完,两路赤军合流后,有一个自身力量上的抬升。最后赤军离川入甘,逃过第一个赛点,也是合理的。但后来能再由甘进陕,这里头就有点运数的成分了。

  当时甘肃的时局态势,对这些过客来说,真是百年难得一遇。甘宁青本就是一个省,当地自清末民初以来,号称有陇上八镇,汉回各四,对峙于河西陇东。本来实力相当,但自从马二带着国民军来了之后,当地情况发生变化。(这里先要澄清一个问题,马二的队伍到底属于哪一系?袁本有北6镇,但后来为了家天下,二次练兵,从北7开始全都从河南老家招兵,尤其是北7师是当洪宪御林军来练的,总负责是陆建章,马二就是北7的主力旅长。但袁死的早,练到一半的河南新军不见容于老一辈的直皖二系,大都没了依靠,派系零散。直到马二倒吴,建立国民军,才把河南老兄弟们聚拢起来,所以说马二其实是豫系新龙头,袁记北洋的嫡传弟子,论起来陕杨才是真正的西北军)

  马二被张吴赶出中原,不得已到西北就食,河西回四镇机灵,不和他硬碰,装孙子,但陇东汉四镇不同,他们属于直吴系统出身,硬抗。结果被马二削平。此后马二收刮一阵,实力恢复,等北伐一起,他又率主力再出中原,而留在甘陇的不过守备队而已。等到中原大战结束,马二彻底出局,此地就热闹了。回四镇,陕军的老杨,南京的党部,都想填补空间。几方角力,马二残部完了,回军滑头,不和南京硬抗,忍了。陕杨倒是有想法,中原大战时有承诺,战败马二,甘陇就是酬金。但南京不想又出一个西北王,赖了,可自己一时也没现成部队去填空,怎么办?宁肯让原先被马二搞掉的旧甘军鲁大昌部暂时打理地方。这个家伙连个三线军阀都不够格,碰上穷途末路的赤军,就算有天险,也拦不住人家。毛的运气好涉险过关,但张就走霉运,一会回头死掐川军,一会儿又要走回四镇防地,河西马家军势力一直保存着,和他们拼,纯粹是找死。

  再说太祖入陕北,其实局面还没稳住,仍然要小心运作。所幸蒋一时好意,出了昏招。这就涉及奉张,丢了满洲,为千夫所指,被迫下野放洋。回来之后,怎么安排他是个问题,朝中有两派意见,黄埔系看不起他,主张把奉系填到华北一线,外有日军,旁有冀宋,两头一夹,这个败家子很快就会赔掉老本,自动出局。但外戚一族和张有关系,挺他,游说领袖,为张解套,调离是非之地,去当西北王,一来,赤军势弱,奉军应该可以拿下,张则就势立功,挽回人望,二来制衡陕杨,取而代之,加上甘陇的胡宗南,并为中央西北两大锁要。

  蒋就用了后一种意见,没拿他当外人看,准备把他当准嫡系培养,卫戍西北。张开始还算满意,至于陕杨对他的到来犯了嘀咕,开始和陕北靠拢,这些也都正常。但没想到奉军是豆腐做的,连着几仗都败了下来,张向南京要补给,怎料管这块的恰恰是反他的黄埔系,把这事来了招搁车计(黄埔系为什么不要看他,其中心态近可观察CC为什么搞领袖身边的红人杨永泰,远一点还可参看袁世凯后期重用汤芗铭,龙济光之后,老北洋的反应。归根到底还在于领袖心思,构筑家天下的核心,不能只靠一派,即便是嫡系也不行,一定把底下人分门别类,多搞一些套路变化,领袖才能坐的称心,睡得放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