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41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在宁远--元旦这一天,袁崇焕则和过去一样一点也不敢松懈。他每天都要检查应对之策的实施情况:从城防的值守到各营的操练;从修台护铳到布设火器;从坚壁清野到搜捕奸细;从敢死队员的选拔到运弹运粮,甚至器物的储备等等,他都要亲自过问、亲自查看,力求做到万无一失。至于元旦的庆典,他压根就没有想过……
  十一门红夷大炮的炮车在除夕前已全部赶制出来,元旦这天,载着红夷大炮的炮车被推上四面城墙。连同早就布置在城墙上的铳炮及各种火器,构成了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火炮营的官兵对红夷大炮和各种铳炮的施放也都早就熟练,他们那雄纠纠气昂昂的神态以及那一排排威风凛凛的红夷大炮和各种铳炮更让一万多守城的将士信心倍增……

  日子一天天逼近了,正月十四日,努尔哈赤如期誓师出兵。

第72章 袁崇焕刺血为书(二)

  当沈阳“悦来酒楼”的掌柜派人快马加鞭将此消息告诉袁崇焕的时候,宁远备战的各项工作在袁崇焕的统率和监督下大都已经完成,少数也已进入了尾声——
  守城与外援等调防已经完成:“奴酋入犯,本道与总兵满桂、同知程维模往扎宁远,为死守计。城内以广武营步卒守之,更撤中左所都司陈兆兰带领步兵,与都司徐敷奏凭城为守。其传宣督阵,则中军孙绍祖、何可纲、霍一厚、李国辅、黄惟正、彭簪古等是也。修武营参将祖大寿领营内健丁,出兴冰瓦窑冲为援。前锋既撤,王承胤、肖升、左副将不许西入,领其辖下之兵,缘红罗山一带堡在贼后。副将朱梅、游击马爌、邓茂林,各简其健卒,与参将合迎,为宁远外援……”;

  城外周围的民居全都烧掉,老百姓们坚壁清野拖家带口进了城,没有给鞑子兵留下任何可吃可用之物;
  四门已经塞堵,一名同知率兵巡守各街巷路口,日夜盘查过往行人,并在城内外百姓们协助下搜捕奸细,有效防止了城内情况的泄露;
  被何可纲和千总宋世英严密监视的游击孟乔方终于落网,他是在与孙得功派来的人再次接头时被堵在家里被抓走的。至此,这个卖身投敌的内奸的美梦落了空,努尔哈赤依靠内奸为他大开宁远城门的指望也成了泡影;
  粮食、弹药、弓箭、刀枪、滚木、擂石等也都有了充足的储备,专门负责运送任务的千总谢尚政也已将民夫编派完毕,作好了供应守城将士食物及弹药的一切准备;
  擅长制造火药的金启倧和他所带的几个小组一直在加紧研制各种火药,并作了大量的储备,以应急需;何可纲宋世英负责组织预备队与敢死队和其它防卫诸项也都逐一得以落实……

  最后,袁崇焕又贴出告示,重申军纪:奋勇向前者,杀贼立功者,奖;不听指挥乱自行动者,临阵逃脱者,杀!与此同时,又飞书檄令前屯守将赵率教和山海关总兵杨麒:但凡遇到从宁远逃回去的兵将,一律斩首示众!
  正月二十一日,是战前往城上运送滚木、擂石、弹药等等器物的最后一天,自动参加运送的老百姓也更多了。一条条长龙似的运输队里,男的、女的、老人、孩子都在忙碌着……
  袁崇焕在满桂、程维模、陈兆兰、徐敷奏和何可纲等陪同下检查城防,刚上东门城楼,正遇上他那满头白发的母亲袁老夫人和女儿小如蕙还有佘洪给城上的人们端茶送水,黑子跟在小如蕙身后,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一看到主人来到城楼,黑子“汪汪汪”地叫着就朝主人奔了过去。小如蕙回头正要吆喝黑子,一眼看到爹爹,立时扬起小手,便朝爹爹大声喊起来:“爹爹,爹爹,我和奶奶都在这儿呢! ”
  袁崇焕眼里忽地一热,泪水不由地就流了下来。待他转脸擦泪时,又看见他的妻子叶氏和佘洪的妻子正抬着一捆弓箭吃力地走上城来。小如蕙也看到了妈妈,立刻端了两碗茶水跑过去,一边把洒得只剩下小半碗的茶水递到妈妈和佘伯母手里,一边喊着:"妈妈,佘伯母,你们喝水--"接着又用小手拉了拉妈妈的衣袖,指着站在远处的袁崇焕:"看,爹爹也来了!"

  在城上的士卒、民夫和百姓们看此情景,都明白了袁大人的家小也都在这危险的时候来到了宁远,而且也都为守卫这座城池流汗出力呐!他们带着十分敬佩的心情望着袁大人、望着袁大人一家的老老小小 。
  人群中不少人在窃窃私语:"看,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就是袁大人的老母亲!""那个十来岁的小姑娘就是袁大人的女儿呀!""那边抬弓箭的妇人,年轻的就是袁大人的夫人哪!""有这样的一家人在,我们不拼死效力,还算人么?"
  看着眼前激动的人群,原本就容易激动的袁崇焕已经感到热血沸腾、不可自已了。他因此也更加坚信:情势尽管对己不利,可只要全城军民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抱定必胜的信念,再加上坚城和大炮,固守就不会是空谈,打败鞑子兵也就不会不可能!
  想到这里,他快步走到宋世英跟前,"刷"地一声从他的腰间拔出那把剑来,高高举过头顶,大声喊道:"弟兄们,乡亲们,我手里的这把剑,就是岳飞岳将军当年征战用过的湛庐剑。今天,在这宁远城的城头上,有湛庐剑作证,我袁崇焕对天立誓:誓与宁远共存亡!"说罢,一手扯下锦袍的一片白里子,平铺在地上,又将那把湛庐剑用力向空中一舞,然后便左手持剑,将右手一指在剑锋上轻轻一抹,刺血为书:"人在城在,城亡人亡!"

