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33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马世龙是宁夏人,世袭武职,开启二年任永平副总兵。孙承宗督师辽东,见他身材魁伟、相貌堂堂,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将才,便提拔他任山海关总兵,领中部,并节制南部王世钦与北部尤世禄,三部大军近五万众。次年正月,孙承宗又为他请领尚方剑、实授知府衔。对孙大人的这份知遇之情,马世龙铭记在心,感恩知报,办差也颇为尽心尽力。

  也正因为受到了孙承宗的赏识和重用,所以,当张凤翼、王象乾、万有孚以及后来的阉党等大肆攻讦他们所忌惮的孙承宗时,也必然要捎带上他这个孙承宗重用的人。而在孙承宗一时还倒不了台的情况下,"攻马撼孙"这种迂回之策,更成为那些人的首选 。
  其实,也怪孙承宗,是他自己看走了眼、看错了人:马世龙外表固然伟岸,但其内实怯;人虽不坏,但其本事也并没有孙承宗想象的那样大。除了办差颇为尽心尽力之外,马世龙并没有引人注意的建树与军功。

第54章 阅兵(三)

  就在各种攻讦马世龙的奏折雪片似的涌往朝廷上时,既让孙承宗费了不少精力去对付,也让马世龙一直陷在苦恼之中。为了摆脱困境,他也在苦思冥想种种办法,既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恩公孙大人。
  他想:身为武将,有了军功自然就可止谤。可他,最缺少的恰恰也就是军功--突出重围的办法有了,接下来就应该努力去寻找机会。
  就在这个时候,机会来了!宁远阅兵后,马世龙领孙承宗之命,带兵到广宁查看边情形势。而耀州刘伯澋热等艘苍谡馐焙虻搅斯隳5彼钦业铰硎懒氖焙颍谑鹧煤筒渴粢槭隆
  听报说刘伯澊戳艘萁等擞鹗碌南ⅲ硎懒⒖淘萃R槭拢鬃越蛹怂A醪疂告诉马世龙,他家世居耀州,自从耀州和周围许多村寨落入鞑子手里以后,鞑子兵强令汉人剃发梳辫,不从者杀;强令汉人集体搬迁,不从者杀:强令汉人做苦役,不从者杀;强令汉人交出粮食,不从者杀……汉人已经没有活路了。
  刘伯澲缸抛约旱男奈眩担"我们也是不得已才降了鞑子,可这心里还是向着咱大明朝。对鞑子们的种种暴行,我们也都恨在心头,并且早就开始秘密联络,组织到一起了。喏,这就是--"他一边绘声绘色地说着,一边从怀里取出厚厚的一沓名册,递给了马世龙。
  马世龙听得很认真,再看那名册,只见上面一页一页密密麻麻记了许多汉人名字。他从前往后仔细在翻,翻着看着又默地默数着,想不到竟有好几千人。马世龙不禁心头一震:乖乖!此时就派兵去攻打耀州,里应外合,必将马到成功--这不是立功的好机会么?

  刘伯澘绰硎懒诵模纸徊礁佑停溃"大人,耀州汉人盼大人如大旱之盼甘露。此时出兵,不只名册上这几千降人起事,耀州周边村寨所有受尽鞑子欺侮的汉人都会群起响应啊 。下令吧,大人。"
  可要马世龙下令出兵,他又有点犹豫了。
  刘伯澯质辜そǎ"大人,这几千人就如同一堆干柴,就等着大人去点燃呐。大人,熊熊大火,点燃在即,可不能让耀州汉人寒了心哪!"
  与刘伯澩吹牧硪幻等伺呐男馗溃"大人不信的话,我愿留在大人营中,直到大军收复耀州……"
  刘伯澣创蚨狭怂"我留下来,你们给大军带路。大人,如此可行?"

