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功臣》
第31节

作者: 振古如兹
收藏本书TXT下载

  如此调整可能出问题,咱们、两千年后能够想到,刘邦、在当时岂能想不到?!他极有可能是有意识主动挑动,而且可能是反复思量、内心煎熬、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结果。与其等着在中原核心区域爆发内乱,不如迁徙到边地主动引发暴乱。
  西汉初年诸侯谋反这把火,是刘邦自己点起来的。
  韩王信则可能是就此下定了决心,更堂而皇之上书说:“国被边,匈奴数入,晋阳去塞远,请治马邑。”这是以其人之道还之其人之身,说他的封国地处边境、有戍边之责,匈奴经常侵扰、国都距离边境太远、不利防御,请求迁至汉匈边境的马邑。
  刘邦可能没有意识到有问题,还沉浸在顺利迁移韩王信封国的喜悦之中,轻松同意。人在高兴的时候最好是全身心高兴,不宜做任何决定。

  大约半年之后的汉六年九月,韩王信在马邑被匈奴保卫,刘邦发兵相救。韩王信一边多次派出使节向匈奴求和,一边反复糊弄刘邦的使节。
  刘邦写信责备说:“专死不勇,专生不任,寇攻马邑,君王力不足以坚守乎?安危丰亡之地,此二者朕所以责于君王。”这实在有点逼对方造反的意思。
  韩王信于是公开和匈奴联手,反过来进攻西汉。
  汉初诸王都有战争年代沿袭而来的核心军事力量,且当时兵民一体、有民就有兵,韩王信的军事力量可能还不算小,西汉北部就此进入战争状态,一直打了5年。如果是在中原,那就很容易成为全面内战。站在西汉一边看,刘邦最初的选择是正确的,甚至堪称英明。
  汉十一年春,韩王信再次和匈奴联手进攻西汉,在参合坡被汉军包围。领军的樊哙和陈武写信劝他投降。大家都是老熟人,话自然很客气,内容却是毫不客气的最后通牒。
  韩王信在西汉功臣中是一种类型的代表。他的回信自然也客客气气,内容当然是对最后通牒的答复。
  日期:2021-04-22 14:10:05

  26 刘邦蓄意挑动、韩王信率先谋反(2)
  ============================
  原文如下:
  (原文贴不上来,下边是大意。对付吧)
  先说自己本来已经是闾巷平民了,刘邦擢拔而南面称王,乃一生幸运。再说自己有三大罪状:一是荥阳被俘,没有能像周苛一样宁死不屈。二是马邑投降匈奴。三是投降后又带兵和汉军对抗。然后突然反过来说:春秋时越王勾践的功臣文种、范蠡并没有这般罪行,尚且一死一亡。我获罪于陛下,就只能学习伍子胥了。如今在匈奴活得并不舒畅,想要回去就好似瘫痪者想重新站起来、盲人想重见光明,可惜局势不许啊。

  走投无路的为难尽在不言中。但并未直接指责刘邦,没有提及韩国原本就是祖上遗留,也没有提及又等于是自己打下来的,更没有提及刘邦等于是又夺走了。他只罗列了自己的不对,别人的不对留于别人考虑、留于世人评说。这是传统的华夏文明礼仪、贵族风范。
  或以为韩王信是墙头草?他其实有自己的坚守,政治头脑很清醒,而且是个厚道人。他没有直接用近在眼前、已经被贬为淮阴侯的韩信说事,而是用越王勾践对范蠡和文种忘恩负义的事情影射刘邦。借此指责刘邦是个忘恩负义、言而无信之人,言外之意又是为韩信鸣冤;同时也明确告诉刘邦,第一功臣你都容不下,我跟着你还能有什么好果子吃呢?!随后,和汉军战斗到底、死在参合坡战场上。

