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48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一言难尽哪——”宋世杰向哥哥诉说起来:“那年冬天,我和两位叔叔去辽阳,半道上却遇上了一伙鞑子兵。他们已经抓了十几个汉人,看样子是要带回去作苦力的。二叔一声喊:‘你们快跑,我来挡住他们! ’就和他们打起来,三叔拉着我往回跑。可哪能跑过他们的马呀,没跑多远,就给他们追上了,二叔他已被他们打死了。在去赫图阿拉去的路上,一天夜里住在一个小村落,三叔放火烧了窝棚,拉着我和十几个汉人一起逃跑,可在鞑子的追击中我们全跑散了。天明时我们六个人又被他们抓住了,听他们说,还打死了三个汉人……在后来的几天里,我们天天饿饭还挨打……

  “快到赫图阿拉的时候,也许是老天保佑、佛祖有灵,还有祖宗的庇护,让我们几个遇到了好人,一个大好人。他也是汉人,他好象见我还小,又被折磨得怪可怜的,就叽哩哇喇对那一伙鞑子兵说了几句。当时我还听不懂,反正从手势上看,开始是只要我一个,后来干脆说这几个汉人他都要了。看样子那一伙鞑子兵还都怕他,就乖乖地把我们七个人都交给了他——就这样,我们七个人就跟着这个汉人到了他的家。他待我们很好,不打不骂,让我们吃饱饭,又送给我们衣服穿。还对我们说:想回家的话,就送盘缠。这样好的人,我们哪里还想走哇!当时商量着就都留了下来……

  “时间久了,我才知道:这个大好人叫刘兴祚,兄弟七人,他排行老二,也是我们开原人。他家甚为殷实,他自己从小就读书习武,颇有才干,在七兄弟中很有威信。女真人建国后,努尔哈赤看中了他的才干,便以其母为人质胁裹其举家迁入赫图阿拉城。而在鞑子兵进据辽沈之后,他又被努尔哈赤委派去管金、海、盖三卫,因为治理颇有成效而极受努尔哈赤的器重,亲切地称他‘刘爱塔’——爱塔,借的就是我们汉人说‘爱他’的音。不久他就升任副将,听说还能参与鞑子们的上层机密。四大贝勒好像也都十分看重他,尤其是皇太极,还常邀他去自己家里喝酒谈心呢……”

  宋世英此时已经明白了:几次到悦来酒楼送信的就是他的弟弟世杰,而那写信人则是被努酋称为“刘爱塔”的这个刘兴祚。

第88章 宋世英找到了自己的兄弟(二)

  可是,刘兴祚既然这么受鞑子的器重与重用,为什么还要把它的机密向外透露呢?想到这里,便问道:“世杰,这么说几次写信报告鞑子机密的人,就一定是刘兴祚了?”
  宋世杰答:“是。”
  宋世英又道:“既然……”
  宋世杰打着手势制止了宋世英,道:“哥,你甭说,我知道你要问什么了——其实,我也曾有过嘀咕:刘将军如此作法,竟是何故?但疑团很快就解开了:刘将军是个孝子,可毕竟他的老母亲还在鞑子手里。虽说是恩养,好吃好喝好穿好戴地敬着供着养活着,可实际上就是一个人质,随时都有危险。如果刘将军不老老实实地给他们干,那结果他当然知道。所以他只有干,而且只能干好,不能干坏。才干发挥得好,自然受到了器重!这是一。

  “第二,刘将军对鞑子兵的劫掠杀戮很不满,对其攻一城即屠一城更是感到特别忿懑。我跟随他这几年,看在眼里、听在耳里,心里都清楚。他也曾经多次劝过努尔哈赤,但好像都碰了钉子。到天命七年鞑子兵尽屠西平堡时,他就萌生了归明之心。天命八年,努尔哈赤派兵围复州,三万铁骑对城内汉民任意蹂躏杀戮,那场面对他刺激更大。至此,他已下定了决心归明,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给袁大人的几次写信……“还有第三,这几年来,他已经偷偷将自己的几个兄弟——刘大刘兴沛、刘三刘兴亮、刘四刘兴邦、刘五刘兴治、刘七刘兴基先后送到了皮岛毛文龙毛帅那儿,这里也只有他和刘六刘兴贤两个人了。要不是他母亲还在鞑子手里,他早就带着我们回去了……”