  这么一来,马世龙放心了,他立时召开紧急会议,与部属们商议此事。尤世禄赞成:"里应外合,我们已有十分胜算,干吧!让朝中那帮混帐东西们看看,我们也不是饭桶孬种!"
  也有人提出了异议:"大帅,这三个耀州降人来得蹊跷,怕不可靠吧?"
  马世龙道:"起初本帅也不大信,可看了名册,又有刘伯澲鞫肭罅糇魅酥省O肓擞窒耄拐娌荒懿幌嘈潘恰T偎担屑盖Ш好褡髂谟Γ饪墒且桓瞿训玫幕幔豢墒ВР辉倮囱健"
  尤世禄接道:"姓刘的犯不着拿自己的命开玩笑,既然敢说留下来,那就不会是假的。"
  马世龙看看众人,提高了声音道:"本帅决意出兵,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吗?"

  与会的其他将领看主帅坚决,也大都持赞成态度。于是,马世龙拍板决定:遣前锋副将鲁之甲、参将李承先率兵袭取耀州!大军出发时,马世龙置酒为大军壮行。他拉着鲁之甲和李承先的手,道:"祝二位将军旗开得胜、马到成功!本帅,在此专等你们的捷报了。"
  不料,大军出发的次日,便有残兵败将狼狈奔逃回到广宁大营。他们带回来的当然不是捷报,而是噩耗!
  他们报告说:大军在娘娘宫悄悄渡河,可是还没有到耀州,就在中途的柳河中了鞑子兵的埋伏--鲁之甲、李承先二人先后中箭身亡,随行将士死者四百多、弃甲逃者六百多。
  夜袭耀州不成,反倒是全军覆没了!大营里,刘伯澮苍缇兔挥辛俗儆啊B硎懒谔ǖ牡背【突枇斯ィ牙吹牡谝痪浠熬褪牵"我上了鞑子的当了……"
  马世龙垂头丧气地回到山海关,懊悔异常地向孙承宗负荆请罪道:"大人,卑职擅自出兵耀州,损兵折将,越发地连累老大人了……"
  孙承宗无可奈何地长叹一声:"毛文龙盲目出战,积小胜而致大败,自吹奇功却实为奇祸,坏了熊廷弼大人的《三方布置策》;而你又误信降人,夜袭不成,以至全军覆没。不仅损兵折将,更是给了那些奸邪小人们以攻讦我等的口实。唉,老夫罢职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一走了之。可是,不是时候啊--据报,努酋也在阅兵,要不了多久,他一定要率兵西来--老夫实在担心:老夫罢职之后朝廷再派人来,会毁了袁崇焕‘守宁远‘的守辽复辽大计;而努酋西来,我等三年多来的心血也会因此而付之东流哇……"

  果然,孙承宗不久就因此而被罢职,按魏忠贤的说法:让他回高阳老家抱孙子去了!
  消息传来,努尔哈赤高兴地对皇太极说:"干得好!现在看来,已经不只是一石二鸟,而是三鸟了--"
  "三鸟?"皇太极故意装作不懂。
  "前几天你才报告的南朝情势,就忘掉了?"努尔哈赤笑着捣了皇太极一拳,"你呀,不是说南朝朝廷中有些人跟那个孙承宗过不去吗?这第三只鸟么,就是他从辽东滚蛋了--有马世龙柳河这一败,那些找他别扭的人还能轻饶了他?"
  "父汗高瞻远瞩,儿臣万不及一。"皇太极和往常一样十分谦虚,"这些年跟着父汗打天下,儿臣可长见识啦。"

  "算来,南朝也没啥能人了……不过,你还是要速速派人弄清楚:谁到辽东代替孙承宗,这是一;二,不管是谁代替孙承宗,咱们都要加快步子,准备第二次西进攻占河西!"
  "是,父汗。"皇太极答应道。
  就在往回走的路上,皇太极心里也在想:"是啊,有谁能到辽东代替这个孙承宗呢?"

第55章 辽东新经略(一)

  "高第?"魏忠贤听着这个陌生名字,不禁皱起了眉头,"你们选他去经略辽东,是吗?"
  在魏府那宽敞明亮装饰豪华的大厅里,内阁大学士顾秉谦等人正在向魏忠贤作例行报告。当顾秉谦说到内阁已经初步议定高第为辽东经略的人选时,一直眯着眼躺在睡椅里、似睡未睡也似听未听的魏忠贤突然睁开了眼,问道。
  马世龙的柳河之败,终于导致了孙承宗的回乡赋闲。
  可是代替孙承宗督师辽东的人选却还没有--明末军制,在外带兵的文官,督师的头衔最高,但只有大学士方可兼任;其次是总督或者经略,由兵部尚书或者侍郎兼任--于是,内阁便退而求其次:考虑总督或者经略的人选 。却不曾料到,南、北两个兵部的尚书和侍郎们都有意此职。不仅是因为辽东经过孙承宗和袁崇焕三年多的努力确实安定不少,已经没有王化贞全军覆没后那样的危局;更主要的是辽东十几万人马的粮饷以及宁远屯田的岁入都很诱人。

