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40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听你这么说,就没有什么法子了?"孟大用慢腾腾地站起身来,向前走了两步,又回转身缓缓说道:"喏,我先给你们说一个故事听听吧--小时候,我和你们的爷爷还在乡下。有一年遇到蝗灾,他带我去地里看庄稼。只见那些蝗虫‘嗡‘地一声成群地飞来,吃光地里的庄稼后,又‘嗡‘地一声成群地飞了去,再吃另一块地里的庄稼……长大以后,我进了官场,经过的多了,听到的看到的也多了,才慢慢悟出蝗虫飞来飞去的道理:这一块地里的庄稼吃光了,它要不飞走,还能吃什么?自古以来当官的身边,前呼后拥的多不多?多!可等到他不当官了,落魄了,倒台了,再看看他的身边,还有人吗?没有了!都到哪去啦?又找新地块去啦!一个人在官场上混得久了,也都学会了看风向寻后台找地块--这块地没有庄稼可吃了,就要快快飞到另一块地里。哎,你们听出这故事的什么意思没有?"

  "那不是有奶便是娘么?"老二孟乔圆一伸舌头笑起来。
  "没奶你能叫他娘吗?混帐东西--"孟大用狠狠瞪了孟乔圆一眼,又接着说起来:"所以呀,万历三十六年李化龙升任兵部尚书,老子我就投李化龙;到了四十年,掌兵部的改成了王象乾,我就投王象乾;四十二年是郑继之,我就投郑继之;以后又是李鋕、崔景荣、魏养蒙、黄嘉善……走马灯似的你走他来,我呢,那就耐着性子一个一个地投,也一步一步地得以高升……"

  孟乔方看老爷子没有再往下说,便扶他坐了,又换了一杯热茶,试探着问道:"老爷子,如今这局面危急不堪,朝廷又难以指靠,我们是不是也该找块新地了?跟那边联系联系?好在鲍承先、高鸿中、李永芳、孙得功他们几个和儿子多少都有些交情……"
  孟大用掀起茶杯盖,吹了吹,连喝了两口,这才又慢吞吞地说道:"是该想想啦!李永芳之后,鲍承先,高鸿中,孙得功他们,不是都投到那边去了吗?都算得是人中豪杰呀……不过,在这边也好,去那边也罢,只要有钱有势……你这主意不错,就先联系联系吧,找好了地块,也免得咱爷们将来被动。可是--有一条,不能贱卖了自己,得讲讲价码;再一条,还不能急,要多看一看,脚嘛,要踏着两条船才好……"

  脚踏两条船,孟乔方孟乔圆已经做到了--其实,孙得功的银子就存在孟乔圆的钱庄,他们早就打得火热;由孟乔圆牵线,孙得功派到山海关的人也就住在孟乔方的兵营里,谈得还很投机呐--听父亲这一番说辞,孟乔方心里有了数:"好,老爷子,儿子这就先跟他们联系,事情有了眉目,再向老爷子报告。到时候大家见见面喝几杯,今后也好有个照应?"

  孟大用眯着眼看了看孟乔方,又看了看孟乔圆:"就这么办吧,行事多加小心就是。"

第70章 八千两银子就换你开门俩字(三)

  孟乔方和孟乔圆会意地笑了,孟乔方接着又改了话题:"老爷子,那眼下这样乱,咱们又该咋办?"
  孟大用慢慢放下茶杯,眯着眼看看孟乔方,又看看孟乔圆:"咋办?你不说乱吗?那不正好--"
  "混水好摸鱼呀!是不是?老爷子。"孟乔圆接上话。
  "你小子,还真是没有白吃这二十多年的干饭!"孟大用笑了,"带兵打仗的人,越乱越高兴--有刀有枪有火炮,还有什么弄不来的?啊!金子银子玉器宝玩都不扎手,有了它们呐,啥也都有了。我刚才说不当官了、倒台了、身边人就跑了,说的只是那些一钱不名的穷鬼倒霉官。这世上啊,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说老大呀,你那个游击,不是给了王化贞五万两的银票才弄到手的?明白了吧?好好挣钱去,眼下多的是机会!"

