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之孤城》
第22节

作者: 雪白山明
收藏本书TXT下载
  "下官也是从那个珠宝商人处才得以知道一二--"杨呈秀看袁崇焕对这颗珍珠十分器重,立刻便眉飞色舞地讲起来:"原来,东海女真各部大都分居于黑龙江流域,以狩猎、畜牧、捕鱼、采珠为生,而采到的珍珠,更是他们有别于其他女真各部的骄傲。这种珍珠,又称东珠,光亮照人,十分珠贵,历来就是献给皇帝的贡赋上品。它产于河蚌之中,也只在混同、乌拉、宁古塔的几条河流里。每年四月到八月的时间,就是采珠的季节。在这个季节,女真各部的采珠人都乘着独木舟,负袋潜水,从水中捞出那些河蚌,装入袋内。他们回到岸上以后,当即碎蚌取珠,往往在千百个河蚌中也只能采得一颗东珠,可见已经够珍贵的了。而这种径长一寸的东珠,更不知在多少个千万河蚌中才能采得一颗……"

  "这么珍贵,价钱也不老少吧?"袁崇焕接着又问。
  "袁大人,就不谈价钱了吧?"杨呈秀又看了看袁崇焕,象是动了心似的--他知道,问价钱只是时下官场上接受礼物的一句客套话--于是又试探着说,"这只是……只是下官的一点小小心意……"
  "也罢,那就暂且放这儿吧--"袁崇焕笑了笑,站起身,作出送客的姿态,"等杨大人有了价,我再收下。不过,还是要多谢杨大人的一番心意。佘洪,代我送送杨大人--"
  "是,老爷。"佘洪应声答应,随即便转过身来,右手向前一伸:"杨大人,请--"
  "不送,不送。袁大人,下官这就告辞了。"杨呈秀也终于放下了心,向袁崇焕又是拱手一礼告辞道。
  杨呈秀走了以后,袁崇焕还在想刚才的这件事:"深夜求见,竟只为送礼,岂不怪哉?……啊--难道他在督饷之中还有什么猫腻不成?若是,这还了得!可要仔细查查……"
  自从到了宁远,袁崇焕就十分注意解决孙承宗所说"饷多不核"的弊病 。对筑城和练兵的一切开支,他都非常小心、非常谨慎,一直坚持逐条逐项细查细核。他不允许部属中有任何贪墨受贿中饱私囊的现象,并且常常以岳飞的名言"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来教育部属各官。他自己则更是廉洁奉公、一尘不染,因此也没有更多的积蓄,连给母亲的寿礼,他原打算买一件象样的貂皮袄,也因钱不够而改买了背心。

  刚到宁远时,袁崇焕曾发现一名司务校官虚报兵额、吞没粮饷,一怒之下没有上报督师衙门便杀了他。杀之前,袁崇焕召集部属各官,慷慨陈词:"我等奉命镇守宁远,在此筑城守城,理当为朝廷、为辽东、为辽民而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可此人竟敢虚报兵额、吞没粮饷……这样的人,如何领兵打仗?又如何守得了宁远?今日当众斩杀此种败类,以为后来者戒!"

  此事过后,孙承宗一方面对他整饬军纪大加赞赏,另一方面对他擅自处斩军官的越权行为也大为恼火,曾经严词斥责他:"监军越权杀人,又该当何罪?"袁崇焕自知有错,当即认错谢罪,加上孙承宗倚之心切,也就不了了之过去了。
  尽管有过这样的一段插曲,但袁崇焕果敢斩杀司务校官一事对当时整饬军纪也的确起了很大作用--宁远的筑城练兵,在重重困难之下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与驻军上下严格执行纪律也是分不开的。
  夜深了,佘洪劝袁崇焕休息,可他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儿,继续在审核那沓筑城工料开支单。
  突然,他发现采木一项,与原来同样数量同样规格的开支比较起来,竟然多开了八千多两银子!
  这引起了袁崇焕的注意,他又反复细查几遍,这才发现竟是杨呈秀搞的鬼:原本管采木的官员的签名竟然是杨呈秀的笔迹!袁崇焕一下子就明白了,不禁开口狠狠骂道:"原来杨呈秀夜送东珠是想贿赂本官,一颗东珠竟要换八千两银子,真是个不知死活的东西--瞎了眼竟算计到本官的头上来了……"