  竞争自然十分激烈,每个人都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最终则由当朝兵部尚书高第胜出--他是以贿银数目非常之高的优势压倒其他对手的。现在到了最后一关,如果九千岁点头,高第就可以高高兴兴地走马上任了。
  但要过九千岁这一关却并也非易事,要知道:他现在所要的是可以放心任事的"自己人"--他的那些干儿义孙们!
  可是,高第已经七十多岁,须发皆白,最小的儿子也比九千岁大,不好意思再拜在九千岁膝下;而且一时也没有其它招数讨得九千岁的欢心。
  好在高第有钱,有钱就能使鬼推磨呀--这是"王八尚书"王永光给高第出的主意,而且主动牵针引线让他走顾秉谦的门子。
  顾秉谦在接了高第的银票之后,直言不讳地对他说:"只要再把魏良卿、傅应星、崔呈秀还有内阁辅臣这几个人喂饱了,其它的事你就甭管,都由我顾某打点;九千岁那儿,你就放一百个心好了……"
  果然,一切都很顺利。内阁会议也只一会儿的功夫,"经略辽东"这一职位送给高第就已经敲定了。

  至于九千岁这一关,顾秉谦也早就想好了应对的主意。
  这天一大早,胸有成竹的顾秉谦就带着魏广微、冯铨,衣袖里又放了高第送给魏忠贤那份厚礼的礼单,和早已约好了的傅应星、崔呈秀一起走进了魏忠贤府第的大门。
  听魏忠贤这一问,顾秉谦立时上前,恭恭敬敬答道:"九千岁容禀:自从孙承宗走后,内阁反复议了几次,认为辽东经略只有高第一人还合适。可否拟旨,请九千岁示下。"
  "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哪?"魏忠贤又眯起了眼。
  "高第,万历十七年进士,永平府滦州人--"顾秉谦向魏忠贤报起了高第的履历,"先在河间任知县,又到江南,历官通判、知州,在那里一干就是二十多年。后又历职南京兵部,初任武库司员外郎,再由郎中到侍郎。今年五月到京,任兵部尚书……"

  "五月?兵部尚书?"魏忠贤一下子打断顾秉谦的话,不高兴了,两眼也依旧眯着:"咱家怎么就不知道哇?嗯!"
  "舅舅,这事我就知道--"傅应星说话了,"你老也真是贵人多忘事,咋又不记得啦?就在端午节那天,我和魏广微魏大哥带了内阁的票拟来请舅舅示下,舅舅当时还对魏大哥说:‘不用咱家这宝贝外甥来,咱家也信你们。‘是不是?接着舅舅就让人唤来李永贞,当场拟的旨。喏,李永贞就在那张桌几上拟旨--舅舅,该想起来了吧?"

  "咳!应星啊,你不说,舅舅还真给忘了呢!"魏忠贤又睁开了眼,笑眯眯地看着傅应星,"是不是白胡子老长,走路也不大稳当的那个?哦,你后来又带他来舅舅这儿,啰里啰索地说些永世不忘大恩大德什么的?你瞧舅舅这记性,说了老半天,原来就是他,叫高第呀!"
  "是啊!是啊!"傅应星一蹦老高老高,看了顾秉谦一眼,又得意地说道:"我说舅舅还记得嘛!"
  "年纪怕也不小了吧?"魏忠贤又问。
  "启禀九千岁:高第今年七十四岁。"顾秉谦连忙回答道。
  "七十多了,还争着去干这个?"魏忠贤笑了笑,睁开的眼睛又闭上了,"他想图个啥呀?"
  "我也问过他--"顾秉谦从容不迫道,"他说在兵部干了这多年,从没有担当过边防大任,临老心犹不甘……"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