  合情合理——宋世英没有了疑问,便直言相告:“世杰,哥就在辽东巡抚袁崇焕袁大人标下任守备之职,这次来是奉袁大人之命找你们——刘将军可好?近几天能见见刘将军么?”
  只见宋世杰猛地拍了一下自己的头,道:“嗨!看我们兄弟只顾说话,我倒把大事都给撂到后头了——哥,我来之前,刘将军也要我告知酒楼掌柜,想约好时间和地点见袁大人呐。这就好,哥来了,刘将军的话我就算带到了。你和刘将军见面的事,过两天听我的准信。噢,刘将军还要我送一封急信来——”
  “好,兄弟,咱们都想到一起了——”宋世英刚从宋世杰手里接过信,便看到酒楼掌柜从后堂走出来,就向他招手道:“来呀,掌柜的!这就是我多年不见的兄弟宋世杰——”
  “原来是一家人哪! ”掌柜一边鼓掌一边走近来:“伙计,上酒菜——祝贺世英兄弟俩重逢!也感谢世杰兄弟送信来! ”
  夜里,雨渐渐下得大起来。
  宋世英翻来覆去睡不着,酒席上弟弟介绍的情况让他着急:袁大人的一番心思白费了——派来的吊丧使团还未到达,鞑子们的新汗已经产生,并没有四子与诸子争继造成内乱的任何迹象。

  灯光下,宋世英又一次取出宋世杰送来的那一封急信。信上只写有六个字:“切莫为款所愚。”
  这六个字,他在心里已经念了几百遍。而宋世杰转告刘兴祚的那些话也不时地响在他的耳边:“皇太极听说袁大人派了吊丧使团来,高兴地说:‘大事成矣!就让他们多住些日子,好酒好菜地伺候着,千万莫慢待了。议和,就从此开始吧。’虽然皇太极所说的大事肯定与议和有关,其中有诈也是肯定无疑的! ”
  宋世英却不甘心这样,因之又往好处想:放心吧——袁大人精明干练、能力超群,必定不为皇太极所愚……想到这里,他不由“噗吃”一声笑了起来:“连努尔哈赤老儿也是袁大人手下败将,皇太极又算老几呀?妈拉个巴子,还想愚这愚那?做梦去吧! ”
  可是,还没等到天明,宋世英就披衣起了床,他站在窗前,听着淅淅沥沥下个不停的雨声,望着黑乎乎的夜空,双手合什喃喃祷告道:“愿袁大人早早戳穿皇太极的诡计! ”

第89章 议和(一)

  袁崇焕遣使吊丧的主要目的没有达到,却被皇太极利用、从而开始了明金之间的第一次议和。
  冬月已经过去了一半,吊丧使团才回到了宁远。随他们一道来宁远的还有皇太极的两名使者方吉纳和温塔什。使者带来了皇太极的一封信,信中,皇太极首先向袁崇焕提出了“两国和好之事”。这是为何?原来,皇太极虽然即汗位十分顺利,但他的权位却不很稳固:他固然设法削弱了对手的势力,也成功地阻止了八大贝勒共治国事,却无法改变四大贝勒的南面共坐;此外,又因遇上天灾,国内发生了严重的饥荒,粮草军需的供给已经非常困难。就在这样困难的境况下,皇太极以其独特的才干与见识决定:南犯朝鲜——朝鲜物产丰富而兵力却又薄弱,派重兵自然会一举攻下它,这样既可以解决自己的饥荒,又可以在胜利中树立自己的威望从而巩固自己的权位,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皇太极用父汗的话说服了代善、阿敏和莽古尔泰三大贝勒:“父汗说过,伐明之计,一是砍大树,二是扶两翼。这两翼么,一是蒙古,二就是朝鲜。联络蒙古与朝鲜,打破它们对我大金的包围,而形成对南朝的反包抄之势。”
  如何打破?
  南面共坐的四大贝勒几乎没有任何争论就统一了意见:先抢朝鲜,以除根本之忧;次犯宁远,以报父汗之仇。
  然而,朝鲜是明朝的属国,犯朝必然引起明朝的坚决反对,如果袁崇焕出兵牵制,岂不得不偿失?皇太极为此一直在犹豫。
  就在这时,传来了宁远的吊丧使团即将抵达盛京的消息,皇太极当然喜出望外了:借间用间以议和之名迟滞袁崇焕的关宁劲旅,乘机挥戈抢了朝鲜!

