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31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明白就好,咱家这就又放了一处心了。接下来呢,也该让咱家看看杨涟一干人的下场了,明白不?"

  "明白了!"
  "明白就好,咱家就等着瞧好罗。都下去吧,各务其事,不要辜负了咱家对你们的一番厚望,啊!"
  魏忠贤的话就是圣旨,一干喽罗也的确干得漂亮:天启五年的七月,杨涟、魏大中、左光斗、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等六君子先后毙于诏狱……
  魏忠贤兴奋了好一阵,接着又吩咐:"大家干得还不错,可是,大牢里头还有一个熊廷弼,关进去已经好几年了吧?这个人罪大恶极,该咋办不用咱家再给你们说了吧?嗯!"
  "爹爹,孩儿们……这就立刻去办--"崔呈秀移步上前,却也有点迟迟疑疑:"只是……此人有点儿特别,在皇上那儿也还挂过号,不知……"
  "这么说--"魏忠贤一脸的不高兴,"还要咱家再去会会皇上了?"

  "杀鸡焉用牛刀,不劳九千岁大驾了--"侯国兴这时正好一脚踏进门,听了魏忠贤这句气话,又看了看低着头毕恭毕敬站在阶下的一帮兄弟,只是抿嘴一笑,当即快步上前,附在魏忠贤的耳边低语道:"孩儿听说冯铨和熊廷弼一向有隙--所以呀,只消孩儿给他稍稍一点拨,他一定尽心又尽力帮九千岁除此一害的。"
  "那好,国兴,咱家就坐等你的好消息了。"

第50章 熊廷弼之死(一)

  中秋夜,月也未出,星也不见。浓黑的云层把天蒙得严严实实,大地上到处都漆黑漆黑,伸手看不到五指。
  而在冯铨的私宅,到处都是红灯高挂,一片光明,整个宅院都沉浸在喜气洋洋的气氛中。端坐在书房里的这位新任东阁大学士,烛光下更显容光焕发,正在有滋有味地品着茶,拿着一本书,一副洋洋自得的模样。入阁拜相后的这十几天里,冯铨除了到九千岁和奉圣夫人那里再三致礼拜谢之外,便一直在家里置酒宴款待同僚以及前来庆贺的客人们。

  家人们新近从各处收集来的不少诗文,都堆放在书房的书架上和桌几上,冯铨时不时地也取来翻看一番,以便会客待客时偶尔也吟诵几句以炫其能。
  庆贺的酒宴上,几个同僚无意中说起了熊廷弼。冯铨一听到熊廷弼的名字,就恨得牙根直痒痒--要不是这个熊廷弼,父亲冯盛明还不知又弄了多少蓝宝石呢。一想到此,他巴不得这个熊廷弼早被砍头,也好解他的心头之恨。
  已经交子时了,冯铨送走最后的一批客人,雅兴正浓,便信步来到书房,顺手拿了一本《唐诗类选 》翻开来看。这是万历二十四年(1586年)崧斋刻字印本,字迹还很是清晰。冯铨随随便便地翻到了一页,一看竟是刘禹锡的几首歪诗,顿时就感到兴趣索然。
  刘禹锡,字梦得,唐贞元年间进士,其诗与白居易齐名,时人称之为"刘白"。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刘禹锡参加王叔文旨在反对宦官、改革政治的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
  十年后的元和十年,朝廷打算起用刘禹锡,这才召之回到了京都长安。回到京都的刘禹锡去玄都观看花时,写了一首题为《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的诗:

  紫陌红尘指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此诗讥讽那些趋炎附势投机取巧的新贵们,当然为当权者所不容。于是,刘禹锡再度被贬到连州。
  又过了十四年,即大和三年时,坐在龙椅上的皇帝们也已由唐宪宗、穆宗、敬宗到文宗换了四代,刘禹锡才又被召回京都。这一年,刘禹锡特地再一次去了玄都观,并写下了《再游玄都观》的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桀傲不驯的刘禹锡在诗中有意重提玄都观旧事,借以向打击他的那些权贵们挑战,并投之以轻蔑的嘲笑,表示了他决不因为屡遭报复而屈服妥协的意志和达观。