  袁崇焕誓死守城的决心和他那大无畏的精神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满桂、祖大寿、左辅、朱梅、何可纲、宋世英、谢尚政、金启倧、茅元仪等人纷纷上前,先后用那把湛庐剑刺破自己的手指,让鲜血滴在那片白布上。
  气氛是如此的悲壮,群情是如此的激昂,按察使衙门里的一位知事立即上前将那血书高高举起,沿着城墙飞奔而去。很快地,从东门城楼开始,城墙上下城里城外,此起彼伏地都响起了将士、民夫和百姓们那激昂的呼喊声:"袁大人,我们跟着你,和鞑子狗日们拼了--"
  此时此际,袁崇焕的心灵又一次受到了剧烈的撞击,他三步并作两步地走到城墙的内侧,车转身面对着城楼上的将士、民夫和百姓们,双膝跪倒,两手抱拳,向他们一连拜了三拜,道:"袁崇焕多谢各位了--"
  城楼上的人们顿时都振臂高呼:"誓与宁远共存亡!"
  袁崇焕俯下身子半蹲着,一边抚摸着黑子,一边深情地望着站立在人群中的母亲、女儿和妻子。在他的耳边,清楚地响起了他母亲那苍老的声音,响起了他女儿小如蕙那稚嫩的声音,也响起了他妻子黄氏那熟悉的声音:"誓与宁远共存亡!"--他不自主地又一次流下了热泪……

  东门城楼上震耳欲聋的呼喊声迅速传开了去,宁远四面城墙上的将士、民夫和百姓在响应,城内街巷里的人众在响应,远处的群山和大海也在响应:"誓与宁远共存亡!"

第73章 宁远城上震天撼地的怒吼(一)

  气势汹汹的鞑子兵来了--正月二十三日,努尔哈赤挥师越过首山与螺峰之间的隘口,兵临宁远城下。按照预定的部署:他的先头部队已在城南五里处扎营,将通往山海关方向的大路拦腰截断,后续部队也先后到达指定位置,从而完成了对宁远的大包围。努尔哈赤的大营,就在城北的一处高地扎设。
  一切都在按计划顺利进行,努尔哈赤听完各部的报告,非常满意地连连点头,随即由四大贝勒陪同,沿城绕行一周实地查看。回到大营,他要皇太极立即找来李永芳和孙得功等降将前去招降袁崇焕--"还是我说过的那句话:不降则攻城,破城即屠城!"他心里清楚:袁崇焕是不会低头的,于是狠狠地一挥手臂,就象宁远和袁崇焕已经在他眼前消失了似的--接着,便又招呼担任前锋官的代善和阿敏一起到地图前面,向他们作攻城前的最后一番交待。

  一如努尔哈赤所料,招降没有成功--李永芳和孙得功他们恰好遇上了正在北门城楼查防的袁崇焕,便声嘶力竭地向城楼上喊起话来:"大金国汗让我等致意袁大人,大汗这次带三十万大军来攻宁远,志在必得……八旗劲旅,威震天下,无敌不克,无坚不摧……袁大人若肯投降,大汗一定优待。不降则攻城,破城即屠城!我等好心来劝,也是为宁远全城军民着想,为大人前程着想。请大人三思,千万莫错过机会,后悔一辈子啊!"

  袁崇焕的回答则义正词严:"岂有此理?滚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宁远本来就是我大明土地,由他劫掠霸占,又再放弃。我修好了来住,理所当然要死守,哪有投降之理?他号称有三十万兵马,未免太夸张了吧。何必如此虚张声势?算起来,他的兵力也不过十三万上下。这点兵马,我宁远兵民却也看不到眼里。至于说后悔么,告诉你们:固守宁远,我袁某人从来不知后悔、不曾后悔、也永远不会后悔!滚回去,你们这些卖身投敌的无耻之徒!顺便也告诉你们的主子:他派进宁远城的奸细已被尽数抓捕,那个内应也得到了应有的惩治--宁远城,他休想踏进一步,让他早死了这条心吧!"

  耐心听完李永芳和孙得功他们的回报,努尔哈赤只是淡淡一笑:"此事,原也在我意料之中,你们已经尽职了。回去吧,准备好明日大战。"
  一切早已准备好了,也都作了周密详尽的部署,他只是坐等捷报而已--信心十足的努尔哈赤随即吩咐:"传令各部:今晚吃饱喝足睡好觉,明日卯时攻城!"
  晚饭后不久,努尔哈赤便早早地安歇了,而且很快就酣然入眠--这是久经杀场百战百胜的他多年来养成了的习惯:每当大战的前夜,他与平时那夜以继日的忙碌完全不同,总是要提前入睡,睡得还非常地沉稳--他当然也想让他的将士们知道他此时的心态:一座小小的宁远城、一个小小的袁蛮子,都算不了什么,他早就稳操胜券了!

  宁远城里的袁崇焕则不同,自备战以来,他就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了。
  临战前的这一夜,他的每一根神经似乎都被蹦得很紧很紧,心情也紧张到了极点--整整一夜,他不知疲倦地带着宋世英和一队兵丁在城内巡视在城墙上查看,黑子呢,也一直跟在主人的身边,一声不响却也寸步不离……
  天快亮的时候,他们巡视完了全城。宋世英再三劝他稍作歇息,他摇摇头,反而带着他们又去了衙门附近的驿馆。
  驿馆里,还有昨天刚到宁远的几位客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