  刘兴祚所说皇太极的“大事”,就是要兵犯朝鲜;他信中的提醒呢,就是要袁崇焕警觉而不至“为款所愚”。
  殊不知皇太极的借间用间却也正中袁崇焕下怀——宁远之战虽胜,但损失也不小,若不及时恢复,何以防鞑子卷土重来?
  其实,袁崇焕的遣使吊丧还有另外一个目的,那就是还想看一看与鞑子有没有议和的可能,只是没有公开说出来而已:“努尔哈赤果真死了,那么新汗继位,必然会采取先安内的方略,这无疑需要一些时日。如果这样,不正是双方议和的良机么?而一旦开始议和,恢复宁远损失的时间也就有了。”
  作为新任辽东巡抚,袁崇焕的确也面临许多的困难。眼下,他尤其需要的就是时间,以便让他从从容容做好几件事,从而恢复自己防地的生机以及巩固已被破坏了的宁锦防线。
  首先是练兵:宁远守军在三天的战斗中伤亡很大,前屯也有不小损失,觉华岛则更是全军覆没。因此,补充兵员并且尽快地训练出一支不仅能守得住而且还能打野战从而能收复失地的军队,应是当务之急。可是,练兵却需要相当的时间。

  其次是筑城:宁远城在大战中损毁十分严重,而锦州、中左和大凌河等城堡因高第的撤防弃守而被破坏,继而又有鞑子兵的入犯而被焚烧,都已成了断墙残壁。因此,修复这些城堡从而重建和巩固宁锦防线,已是火烧眉毛的事。然而筑城,不只费时费工,没有稳定的局势也根本行不通。
  第三是屯田,在天启六年以前,宁远曾有屯田数千顷,所以关外守军没有衣食之忧。高第下令撤防之后,宁远失去了外卫,军民撤进了关内,屯田几乎全被破坏,守军当然也就没有了粮源。要改变这种缺吃少穿的状况,必须恢复屯田。为此,袁崇焕曾上疏朝廷请屯田,极言屯与不屯之利害,获准后推行屯田则更需要安宁和平以及充裕的时间。

  正是基于上述的考虑,对于皇太极的所谓求和,袁崇焕给予了积极的回应。

第90章 议和(二)

  十二月初一,他在宁远学宫召见方吉纳和温塔什,一方面表示了愿意议和的意向,另一方面则以来信“犹书大金国”不合礼制而封还。随后,又上疏将详情奏报朝廷。
  宋世英从沈阳回到宁远之后,已经向袁崇焕作了详细报告。其后又收到了刘兴祚托“悦来酒楼”转来的信,详细说明了皇太极的“借间用间”之计。所以,在袁崇焕召见方、温二使之后,宋世英不禁又平添了不小的担心,因之也多次提醒袁崇焕,要他注意刘兴祚信中所说的话:“切莫为款所愚”。
  对此,袁崇焕也作了明确的表示,他说:“我何尝不知皇太极在借间用间,可是——敌以款愚我,我亦以款愚之也。不是常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么?我们务必要抓住这一时机,把练兵、筑城和屯田这三件事办好了,也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不再象过去那样老是挨打了。而从此也可能由固守渐渐到打野战,就有了一个好的开头呢。”

  何可纲也曾劝道:“小心无大差!与鞑子议和毕竟是件大事,一步走错则全盘皆输。即便大人一步不错,也会遭忌的。况且,大人又不是那个手握权柄的大太监圈子里的,朝廷上不知有多少人都正在瞪大两眼看着大人——大人,一定要三思而行、小心再小心……”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