  冯铨从骨子里憎恨这个傲岸难屈、初衷不改的刘禹锡,尤其讨厌刘禹锡的这两首诗。在冯铨的眼里,刘禹锡在诗中的嘻笑怒骂、讥讽嘲弄仿佛就是冲他来的,一字一句就好象是指着他的脊梁骨似的。桃树也好,杂草也好,桃花也好,菜花也好,搅得冯铨心烦意乱的,十几天来的得意一下子都被这两首诗弄变了味。他再也提不起精神来,有气无力地合上那本《唐诗类选 》,不去看也不去想它了。

  正在这时,胖管家挟裹着一阵风推门闯了进来,差一点弄熄了书桌上的红烛。他一边摇晃着手里的一本书,一边上气接不了下气道:"老爷,有……有人出……出老太爷的丑……"
  "什么香啊臭、美啊丑的!不会说说清楚么?"冯铨心情不好,看什么都不顺眼,还没等胖管家把话说完,就不耐烦地吼叫了起来。
  "老爷,是……是这样的--小人又去市肆收书,看到……看到了这本私下……私下流传的《辽东传》,好多人都在那儿争着看。小人也弄来一本,喏……就是这本--"胖管家稳了稳神,双手递上那本书:"这里面……里面有不少抵毁老太爷的,出老太爷的丑……请老爷审看定夺。"
  "不就是一本书么?算什么……"冯铨一边想着,一边接过书,翻开来看。原来这是一部时下流行的绣像演义小说,细读了两页,才知道它写的是熊廷弼守辽东的事,也没有看到什么丑哇毁的那档事,只是书里的绣像将熊廷弼画得威风凛凛的让他感到很别扭。
  胖管家走上前来,小心翼翼地替冯铨把书翻到后面,那第四十八回有"冯兵备弃城夺逃"一节,写的就是冯铨的爹冯盛明的丑事--当年,冯盛明在金兵未至就仓皇弃城逃命,半道上被熊廷弼逮了个正着,送他进了大狱。要不是用重金上下打点,他是决然逃不过那一劫的。
  看到主人那脸上红一阵白一阵的尴尬样,胖管家识趣地悄然退出了书房。

  在冯铨的眼里,熊廷弼原本就可恶可恨至极--正是这个熊廷弼,将他的老爷子下了大狱,不只断送了老爷子的前程,也断了他们冯家的一条财路。想不到今日又有此等羞辱之事,更加让冯铨怒火中烧,忿忿不已,他恨不能立时就杀了熊廷弼以解心头之恨。
  "此仇不报,何以为相?"冯铨自言自语地说,话刚出口,就想起了侯国兴前两天给自己的那个提醒:侯国兴对他说,九千岁早就恨透了熊廷弼啦,也只是碍着皇上的眼,才一直没有下手……冯铨慢慢让自己静下来,便微微闭起眼来,苦苦地思索着如何杀掉熊廷弼的主意。
  可是,这时的熊廷弼已经关在诏狱有两三年了,虽然吃尽了苦头,但也不是随便可以杀掉的,冯铨也听说了:朝中有人劝过皇上不能杀了熊廷弼,别看皇上爱美人又迷上了做木活,可不知为啥倒记住了这个熊廷弼,难怪连九千岁想杀也没有杀得了哇。想到这里,又让冯铨感到十分为难。
  冯铨心里因此而十分烦闷,却又无可奈何地站起身,背了双手焦躁地在书房里走来走去。
  蓦然,他的眼光扫到了书桌上的那本《唐诗类选 》,立刻就想起了那个让他憎恨讨厌的刘禹锡,眉头一皱不由计上心来:作诗为谤自古已有。而朝廷以此而大兴文字狱,亦随之俱来。管家送来的这本《辽东传》,不就是一份绝妙的材料么?