  服侍在侧的佘洪忍不住插话道:"老爷,把珠子退还给他就是了。"
  袁崇焕沉着脸:"不!也无须再查他的什么督饷猫腻了,只此一项,本官就要他人头落地。上次只是杀鸡给猴看,这一次就杀他这个猴,给那些污七八糟挖空心思捞银子的猴啊鸡们也看看……"
  佘洪连忙提醒道:"老爷,这得上报督师衙门,且不可忘了上次……"
  袁崇焕一愣,呆呆地看着佘洪,半晌才又说道:"啊,瞧我这记性,差点又忘了那次的事。佘洪啊,你提醒得对,我这次再不自作主张了--明日,我就上报此案到督师衙门,让这个姓杨的再多活几天吧!"
  查清之后的杨呈秀一案竟是惊人的严重,轰动了整个辽东:几年的时间,仅仅在督饷之中杨呈秀贪污的银子就多达三十多万两!此案也很快由督师衙门上报到朝廷,让人奇怪的是,没有过多久,朝廷的批复便奇迹般地很快传了下来,给杨呈秀的处分竟是:罢职回藉。

  从京师传来的消息说,杨呈秀知道自己事情败露后,托人走了魏忠贤的门子,当然就能保住一条命。那颗极为珍贵的东珠,最终也落到了魏忠贤的手里。据说魏忠贤在得到它后,曾经大宴宾客,以示庆贺。这又给那些夤缘巴结魏忠贤的小人们指了一条新路子:弄东珠去!于是许多人都争相求购东珠,去孝敬魏忠贤,以得到他的欢心。那结果,东珠一时竟然象洛阳纸贵那样,价钱猛涨,到后来甚至都到了天价啦。

  被罢职的杨呈秀却心有不甘,在朝廷批复未下之前又唆使一副将名徐涟者,以筑城吃苦练兵太累为由,激起百多名受到过惩罚的士兵围攻袁崇焕的官衙,并且叫嚣要杀死有要事刚回衙不久的袁崇焕。当时,筑城与练兵正忙,守衙的士兵很少。危急之中,幸有何可纲及时发现,他通知了离官衙最近的宋世英所在营的营官,并在满桂的果断指挥下,何可纲带领一营士兵很快就击溃了这一群乌合之众,平息了这次兵变。杨呈秀、徐涟胁迫部分士兵仓皇逃走,却被宋世英和何可纲追斩于途中,其余士兵则全部受抚而返还宁远。

  巧合的是:平息兵变、斩杀杨呈秀与徐涟的时候,正是魏忠贤让杨呈秀活命的批复传下来的当天--人们都说,头上三尺有神灵,作恶者终究难逃恶报,不信?看看督饷郎中杨呈秀的下场就知道了!

第32章 室戈方操几时休

  天启四年(1624年)九月--也就是宁远筑城开工恰恰经历了一年之后,一座城墙高三丈二尺、城雉再高六尺、城墙上宽二丈六尺、城墙址广三丈、城周九里一百二十四步的宁远新城即拔地而起,耸立在离山海关二百里的辽西走廊咽喉上,成为大明在广宁惨败之后位于山海关外的第一座重镇。
  与此同时,宁远驻军的战斗力也有了非常显著地提高。步骑军容整齐,威武雄壮;与实战紧密结合的训练,使他们的一招一式、一张一弛都被发挥到了极至,无论阵法技艺,也都达到了娴熟的地步。
  令人欣喜若狂的更是火炮营:演练有序、操作精熟、发炮准确的炮兵,连同昂首挺立的红夷大炮,无疑更增加了宁远驻军的威力。在袁崇焕的严格要求和不懈努力下,攻如猛虎、守如泰山的一支铁军从此出现在宁远,成为屹立在辽西走廊上的一座新的万里长城。至此,袁崇焕"主守而后战"的设想终于走出了第一步,宁远防线确立了。
  宁远城的筑就,使辽东从此有了一个安全的地方;而宁远防线的确立,更使大明边防前线从山海关向东北一下子就推移了二百里。
  从宁远筑城一开始,就有不少原来的老住户陆续返回家园。而愈往后来,惧怕被辫子兵虏去当奴隶的辽东难民更是纷至沓来,在城内城外安家落户。流离失所吃尽了苦的人们都把宁远看作他们未来的乐土,有的当兵、有的筑城、有的经商,有的务农……宁远人口大增、市肆繁荣很快就成为富庶之地,辽东也由此而一挽颓势逐渐振作起来。

