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39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袁崇焕大怒道:"胡涂!不守城,朝廷养我们干什么?"
  满桂嗫嚅道:"卑职……以为……撤防是经略大人之命,情势危急,我们撤走也不……不为错呀……"
  袁崇焕两眼冒火,直瞪着满桂:"什么?弃城而逃还不错?这样做,我们咋面对朝廷?咋面对宁远百姓?我们的良心都搁在哪儿啦?嗯!"

  满桂呆呆地站在那儿,不吱声了。

第67章 大敌当前,宁远却成了孤城(二)

  袁崇焕叹了一口气,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语气平和地劝满桂道:"满将军,想想四年前,你我二人领命来到宁远,同甘苦共患难,把我们的血汗全都浇铸在这宁远城的城墙里去了。如今却要撤防弃城,对得起自己流的血汗么?你我都是七尺男儿啊,为朝廷、为百姓一定能做到生能舍己;就是倒在这宁远城下,也要做一个誓不还乡的千秋雄鬼。满将军,你说是吗?"

  满桂羞愧地看了看比他矮了许多的袁崇焕,点了点头,好久才说话:"大人说的是,卑职错了……"
  袁崇焕走近满桂,伸出了自己的双手:"满将军,我们亲手筑就这座宁远城,就不能再眼睁睁看着它毁在鞑子的手里--你我二人一定要心贴心肩并肩,决计死守宁远,是吗?"
  满桂也伸出双手,两双手一下子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接着,袁崇焕又说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我打算将母亲和妻女都从前屯接到宁远来--"
  满桂惊讶地看着袁崇焕,他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但迅即也作出了同样的决定:"卑职也将家眷从山海关接到宁远来!"

  看着眼前这位率直的蒙古莽汉,袁崇焕非常激动:从满桂的转变中,他已经看到了坚守宁远的希望。
  突然间他又想到:鞑子号称三十万大军,滿将军又是如何得知的?自己也是才刚知道哇!难道……这里面的蹊跷与家贼有关?于是便问道:"满将军,军营里的那些传言,是谁说给将军听的?"
  满桂道:"孟乔方。"
  袁崇焕心里一动,立时就想起了那个有一张胖乎乎又总是带着笑的脸、对自己从来都恭恭敬敬的游击孟乔方,他的弟弟孟乔圆在山海关开了钱庄、当铺还有绸缎庄,生意做得挺大。他们的父亲孟大用是前宁夏总兵,因克扣兵饷被解职。据说,他们在天启二年广宁兵败后,经常派人去沈阳,说是做生意,可这兵荒马乱的去河东,能做成什么生意呢?他在心底已经给孟乔方他们打了个大问号。

  他看了一眼满桂,刚要开口说些什么,却见祖大寿、何可纲、朱梅、左辅、宋世英、谢尚政--宋世英和谢尚政早已升任千总了--等一班武将和金启倧、茅元仪等一班吏员都已站在议事厅门前正在望着他们,看来已经等些时间了,便道:"哟,都来了。满将军,我们这就去议事吧。"
  由于袁崇焕的坚定态度,死守宁远的主张首先得以确立。
  世居辽东的祖大寿、何可纲又着重讲了他们对建州人作战特点的了解:"八旗劲旅多是骑兵,野战冲刺是他们的长项,然而对攻城略地却不大在行。我大明清、抚、开、铁、辽、沈、广宁等城之所以失陷其手,其中也有其收买汉奸作其内应的原由……因此,我军的制胜之道,首要在于扬长避短,还须注意清除内奸。"
  金启倧和茅元仪也提出了他们的想法:"八旗骑兵长于野战,却无视火炮的威力,且不知它们的用法,对红夷大炮则更是听也未听见也未见。宁远城现有不少的火器,还有十一门红夷大炮,我们的火炮营组建至今,也已训练了这么长的时间,还没有真抢实弹地打一仗。让鞑子兵都来吧,先尝尝我们这些火器和红夷大炮的厉害,保准要他们屁滚尿流吃不了兜着走呢!"

  与会的人都笑起来,袁崇焕总结道:"凭坚城,用大炮,这两条就是我们守宁远的最大优势了!"
  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具体的应对之策随之也都一条一条地很快定了下来:一是扬长避短,凭城坚守;二是划地分守,相互应援;三是修台护铳,布设大炮;四是坚壁清野,村民进城;五是塞堵四门,严防奸细;六是兵民联防,运弹送粮等等。
  有人提出要前屯赵率教带着他的全部人马来援宁远的意见,袁崇焕想了又想还是否定了。他说:"前屯虽说不很大,但十分坚固,守些时日不成问题。而由此又会牵制不少鞑子的兵马,无形中就支持了宁远,何况还有西虏虎视眈眈呢。所以赵率教不能动,就令他派一部分兵马来吧。"
  有人又提出要朝廷和山海关派兵来援的意见,袁崇焕当即点头应允,而且立时就向朝廷上疏,同时又给高第写了一封十万火急的求援信,吩咐何可刚再去山海关一趟请援兵。
  袁崇焕以及宁远守军将士都抱定了破釜沉舟决心,就在他们日以继夜忙碌的时候,朝廷的回复却迟迟未见,而山海关经略衙门拒发援兵的举止更是给他们当头泼来了一瓢瓢的冷水--

  山海关总兵杨麒原想派兵,刚刚下令却被高第严辞斥责,不得不收回了成命;道臣刘诏领兵两千已经出关向宁远进发,高第则派员令其返还山海关;中后所李卑和中前所李平胡的援兵,也在高第的严令之下不敢向宁远前进一步……
  大敌当前,宁远孤立无援,真正成了一座孤城。然而在这冰天雪地里,它却昂首云天,越发地显得顽强、崛犟、不屈不挠,它冷冷地看着身边的这一切,也默默地承受着这一切。