  韩王信在项羽和刘邦之间摇摆或不是怕死,而是不愿意为刘邦而死、也不愿意为项羽而死。到了需要为自己而死的时候,毅然慷慨赴死了。站在刘邦、项羽一边,自然不能赞赏。
  韩王信率众投降匈奴后住在颓当城,生了个儿子就取名颓当。韩颓当又生子取名子婴。到汉文帝刘恒时,父子二人又率众归降西汉。平定吴楚之乱时,曾经立下大功。子婴的后人中出了两个忠臣。一个名叫韩说,汉武帝刘彻和太子刘据打起来的时候,他坚定站在刘彻一边,被刘据所杀。另一个名叫韩增,曾经和霍光一起拥立汉宣帝刘病己,后来官至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为人宽和自守,以温颜逊辞承上接下,无所失意,保身固宠,不能有所建明”。到王莽时,绝世。

  韩王信的子孙回归西汉、成为忠臣,和他投降匈奴、成为叛臣一样,都是为了自己。这可能是贵族和平民的重要不同。那个时代的平民还没有自己的国,为国捐躯只能是为某个贵族的国或家捐躯。贵族有自己的国或家,为国家捐躯是实实在在为自家捐躯。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可能就是如此,对自己的国家和别人的国家分得很清楚。表面相同的为国捐躯,对平民和贵族其实是两回事。对后世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贵族这样的人和贵族这样的思想确实要不得。但对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似乎又少不得。不然,偌大一个民族、偌大一个群体,谁当皇帝你都是忠臣、谁掌握政权你都是顺民、谁建立国家你都不惜为国捐躯,天下后世会如何看待?!

  日期:2021-04-22 18:28:43
  陛下擢仆闾巷,此仆之幸也。荥阳之事,仆不能死,囚于项籍,此一罪也。寇攻马邑,仆不能坚守,以城降之,此二罪也。今为反寇,将兵与将军争一旦之命,此三罪也。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仆有三罪,而欲求活,此伍子胥所以偾于吴世也。今仆亡匿山谷间,旦暮乞貣蛮夷,仆之思归,如痿人不忘起,盲者不忘视,势不可耳。
  日期:2021-04-23 18:40:42
  27 西汉功臣接连谋反的原因
  =====================
  西汉正式建立不足一年,功臣谋反接踵而至,成为西汉政治历史的突出特点。其中具体原因各有不同,随着事情进展、轮到谁咱们说谁。但韩王信这样的贵族和贵族思想还普遍存在,是整体的、主要的原因。
  此外,整体的原因最少还有五条,集中罗列于此:
  ——推翻秦皇朝的革命非同寻常的彻底。秦皇朝的各级官员,大多数在起义之初就被从肉体上彻底消灭了,“诸郡县苦秦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胜”(《汉书·陈胜传》),且往往死的很惨。人死了,就没有可能闹复辟。其余就是范阳令徐公、南阳太守齮、秦军将领章邯为代表的路子,加入了新政权。他们加入新政权与后世旧官僚加入新政权不一样,不是前朝的旧官僚变成了新朝的新官僚,而是秦皇朝的打工仔变成了西汉有自己封土封民的小王侯,正常的人都不可能愿意闹复辟重为打工仔。西汉也就不同于多数新朝,基本没有前朝复辟势力问题。这自然是好事。然敌存灭祸、敌去招过,内部矛盾也就上升较快。

  ——秦皇朝开创的大一统皇权观念完全没有扎下根来、甚至可能相反。秦本土风平浪静、毫无障碍地过渡成为新政权稳定可靠的根据地,刘邦依靠这个根据地的支持屡败屡战、从楚汉之争中胜出,就是最好证明。秦本土如此,遑论六国。后世对这一点注意不够、甚至严重忽略,常常有努力表明秦皇朝的大一统很受老百姓欢迎的。可能有理论根据,但肯定没有史实根据。否则,秦皇朝就不会迅即土崩瓦解。至于无条件的忠君思想等等专门用于维护君主专制的纲常伦理,还没有形成。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