  "嘿--还等你老爷子说,儿子入关就这么干了!"这时候的孟乔方心里美滋滋的,他一到驻地山海关就纵使部下抢了两家珠宝店铺,一次到他手的就值二三十万呐。可当着父亲和弟弟的面,他脸上却没有一丝的流露,只是连声说道:"老爷子说的对极了。反正大家都这么干,儿子也不能拉下。"
  孙承宗督师辽东后,孟乔方有些收敛,不再明目张胆地纵容部下抢劫了,可他和孟乔圆与孙得功的联系四年来依旧没有断,孙得功倒也没有要他们办什么事,甚至也没有向他们打听辽东军政的任何消息。所以,兄弟俩也过得心安理得:"脚是踏上了那边的船,可我们收了银子又没有给他们干什么事,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还落得个快活自在现得利……"

  孙承宗离任之前,孟乔方调到宁远,分在满桂的手下。因为手头阔绰,行事大方,加上他那张总带着笑的圆脸也不怎么招人讨厌,所以到宁远虽说时间不长,与上下左右都处得十分融洽。
  前些日子,孙得功的人突然找上了孟乔方的门。
  一听说努尔哈赤带了三十万兵马就要杀过来,孟乔方心里就"扑通扑通"地直跳,但很快就又又得意起来:"幸好老子们早有先见之明,脚踏两条船--大明朝这条船横竖要烂掉,大金国那条船可就来了,到时候老子们还不是照样吃香的、喝辣的天天快活……"
  当孟乔方还沉醉在无比得意中时,只听来人又说起了"开门"的事,他一时还在犯迷糊,楞了半晌才问来人:"开门?开什么门?"
  来人情不自禁地哈哈笑了起来:"什么门?宁远城的城门呗!你以为要开你家这小院门呐……"
  孟乔方一下子明白过来,也跟着笑了,接着拍了拍自己的脑门:"是城门哪?咳,你看我这笨脑子!"

  来人不笑了,郑重其事道:"就是宁远城门--听说你人缘不错,上下左右通吃。那好,到时候只管大开城门就是!孙大人说:‘事成之后,四贝勒爷许你一个副总兵,外加两个长白山的大美人……‘"
  孟乔方两眼顿时就眯成了一条缝:"这还不--"后面的"容易"两个字还没有出口呢,他突然想起了四年前父亲交待他"得讲讲价码"的那句话,随即改口道:"这还不……不大好办呐,兄弟的事还在其次,可手下弟兄们要提着脑袋干这冒险的活,为的就是弄几个养家糊口的银子呀--"
  来人倒很是慷慨,顺手从怀中取出两千两的一张银票,放在了孟乔方的面前:"喏,怎么样?"
  孟乔方只瞄了一眼那张银票:"打发叫花子的吧?"
  "这可满意?"来人从怀中又摸出一张一千两的银票。

  "三千两?"孟乔方又摇头:"天下哪有这样的便宜事?"
  "便宜?孙大人说,大金国做事,向来买卖公平--"来人边说边从怀中又摸出一张银票:"这是一张五千两的银票,和那两张加在一起,一共八千两。想想,怎么样?哎哟哟,我的孟将军,八千两银子、一个副总兵、外加两个长白山的漂亮娘们--就换你‘开门‘这两个字,不便宜吧?"
  "好说--"孟乔方在心里盘算一阵,这才咂咂嘴,"我孟乔方的为人,你是知道的。咱们说好:就这么干了。"
  "君子一言--"来人道。
  "驷马难追!"孟乔方拍拍胸脯,"该咋办,你说吧。"

  "过些日子我来再细说--"来人站起身,拱手一礼道:"孟将军,前程远大不可限量。兄弟这就告辞了!"
  远处传来了一阵阵的鞭炮声,近处也跟着"噼噼啪啪"地响了起来。孟乔方伸了个懒腰,自言自语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这小子说的不错,元旦到了,新桃已经换了旧符--老子也就要改换门庭,去作大金国的副总兵了。"
  他翻身爬起来,坐直了身子,又取出那枚"天启通宝",捏着它在炕桌上使劲一拧,让它快快地转起来。接着他便一本正经地双手合什,嘴里喃喃念叨着"老天保佑……老天保佑……"待那枚钱转不动了自己倒在炕桌上时,他才伸长了脖子小心翼翼地看过去,可结果却令他大惊失色--那枚钱的上面,竟然是他最不想看到的"天启通宝"四个字!