  袁崇焕又向孙承宗报告,请求屯田,自耕自食、自给自足。实行结果,使宁远即开屯田五千顷,又逢风调雨顺,当年便收到成效,岁入已有十五万两之数。
  欣喜之余,袁崇焕作《边雨》以示庆贺:
  风斜雨急阵云平,喜为军中洗甲兵。
  万帐关心衣晴湿,一时昂扬马齐鸣。
  防人薄我晨传箭,避水移山夜拔营。
  更幸屯田今岁熟,先期十日早收成。
  但这种喜悦心情并没有得以持续,袁崇焕很快就陷入在苦恼与无奈之中了。
  先是王象乾与孙承宗发生了正面冲突--原因是察哈尔林丹汗的部众涌入前屯境四处劫掠,前屯守将赵率教当即派兵捕杀四人。而王象乾闻报,却怕得罪了林丹汗竟要立斩赵率教。孙承宗当然极力反对,两人因此而争执起来。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孙承宗派往中右所的王楹被蒙古的郎素所杀。震怒之下,孙承宗令马世龙率大军征剿郎素。王象乾又恐坏其抚局,索性偷偷告知郎素,要他随便抓几个逃人充作凶手献出,而且背地私许增其市赏千金。孙承宗被激怒,上疏力言王象乾庸懦而求速罢之。两人之间的冲突也随之更激烈了。幸而这时王象乾以丁忧解职回乡,冲突也不了了之。

  王象乾虽走,但阴影依旧,而且新问题又来了--张凤翼因为失去了王象乾这个后盾,更害怕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意见、让他移驻宁远。他因此猜想,这无疑是逼自己去送死,怨恨在心便先发制人,暗中勾结不少朝臣诋毁攻击马世龙,想借此动摇帝师大学士孙承宗的地位。孙承宗又不得不分出精力来对付来自背后射暗箭的小人……
  袁崇焕心凉了:孙大人督师辽东,日夜操劳,还没在战场上和努尔哈赤正面交手,就先应付起背后这么多的捣鬼之人……这不成了第二个熊廷弼么?他不禁想起祖大寿说的话:"孙大人能在辽东呆多久呢?"
  由此,袁崇焕又想到了自己:出关至今,他幸亏遇上了孙承宗,而有了孙大人对自己的赏识与支持,才使得他"守宁远"的主张和"主守而后战"的设想一步一步的取得了成效;可一旦孙大人走了,他的设想还能被新上司认可,还能继续坚持下去么?
  袁崇焕已经隐约地感到:排空的浊浪和可怕的暗流就要压到辽东来了!
  风浪果真很快就波及到了辽东--宁远新城筑就,有了坚城,又有了精兵,孙承宗和袁崇焕跃跃欲试,积极准备对金发动进攻。然而,当孙承宗向朝廷上疏请饷二十四万时,兵、工、户三部却悄悄商议:"辽东粮饷一足,孙承宗他们就要妄动了。"结果是许诺给饷而实际不与,他们采用公文往复的办法无限期地拖延。万事虽然俱备,东风却迟迟不来,孙承宗和袁崇焕的计划只能流产了……

  发动进攻的设想终于不成,袁崇焕心犹不甘,又向孙承宗建议东巡,借以向鞑虏示威。在孙承宗的支持下,袁崇焕率总兵马世龙、王世钦领水陆马步大军,浩浩荡荡东巡广宁,历十三山,抵右屯,泛三岔河由海道还宁远。
  东巡广宁,袁崇焕虽然还没有和辫子兵交手,但双方谁都清楚这大胆行动之中已有主动挑战的意味。这在当时的情势下,更加凸现了袁崇焕敢向强敌叫板的胆略和勇气。
  消息传出,立刻震动了整个辽东和京师朝野--这,已经是第四次了。
  朝廷上下当然都高兴,攻击辽东诸将的声浪也暂时销声匿迹。而孙承宗对辽东有功将士的极力荐举也得以顺利通过,于是有旨:满桂升任总兵;祖大寿升任参将;何可纲、宋世英、谢尚政、马世龙、王世钦等也都一一封赏;袁崇焕更是连连高升,先升任兵备副使,接着又升为右参政。
  兵备副使--那可是正四品的官;而右参政--则已经到了从三品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