  在明亮的烛光下,冯铨精神抖擞一页一页地细细翻看着,也终于找到了他所需要的片言只语。在这些片言只语里,隐隐约约透着对当今皇上的不满和讥讽!
  "熊廷弼,你就等死吧你!"冯铨嘿嘿地奸笑起来,他得意地想,他会让皇上和厂公下旨杀了熊廷弼的,此举可以一箭双雕:一则报了父仇,也除去了自己的心头之恨,二则也讨好了厂公--他很清楚,侯国兴不是白向他提醒这件事的--魏忠贤也早等着有人帮他杀了熊廷弼!

第51章 熊廷弼之死(二)

  又到了经筵的日子,轮到了冯铨和顾秉谦给朱由校讲课。
  冯铨将那本《辽东传》揣在衣袖里,又带着准备了好几天的"材料",早早就到了文华殿。
  待朱由校南面坐定,顾秉谦和冯铨上前行礼。
  礼毕,先由顾秉谦开讲《中庸》,接着由冯铨讲授经、史。讲课中,顾、冯二人都竭尽所能,可那朱由校却任你说得天花乱坠,他依旧昏昏然坐在那儿一动也不动,好像是没事人似的。
  两人心里都明白,皇上除了做木工活和玩女人之外,几乎没有再让他感兴趣的事情了。冯铨虽然一时也有了一点点的犹豫,可很快又强迫自己镇定下来,他在心里对自己说:机会难得,要耐心再等等,等等吧……
  中间有片刻的休息,奉茶之后再讲授时,冯铨就开始讲起人才之忠奸正邪来。他从唐朝刘禹锡作诗讽刺朝廷讲起,讲到北宋朝的蔡确效法刘禹锡把对朝廷的不满溶于自己的诗中,有所谓"何处机心惊白鸟,谁人怒剑逐青蝇"和"叶底出巢黄口闹,波间逐队小鱼忙",借以讽刺朝廷用人之不当。又讲到苏东坡自恃才高、妄自尊大,作诗语涉牢骚甚至对皇上也大不敬,"乌台诗案"就是当时朝廷对他和他那一类人的惩治。

  接下来他又讲本朝先祖太祖高皇帝重处那些吟诗拟文讽刺朝廷的乱臣贼子的例子:有浙江府学教授林元亮在《谢增俸表》中写"作则垂宪"句,以"作则"谐音"作贼"刺太祖;有常州府学训导蒋镇在《正旦贺表》中写"睿性生知"句,以"生"谐音"僧"刺太祖;有翰林院编修高启写《宫女诗》"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侍宴归。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刺后宫秘事等等……

  冯铨一本正经地讲着,耿耿忠心溢于言表:"皇上,自古以来,朝廷对那些以诗文作谤的乱臣贼子,无不给以严惩。而本朝先祖太祖皇帝更是洞悉那些诗文中的恶言秽语,对那些邪恶之徒,一个也不曾放过,以免留下后患……"
  讲过历史上的这些例子后,冯铨这才不慌不忙地从衣袖中取出那本《辽东传》来,呈递给朱由校,并且激昂慷慨地又讲起来:"如今,又有了乱臣贼子以书为谤。这本《辽东传》,即一例也。此书为熊廷弼指使人所作,借以吹嘘自己有守辽东的功劳,正是企图开脱他不战而逃的罪责!更可恶者,书中还有讽刺皇上之语,胆大包天,实乃当诛之。臣已摘其要列于后,请皇上玉览明察。"

  朱由校听到最后,才算明白一些--原来,《辽东传》这本书是冲着朕来的,他那不容冒犯的神经顿时紧张起来,这时候的他也不再是昏昏然的朱由校了--他看看书中熊廷弼被描画得威风凛凛的绣像,又看看冯铨呈上的摘句,登时大怒,即刻要魏忠贤下旨立斩熊廷弼,并传首九边。
  然而所有这些都是熊廷弼所不知道的,他被关在狱中两三年,几乎与外界断了联系,哪里晓得还有什么《辽东传》这样一本小书?哪里晓得当年被他依法处置的冯盛明还有个儿子冯铨一步登上了天?又哪里晓得正是这个一步登天的冯铨拿一本小书最终置他于身首异处呢?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