  突然,他感到脊背一阵发冷,两眼直冒金花,一个趔趄"咕咚"一声,就从炕上一头栽了下去……

第71章 袁崇焕刺血为书(一)

  大明天启六年(大金天命十一年)元旦这一天,北京、盛京和宁远好象早有约定似的,都没有举行大的庆典活动,但那些举足轻重的人物们又同样都在忙碌着。
  在北京紫禁城,天启皇帝朱由校一直都在忙碌着--他在忙雕刻的"白皮靴"工程:三千个"白皮靴"木傀儡大阅兵。几百名手艺精湛的工匠在他的指挥下,没明没夜精雕细刻地大干了三个多月,终于赶在了元旦前如期完工。阅兵的小校场当然也少不了,就在他的木工作坊旁边几乎同时建了起来。
  元旦这一天,文武百官和后宫诸色人等早早就聚集在那个小校场周围,兴致勃勃地观看由天启皇帝朱由校主持的"白皮靴"木偶阅兵方队。
  校场上,三千个"白皮靴"木傀儡个个都栩栩如生,组合成整齐的方队,正在等待着它们主人的检阅--每个木傀儡脚上,都是那一色雪亮的白皮靴,在阳光的照耀下,发出逼人的光,更是特别地引人注目又令人生畏。
  站在校场边上的朱由校,在众人的阵阵欢呼声中,痴迷地看着他的得意之作,不由嘿嘿地笑了起来。

  魏忠贤也嘿嘿笑着,他已经大权在握无所顾忌了--
  令他心存顾忌又拉不过来的孙承宗,终于被赶出了朝廷,回家抱孙子去了。朝廷上下凡是名列东林的人,大都被清除干净:该罢职的罢了职;该入狱的入了狱;上了黑名单不想让活的,已经送一部分去了西天;剩下的也都交待给了崔呈秀和许显纯们。他手下的那些"白皮靴"们很快就要去抓他们,不要多久,望乡台又要多了些鬼魂、朝廷也少了明目张胆反对他的人了。

  他的干儿义孙已经遍布朝廷上下,无论官场民间,一草一木、一举一动都在他那"白皮靴"们的监视之下。那些天天都要匍匐在他的脚下大小臣工,往日总是自吹自擂什么举人进士学富五车志向高远什么的,可现在为了保官升官避祸免灾,早就斯文扫地了,喊起"九千岁"来,竟是一个比一个响亮,送起钱财来,竟是一个比一个多。
  自从制服了客氏、表现出"下头一点也不差"的那一夜,他不再为自己受到阉割而自卑,他用暴虐证明了他的实力,他已经永远地压在客氏之上了。曾经气指颐使的"奉圣夫人"对他附首称臣,不仅用心用意地服侍他,还不时挑选些宫女送到魏府"伺候"他。而在女人身上姿意施殿的暴虐,更让他在不断的得意与满足中认识到:他这个"九千岁"就是这世上无所不能的强人!

  他实际上已经成了大明朝的主人--别看表面上还在"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可这"一人",也不过跟他做的木傀儡一样"全都听咱家的,还说什么‘万岁‘呀,一点也不如咱家这个‘九千岁‘呢!"--他整天地忙碌着,但对袁崇焕紧急求援的上疏,却不屑一顾地吩咐王体乾和李永贞:"留中吧,不要理他!有高第在山海关给咱家经略,咱家放心多了。就宁远屁大的那一点事,也要来烦咱家劳神操心么!"

  在盛京的大政殿--元旦这一天,努尔哈赤正在召见皇太极,听取他关于备战的详细报告。元旦的庆典活动,他早在年前就已经下令取消了。从出兵科尔沁至今,他为伐明这件大事一直忙碌着:他要四大贝勒及众臣督促部属全力备战,他要大金国的臣民都知道即将进行的战争多么重要,他要鼓动起每一位出征的将士的信心和勇气,他要他们一往无前一直到北京城……

  就在听完皇太极的报告之后,努尔哈赤赞许地点点头,接着就用力地敲了一下面前的那幅地图,便下达了渡河西进的命令:正月十四日誓师出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