第68章 八千两银子就换你开门俩字(一)

  宁远城东门左侧的一条小巷深处,有一座二进院的宅子,这就是游击孟乔方的住处。
  除夕,依旧是狂风怒号大雪纷飞。天刚擦黑,孟乔方就躲进了卧房,连靴子也没有脱,就爬上了热烘烘的炕头。他半躺在那儿一边想着心事,一边拿了随身带的一枚"天启通宝"在小炕桌上猜枚。这枚钱是银质的,市面上又极为罕见,因此也成了孟乔方的一个至宝,而它背面的那个"二"字,则更是他的心爱。每当枚卜时看到这个"二"字翻在上面,孟乔方就感到特别顺心快畅--他很得意自己脚踏两条船哪!

  这不!孟乔方又猜上了。
  他两指捏着那枚银钱的边将它立在小炕桌上,接着用力一拧,它就转起来了。就在它转着转着将倒未倒之际,孟乔方便一巴掌捂住了它,接着又拿开手瞪大两眼一看,还是那个"二"字在上面!他那圆圆的胖脸上立时就绽开了笑容,瞪大的两眼也立即眯成了一条线。
  孟乔方的家,是永平城里最富而且最有行势的豪门大户。他的父亲孟大用原是宁夏总兵,光靠吃空额、克扣兵饷弄到的银子就装了满满一大间屋子。事发之后,他又用银子买通上司,逃过了严惩,仅仅被罢职家居而已。这些年,他又是设钱庄,又是开当铺,欺行霸市,无所不为,胆子越来越大,银子更是越来越多。孟府在永平城里是数一数二的大宅院,而在永平府一州五县的地盘上,孟家的庄园就七处,田产也有三千多顷。孟府还养了一百多家丁为他看家护院,再加上府县衙门的老爷大都是孟家的座上客,所以孟家的人在永平府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永平府的老百姓们都说:"孟老爷一跺脚,永平城也要晃三晃。"

  孟乔方原是辽东巡抚王化贞手下的一名都司,他的父亲拿大把的银子往王化贞的腰包里塞,这才给他弄了一个游击的头衔。可说起来也真不凑巧,孟乔方当上游击的威风还没有耍几天,王化贞在广宁就已全军覆没。那时节,多亏孟乔方溜得快,先带着他的残兵逃进了关内,占了一块好地盘。他自己就住在永平城他那豪华的宅院里,一面纵容着部下大肆劫掠给自己捞银子,一面和女人们风流快活地打发着日子。也就在那个时候,他和弟弟一起偷偷与广宁降将孙得功派到山海关的奸细挂上了勾。

  放下手里的那枚"天启通宝",孟乔方得意地想着天启二年二月的那件事--
  大年过后的这段时间里,孟府一直是喜事不断:先是自己从都司升了游击;接着是老二孟乔圆把山海关的几家绸缎庄都并到了孟家的名下;初十,小三子孟乔三娶了庐龙知县的女儿;才过了元霄节,幺妹下嫁给永平知府的小儿子;到了二月初,孟乔圆从抚宁庄园给老爷子送来了一个年轻貌美的九姨太,老爷子打心眼里高兴;明日是二月十三,又是老爷子的六十大寿,这更是孟家收礼敛财的又一个大好机会!

  孟府又一次换了新装,从大门外到府内、穿堂过院直到后花园,处处都张灯结彩、披红挂绿,显得格外的喜庆和气派。大门内的照壁上,正中那个大红的""(双喜)字已被换掉,代之以红绸衬底的金光灿灿的一个巨大的""(寿的繁体字)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
  大厅里,孟府管家和几个执事正在忙着收寿礼。厅堂两侧各摆着四张大桌子,桌面上全都铺着红绸,上面已经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礼品。
  老爷子孟大用到处溜达,一边捋着稀稀落落的胡须,一边眯着眼睛里里外外看景致,不时地摸摸这盏彩灯、那幅红绸……来到大厅,他又仔细审视着一张张的礼单和礼品,高兴极了。
  孟乔方和孟乔圆刚刚忙完,在大厅里找到正兴致勃勃看礼单礼品的孟老爷子。兄弟俩扶着他进了花厅,奉上一杯热茶,爹爹长爹爹短地嘱咐他好好将息身子,不要太累了。

第69章 八千两银子就换你开门俩字(二)

  孟大用呷了一口茶,又拈了拈那几根稀疏的胡子,乐呵呵地说:"你们兄弟俩呀,都已经混出个人模人样了。如今,老三的事办了,幺妹的事也办了,老子我也该享清福了。"
  "是啊,老爷子该享享清福了。"孟乔方脸上堆着笑,道。
  "唉--眼下这局面可不大妙?老爷子,咱们又该作何应对呢?"孟乔圆却想了一个很现实的话题,问道。
  "老大,你说说这局面可有转圜之机?"孟大用没有直接作答,却转脸问大儿子。
  "老爷子,这几年鞑子气势正旺,八旗铁骑称雄天下,锋芒所向,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局面明摆着,看看也是难得好转了。"孟乔方老老实实回答道。

  "这么说,朝廷指靠不住了?"孟大用呷一口茶又问。
  "指靠个屁!"孟乔圆愤愤然,"三大战三大败,都败得一塌糊涂,朝廷只会宣布京师戒严,保住他们的那片小天地。可我们这儿呢?谁来保?就大哥他们那样的兵,鞑子一旦攻来,他们溜得比兔子还要快!可我们呢,只有倒大霉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